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體系 | 如何建立業務特色的設計體系
編輯導語:通用性和業務定制化在建設設計體系的過程似乎一直是一個矛盾。我們理想中的設計體系,是可以根據業務的發展,互利共贏的可持續設計體系。本文表達了作者對于設計體系的相關思考,推薦對相似業務感興趣的設計師們閱讀。
提到設計體系,你會想到什么?組件?方法論?還是頁面模版?
在 Alla Kholmatova 撰寫的《 Design System 》一書中,作者對設計體系是這樣定義的:
“設計體系”是指服務于數字化產品設計的一系列具有內在關聯性的、組織有序的設計模式與實踐方法。
“模式”指代任何可復用的界面組成要素,包括按鈕、文本框、圖標、配色、字體,以及可復用的功能流程與交互行為等等;
“實踐”則是關于如何在設計團隊當中創建、提煉、使用和共享這些模式。
一、優秀的設計體系是什么樣的?
目前,在設計體系方面,國內外已有許多團隊都探索出了自己的風格,綜合看,國外的設計體系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沉淀,整體成熟度和完善度要高于國內。比如我們來看一下 IBM 的 Carbon Design System 。
Carbon Design 主要是從原則、組件、模式、共享資產、數據可視化五個方面來組成了一整套設計體系,按照《 Design System 》的定義,我們可以將原則、組件、模式歸類為“模式”;而將共享資產和數據可視化歸類為“實踐”。
在原則部分, Carbon Design 規定了基礎的色彩、動效、 icon 、文案、插畫等規范,這些規則雖然不是具體的組件,但是可以左右整體設計體系的基調,相當于為整套體系打了一個堅實的地基,而其中的動效部分容易被很多人忽略,但是確實能體現整體的細節感和精致感。
組件部分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通常組件構成了頁面最小功能顆粒度的元素,配合交互規范,形成一套細而全的可復用組件資產。
模式部分算是 Carbon Design 的一個核心亮點,每一個“模式”都有總覽、理論出處、使用方法、案例推導等等,而不是簡單的對樣式進行定義,可以看出 IBM 在 B 端領域的多年深耕,已經總結出一套兼具理論和實際的資產庫,非常嚴謹和科學。
共享資產只有員工才能使用,因此并不能給大家展示具體內容,但是可以猜測這一塊應該是 IBM 不同業務的共享資源池,并且這塊資源池有特定的人進行維護和審核,保證共享資產的迭代與更新。
可視化圖表。作為一個單獨的領域, Carbon Design 對齊進行了單獨的整合與枚舉。
當然,除了 IBM 的 Carbon Design ,還有很多優秀的設計體系,比如螞蟻的 Ant Design , Atlassian 的 Atlassian Design 、微軟的 Microsoft Design 、谷歌的 Material Design 、 SAP的Fiori Design等,我們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如何有效的進行設計資產的整理
在化學世界中,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組合構成分子,分子組合構成有機物,最終形成了宇宙萬物。
2013 年前端工程師 Brad Frost 在《 Atomic Design 》一文中提出了原子設計理論,并將此理論運用在界面設計中,據說他是從化學中得到的啟發,原子( Atoms )結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Molecules ),進一步結合形成的生物體( Organisms ),根據他的理論,設計體系主要包含 5 個層面:原子、分子、組織、模板、頁面。
去年,團隊內部的 Pixel 設計體系已經積累了許多基礎組件和通用規則,因此在定義如何使用這套設計體系的時候,我們嘗試先將目前手上所有的設計資產進行重組和歸類,以方便其他設計師或者開發人員理解。
我們發現Brad Frost這一套原子設計理論,對于設計系統本身的物料分類比較有幫助,于是就嘗試按照下面的思路將設計物料進行分類:
原子:構成設計體系的最基礎元素。
如:色卡、字號、 icon 、圓角、間距等基礎規則。
分子:構成頁面的基礎組件。
如:按鈕、彈窗、搜索框、表單、彈窗等。
組織:由基礎組件構成的區塊。
如:列表操作區塊、列表展示區塊、表單區塊、數據篩選區塊、詳情展示區塊。
模板:由區塊構成的頁面模版。
如:詳情頁、列表頁、表單頁、異常頁。
頁面:帶業務邏輯的場景案例。
如:資源管理場景、消息通知場景、權限管理場景。
這樣我們可以將所有設計資產,按照顆粒度從小到大進行有效分類。設計師可以輕松的用搭積木的方式去做設計。
同時前端工程師也可以按照這套資產規范去將所有的資產在線化,在減少重復性開發的同時,更加保證了整個團隊的設計風格和交互動作的統一,避免了因為不同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個人習慣”問題而導致的差異。
