越碎片化的時代,越需要完整的用戶體驗

5 評論 9196 瀏覽 57 收藏 14 分鐘

用戶體驗是引領,而不是跟隨。美學之上,預見未來。

2012年,谷歌上線了地圖時間線功能。這個功能記錄了從1984開始的地貌變化,最近他們把數據更新到了2016年。

這是從1984年到2016年的青藏高原的變化。冰川在消融。

這是南京市的變化,城市圈在擴張,綠化在減少。

圖片來自谷歌時間線的官網

地圖不僅僅可以導航,還能成為城市、地球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這種通過新技術帶來全新的感受體驗,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ヂ摼W技術高度發達,碎片化的今天,消費者的越來越聰明,從而對企業產品和品牌營銷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以前一篇新聞、一張海報、一條文案就能征服消費者了?,F在?想得美。如今數字營銷的布局已經與復雜的交通網絡相似了。

資料來源

消費者的注意力越來越碎片化,讓早先的獨特銷售主張論、品牌形象論、品牌定位論都漸漸失去魔力。

從青蛙與蘋果的合作開始,“完整的用戶體驗”概念就開始了市場化的初探。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這個概念不僅僅是一種設計或者營銷的理念,更是一種戰略。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從概念、輸出以及執行層面,談談用戶體驗這件事兒。

  • 用戶體驗的概念
  • 用戶體驗的輸出
  • 用戶體驗的執行

用戶體驗的概念

1993年,唐·諾曼博士在和蘋果探討個人電腦設計的時候提出了“用戶體驗”的概念。消費者需要的不單單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從感官到感情的整體體驗。

我發明了這個詞,因為我覺得人性化界面和易用性太狹隘。我希望能用一個系統涵蓋人類體驗的方方面面,包括工業設計、平面、界面、人機交互和指南。

——唐·諾曼? 1998

戰略是關于全局的籌劃。所以我們遇見的蘋果,不是單單一款ipod、一款iphone、一臺Mac。iTunes、Apple store、蘋果的線下體驗店、硬件產品、營銷策略、發布會、供應鏈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用戶體驗體系。

我們用到的產品、看到的廣告都是蘋果的“前臺”,而供應鏈、用戶體驗的全盤設計、產品研發設計團隊、營銷推廣團隊的整合才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后臺”。

可以說,用戶體驗的整體設計決定了我們對蘋果的直接感受。消費者不會單純的因為你的一條廣告就記得“這是你”,而是因為他看到的、聽到的、使用到的、感受到的整體印象來判斷。

從感官到感情打通關,才能贏得消費者。當然,這個觀點不是憑空出現的。

1881年,擁有百年歷史的日本博報堂提出了「生活者發想」的理念。將消費者作為「生活的主體」加以整體理解。

衣、食、住、行、學習、工作、玩樂、感情、成長等種種背景因素,都作為用戶研究的依據,以“生活者”為基礎進行市場溝通戰略提案,以“全方位的設計伙伴”為出發點。

博報堂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日本樂天旗下的零食CAFCA。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零食的購買決策者多半是媽媽,但以生活者的角度來看,媽媽們最常遇到的困擾是,孩子哭鬧不停,怎麼哄騙都無計可施。

博報堂在請教醫學專家后發現,小孩子在聽到某種特定旋律時,會立刻轉移注意力,并忘記不好的情緒。于是,創意團隊就將這個旋律編入CAFCA歌曲中,并搭配趣味性十足的劇情,放在YouTube上。

經過實際測試,幾乎所有的小孩看到這個影片,就算原本哭得聲嘶力竭,都會漸漸停止,最后破涕為笑。這首約2分鐘的網絡廣告片,不只在YouTube上創造了1,190萬的點擊數(2015年10月為止),還被剪接成30分鐘不間斷版本。

久而久之,媽媽們在播這首歌曲給孩子聽的同時,也會被旋律影響,當要選購零食時,就會第一個想起CAFCA。

博報堂把視覺和聽覺的體驗結合起來,為媽媽們解決了孩子哭鬧的問題,從而讓CAFCA零食成為媽媽們青睞的品牌,完成了從感官到感情的滲透。擁有CAFCA是一種愉悅的體驗。

可以看到,用戶體驗的輸出,往往需要各個領域的無縫對接,那具體如何輸出呢?

