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改變 iPhone 交互的 3D Touch 究竟是什么?
編輯導讀:3D Touch是一種立體觸控技術,被蘋果稱為新一代多點觸控技術,是在Apple Watch上采用的Force Touch,屏幕可感應不同的感壓力度觸控。本文圍繞【3D Touch】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是一篇寫于 2015 年 9 月的文章:那個改變 iPhone 交互的 3D Touch 究竟是什么?
六年前的 iPhone 6s plus 發布會結束后,我就第一時間向愛范兒投稿了這篇文章,因為我非常好奇蘋果會怎么設計 iOS 的 3D Touch。
我當時認為這個能力在系統級交互中難推廣,但在游戲、繪畫等垂直領域會有作用,甚至認為 Android 廠商會積極跟進。
今天回過來看,這個判斷過于樂觀了。
3D Touch 的使用場景非常有限,不僅沒有在 Android 設備流行開來,甚至連蘋果自己都放棄了這個能力,iPhone XS Max 是最后一款支持的設備。
這又一次說明,簡單總是更好的。這種隱蔽的交互行為,就算是蘋果也很難推廣。
以下是正文:
作為一名學習交互及產品設計的人,3D Touch 才是這次發布會我最關注的點。整體感受下來是:頗有驚喜。因為在這之前,我也想過 3D Touch 能做什么,但老實說,沒有什么有用的點子,更別提整體性。但這次,從 Apple 那里收獲頗多。
關于 3D Touch,Apple 首先定義了兩個 “全局”(系統 App 和部分第三方 App)的操作:
- Peek: 輕按(不是點擊,是一級按壓)某個 item,預覽其內容(在這個界面還能上滑、右滑、左滑呼出更多操作)。
- Pop: 在 Peek 的基礎上,重按(二級按壓),進入詳情頁/全屏查看該 item。
這基本定下了 3D Touch 的整個基調:預覽+快捷操作。先簡單羅列一下發布會提到的功能點:
- 在 Mail: 輕按郵件預覽內容,重按進郵件詳情頁
- 在 Messages: 輕按鏈接預覽網頁,輕按地址預覽地圖,輕按日期預覽日程,輕按航班預覽航班信息,輕按聯系人頭像呼出快捷操作菜單
- 在 Maps: 輕按某個地點,呼出快捷菜單
在照片: 輕按圖片預覽 “大圖”,重按全屏查看
在系統全局:輕按屏幕左側邊緣并滑動,進入最近任務頁或切換上次使用的 App
在桌面:輕按圖標,呼出快捷操作菜單
主要是這些了,在具體評價這些功能點之前,我想從交互設計的角度先聊聊 3D Touch 的一些特點,然后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功能點。
強調一下,一種交互方式的特點 ≠ 優缺點。只有放在具體的使用場景中才有優缺點的說法。
一、第一個特點:隱蔽性
3D Touch 沒有專門的視覺控件(比如 button),也沒有明顯的視覺提示(比如 iPhone 鎖屏上的 “滑動解鎖”)。簡單地說,就是你不知道哪個地方可以按壓,也沒有東西提示你。因此,和大部分滑動手勢一樣,3D Touch 是不可見、隱蔽的。
在尼爾森的可用性報告,有一句話被反復驗證: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看不到,就想不到)。3D Touch, 很有可能被大部分用戶忽略,或者,你知道它的存在,但可能想不起來要用它(注意,是可能)。
相關的案例很多,比如 Android 和 iOS 應用中常用的 Hamburger 導航結構,被藏在 Hamburger 中的選項往往讓用戶想不起來。
再比如 Windows 8 中隱藏的操作界面 (charms) ,也經常被用戶 “忘記了”。
再強調一次,Hamburger 的導航結構 &隱藏操作界面 這兩種交互方式本身并無對錯。只是在上述案例中不合理而已,在智能手表這樣的超小屏幕設備中,隱藏操作界面反而是合理的。
隱蔽性這個特征決定了 3D Touch 在 App 交互中只能承載輔助性功能,或者是作為補充性的交互方式,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這一點,Apple 比誰都清楚)?;仡^看前面提到的所有功能,都是輔助性的,換句話說,都不是你非用不可的。
當然,有人可能說這是因為現在 3D Touch 還沒有在所有 iOS 設備中普及,所以肯定會設計成輔助性功能。但我認為,即便所有手機都支持 3D Touch,它依然只能承載輔助性功能,這是它的隱蔽性所決定的。
那主要操作都是由什么交互方式承載的呢?在 iOS,承載主要操作的是 toolbar ;在 Android 的 Material Design 中,承載主要操作的是 Floating Action Button (懸浮按鈕)。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明顯可見、突出顯示,顯然都不是 3D Touch 的特點。
既然提到輔助功能和補充性的交互方式,就請允許我多說幾句。決定一個輔助功能能否被廣泛使用的關鍵是兩個:
- 全局通用(包括第三方應用):那樣用戶才有一致的預期
- 更好的體驗(或者說更高效):那樣用戶才愿意一直使用
舉例來說:
iOS 從屏幕邊緣右滑返回,系統 App 和大部分第三方應用都支持,這幾乎是全局的手勢,用戶知道從屏幕邊緣右滑基本都能返回;其次,比按左上角的返回高效得多,于是他們愿意一直使用。
在 Android(包括第三方基于 Android 的 ROM),右滑可能是返回,可能是拉出 Navigation Drawer,可能沒反應;其次,即便是返回,也不一定比按底部的 back 鍵來得高效。