三、建立屬于業務特色的設計體系
在上面一步中,我們將所有設計的物料進行了統一的歸類和整理,我們曾經覺得有了這些物料,加上通用的規則說明,設計師就可以科學的使用這套設計體系進行協作了。
但在實際推行一段時間后,我們依然發現一些問題:
如果一個新手設計師嚴格按照物料去使用上述資產,會養成從資產庫中找案例套用的習慣,當然這樣做在大部分日常業務中并沒有問題,但是一旦碰到業務特殊場景,或者某些創新功能需求,設計師就會陷入到“我們的設計體系中沒有這個案例”的慣性思維中去。
同時,由于原子-分子-組織-頁面這種層級結構,過分依賴于理性的“搭建”思維,而失去了作為設計師“感性”優勢,容易造成所有頁面千篇一律,沒有亮點。
Corinna 在 2018 年發表的“為什么我們的模式庫不再使用原子設計”一文中,也提到了原子設計在落地時的局限性,他提到,過度的依賴層層遞進的關系,會導致整個系統會變的極其復雜而難以維護,一旦開始使用,后續的迭代和重構成本會非常高。
因此我們開始問自己,我們花精力去做設計體系,初衷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思考了一下,其實本質上還是解決業務團隊的痛點:
- 滿足業務快速發展和迭代
- 快速響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
- 減少大量重復性頁面的設計與開發,提高效率
- 幫助業務做出更多的亮點和創新,提升業務競爭力
- 設計體系能夠在多個團隊并行,并且相互之間不會受影響
其中1-3這幾個痛點,我們目前的設計體系已經能滿足了,但要解決 4 和 5 ,還需要去優化原有的設計系統,使其更加適配業務屬性。
如果把我們的設計體系比作一個飯館,那我們現在已經具備了做菜的原材料以及原材料的使用方法,也做出了幾道主打的家常菜,我們后面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利用現有材料,根據不同客人的口味去研發新的菜譜。
為了適配不同產品和業務,我們目前的 Pixel 設計體系主要在一套基礎組件的體系下,分為了 PaaS 和 SaaS 兩大產品領域,而在兩大產品領域內,又根據業務的特性、用戶、產品形態細分了不同的業務域,保證大家可以在一套基礎體系規范下,可以切換不同的主題,保留自己的業務特色。
那如何幫助業務做出更多的亮點和創新,提升業務競爭力呢?
在監控運維業務域,根據業務平臺的業務屬性,我們將這塊業務整體分為了“監”“管”“控”三大方向,每個方向其業務目標、用戶均有差異,通過調研和分析,我們嘗試為每一個方向定義了一個關鍵詞。
- 監控平臺,其目標是為了時刻監控業務的運行情況,關鍵詞為【可視】;
- 應用運維平臺,其核心目標是靈活處理大量的變更操作,關鍵詞為【效率】;
- 安全工程平臺,核心是為了保證業務以及人員操作的安全穩定,關鍵詞為【安全】。
接著,我們圍繞“可視”,將原有的一些傳統“列表-詳情”層層下探的頁面,優化成了幾種可視化場景,分別對應不同流程的監控、編排以及運維場景,將底層的業務邏輯、鏈路架構或者工作流進行可視化拓撲展示。
最后,我們發現這些“新菜譜”雖然各不相同,面向的業務場景也有很大區別,但是在設計上是可以提煉出共同之處的。
于是我們定義了編排的“原子組件”,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了不同的狀態與樣式,以及明確哪些樣式是支持自定義的,哪些樣式是需要遵守規范的,通過對業務場景的拆分,我們又得到了下面的這個“編排場景庫”,基于這個場景庫,后面碰到相似場景時,設計師將不再糾結需要從固定菜譜中去套用,而是更從設計師的視角,去考慮如何基于這個庫去創造更多的“菜譜”。
類似的,我們還得到了拓撲場景庫、高級操作場景庫等,基本都是基于業務特色進行的提煉——總結——拆分。
那如何將這些場景與之前的設計體系耦合呢?
我們嘗試了另一種分類方式,用“通用——業務”和“案例——規則”兩條坐標軸劃分出了四象限,并將業務中總結的經驗通過規則化、案例化、文檔化的形式落到這四個象限中。這樣就得到了一套兼具通用性和業務特色的設計體系。
在這套具備業務屬性的設計體系中,不僅僅局限于“設計物料”和“設計規則”,更增加了諸如“協作流程”“業務模型”等具有業務特色的規則或者物料,我們希望用這四個象限的拆分,使得新手設計師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業務設計體系,在保證設計統一性的同時也能基于業務進行二次創新,從而保證設計系統的不斷迭代和創新。
四、總結
以上,是我在實際探索設計體系建設的一點思考,在建設設計體系的過程中,通用性和業務定制化似乎一直是一個矛盾。
我們理想中的設計體系,既不是一套只考慮通用性的模版,也不是一套千人千面的個性化皮膚,而是可以根據業務的發展,互利共贏的可持續設計體系。而在這過程中,勢必還會有更多的坎坷等著我們去面對,歡迎有更多相似經驗的設計師與我們溝通。
作者:黑桃;公眾號:Alibaba Cloud TxD
本文由 @Alibaba Cloud TxD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