用戶體驗的輸出

Jesse James Garrett在2000年的時候就提出了用戶體驗的元素。

(這張圖片當時的研發針對的是網站的用戶體驗需求,但結構可以參考)

  • 第一步,明確產品體驗的目標+確定用戶需求。
  • 第二步,功能描述+內容需求。
  • 第三步,交互設計+信息架構。
  • 第四步,信息設計+界面設計+導航設計。
  • 第五步,視覺設計。

基本的邏輯是這樣的。但在用戶體驗具體輸出的時候,往往需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這決定了我們提供的服務有多少價值。舉個例子,一個電影網站的UI設計能讓我們很容易找到一部電影,但如果我們想找一部小眾電影,但是網站只收錄了主流大片,那體驗就會很差。

這個例子中UI就屬于體驗的次要矛盾,可以放在后期不斷優化,而網站的數據庫和電影存量才是體驗的主要矛盾。

為了分清主次矛盾,我們需要扎實地實踐好第一步。著名的用戶體驗設計師Jim Kalbach介紹了一個很好用的工具——用戶旅程地圖。

Kalbach把用戶體驗切分為三個部分:

  1. 個人行為
  2. 組織行為
  3. 個人與組織間的交互

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這些行為的發生。

根據對用戶行為的結構,在具體的用戶接觸點上設計組織行為,并從中分出體驗的主次矛盾,抓住產品或服務的核心價值。

橫坐標從獲取、使用和延展三個部分解構了用戶行為:

  1. 獲取——取得注意、成為消費者、開始服務
  2. 使用——獲取數據、搜索行為、更新配置
  3. 延展——支付、更新和優化

縱坐標從個人、交互和組織上的多個方面分解了體驗:

  1. 個人:行為、感受、預期結果、痛點。
  2. 交互:PC、移動、線下等各種媒介接觸點。
  3. 組織:運用swot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組織如何在這一行為中創造體驗。

(資料來源:UX STRAT USA 2016 Workshop: Jim Kalbach, “Mapping Experiences”)

根據用戶旅程地圖,從而得出用戶體驗地圖。Adaptive Path運用這一方法,提供了用戶體驗的整體設計服務。

下圖是Adaptive Path繪制的歐洲鐵路旅行的體驗地圖。在表格的最后指出了這一體驗過程中機遇是什么。

資料來源

Adaptive Path將用戶的歐洲之旅行為分解為:

  • 搜索和計劃
  • 購買
  • 預定
  • 預定后和旅行前
  • 旅行旅行后

又將用戶在行為的不同階段的體驗分解為:

  • 具體行為
  • 思考的問題
  • 感受
  • 體驗

在這個整體的用戶體驗地圖中分析出了“全球化”“購物計劃、預定”“預定后、旅行時、旅行后”三個大類中的機會。

類似的案例還有星巴克和樂高。通過分解用戶行為繪制體驗地圖,從中發掘體驗價值。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通用的邏輯都是從參與前、參與中、參與后去解構行為,再從行為、感受、思考等方面去解構體驗,隨后從接觸點上去設計體驗。

整個過程要始終滿足的三條原則:

  1. 整體化Holistic
  2. 個性化Personal
  3. 情景化Situational

這就是整體用戶體驗方案的輸出過程。這個過程之后,更重要的是落地執行。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用戶體驗的執行

根據上一部分我們可以感覺到,用戶體驗的執行涉及到多個領域的配合,那具體會涉及到哪些領域呢?來看一張圖。

建筑、工業設計、聲音設計、人機交互、交互設計、視覺設計、內容、信息架構、人為因素,這么多領域的交叉。

事實上,用戶體驗設計是刨去上述那些明確的設計領域后剩下的部分。用戶體驗發生在協作層面,是一個領導角色,是一個系統角色。

資料來源

用戶體驗設計師需要在感知、情感、行為和認知四個部分的引導下,運用不同領域的設計方法,去形成整體的用戶體驗。

雖說用戶體驗是從軟件和web中誕生的,但不是說用戶體驗就一定是數字化的。最佳用戶體驗的公司通常也沒有很大的用戶體驗團隊。

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挑戰就是確定從哪里、如何、什么層面去參與。所以用戶設計師到底需要做什么?

  • 洞察
  • 策略
  • 眼界
  • 體驗規劃
  • 不斷的監察和協調

你可以從一個具體的領域開始,但是需要審視更多的因素。用戶體驗設計師確保組織能夠將絕佳的用戶體驗推向世界。不是說用戶體驗設計師不做執行,這是不同的工作。

用戶體驗是引領,而不是跟隨。美學之上,預見未來。

封面:Chris Spalton

 

作者:酷九設計。微信公眾號:酷九設計(coninedesign)

本文由 @酷九設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根據用戶旅程地圖,從而得出用戶體驗地圖” 這句話的意思是 他兩不是一個東西,用戶旅程地圖是用戶體驗地圖的前身?希望可以得到解答。。。。

    來自上海 回復
  2. 回復
    1. 什么

      回復
  3. 碎片化,我現在覺得還是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是我們的時間碎片化了,還是這些讓我們的時間碎片化了。

    來自北京 回復
    1. 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