所以,大部分用戶習慣在 iOS 從屏幕邊緣右滑返回,習慣在安卓按 back 鍵返回。那,假如 Android 或者某個基于 Android 的 ROM 加入了系統級的右滑返回,用戶會用嗎?我想,這得看第三方應用是否愿意跟進,以及它原本的 back 是否高效便捷了。
回到 3D Touch:
- 有全局性的輔助功能嗎?有,前面提到的 “Peek”(輕按預覽內容),但目前還不是全局的,因為只有部分第三方 App 支持。但不用懷疑的是,其余第三方應用會很快跟進,所以大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全局性的操作。
- 比原有方式更高效嗎?這個真的得具體來看了。
- 在 Mail: 輕按預覽郵件內容,不想看就松手。這種方式真的比我直接點擊進入詳情頁,再右滑返回來得快嗎?沒真實體驗過,不敢妄下結論,但應該沒有質的區別。
- 在 Messages: 輕按預覽網頁、地圖、日程、航班信息、聯系人快捷操作等等。更方便了嗎?明顯是的。
- 在照片: 輕按預覽 “大圖”。和直接點擊全屏查看,再一張張翻,哪個更快?沒結論。
- 在 Maps: 輕按某個地點,生成導航路線。確實是快了。
- 在桌面:輕按圖標,呼出快捷操作菜單??此朴杏?,但蠻有可能淪為雞肋。因為每個 App 的快捷菜單內容都不一樣,用戶最多只能記住某幾個最常使用的 App 的菜單內容。對于其它 App 來說,與其輕按看看有沒有想要的快捷入口,還不如直接點擊進入 App。如果其它 App 都是點擊進入的,恐怕你也會習慣性地用點擊進入最常用的 App 了。
- 系統級:輕按屏幕左側邊緣,進入最近任務頁或切換上一次使用的 App。更方便了,但會不會和從屏幕邊緣右滑返回上一級沖突?
所以,在實際體驗前,很難有明確的結論,但顯然吸引力還差一點。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影響其易用性。引入 3D Touch 之后,某一個點可以有 3 種操作:短按(即點擊)、長按、輕按(一級按壓)。用戶是否能分清楚這 3 種操作方式呢?短按和長按尚且有不少用戶分不清(尤其是年紀較大的用戶),那長按和輕按呢?可別忘了,當用戶輕按時,往往就連帶著長按了。但幸好,在 iOS 中,長按不是一個常用的操作,所以出現沖突的情況就少了。
再多說一句,如果長按本身用得比較少,那上面提到的功能是不是有些可以通過長按來實現呢?為什么 Apple 非要通過 3D Touch 來實現?
二、第二個特點:提供了 z 軸的交互方式
這個很容易理解,手機界面是 x-y 軸的,3D Touch 增加了 z 軸的交互方式,這也是它最有特色的地方。這個特點在一般的 App 交互設計中可能用處不大,但是在游戲和某些特殊的 App 中就大有可為。
以賽車游戲為例,3D Touch 的按壓力量大小可以類比踩踏油門和剎車。以前只能通過長按來緩慢加速/減速,現在可以通過用力按屏幕實現猛踩油門和猛踩剎車,豐富游戲的操控體驗。再比如,用力按屏幕可以讓游戲角色跳得更高、水果忍者中稍微用力才能切開某些水果等等,游戲開發者大概已經躍躍欲試了吧。
在繪畫類 App 中,3D Touch 可以讓用戶模擬畫筆的壓感,即時改變線條的粗細(比如 iPad pro 與 Apple Pencil 的搭配);在樂器類 App 中,3D Touch 也許允許用戶模擬按壓鋼琴琴鍵的力度,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有一點不明確的是,目前 3D Touch 能不能識別連續的壓力變化?從 Apple Pencil 來看,似乎是可以的。就算不能也無防,相信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實現。
有人可能會說,在這些場景下,隱蔽性就不是問題了嗎?其實也還是,但如果 3D Touch 能比現有實現方式帶來更好的體驗(比如賽車的猛加速?),配合適當的新手入門(這在游戲也是司空見慣了),流行開來只是遲早的問題。
如果從增加 z 軸交互這個角度來看,說 3D Touch 是 “the next generation of multi-touch” ,也恰如其分。
不管怎么樣,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3D Touch 將成為手機的標配,對它的理解和運用只會越來越成熟。只是,如果無視它隱含的可用性問題,生硬地套上某些功能,恐怕只會讓它淪為雞肋。讓它適得其所,也許會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最后說點別的,為了讓用戶熟悉一種新的交互方式,Apple 定義了兩種近乎全局的操作:Peek & Pop, 先不討論它的實用價值,Apple 做到了讓用戶有一致的預期(原來一個 item 除了能點,還能按,而且按了之后基本上是預覽內容),讓他們逐漸形成穩定的心理模型:按壓是為了預覽內容,想要預覽內容就按壓。這大概是我這次發布會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本文由 @LaughTal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其實3D Touch里面的東西都挺核心的,但我的確是忘記了使用。。。。
側邊返回也有隱蔽性但因為高效的體驗就用了 感覺touch的體驗并沒有很好地體現或者說出來不夠爽
確實,看完之后感覺設計上還欠缺點什么,如果我作為用戶我可能會嫌麻煩什么的
很有收獲,但是有一點疑問,全面屏手勢是有什么魅力,勝過以前的底部導航欄呢?
幾年前我剛好也寫過這個事情,有270個贊?? 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下 也是同樣的名字
評論里放不了鏈接 搜索“全面屏手勢的思考”也行,ID 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