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長文!大廠裁員,設計師如何搭上HMI順風車?
編輯導語:HMI即人機界面或者人機接口,它能幫助用戶更簡單、更正確、更迅速地操作機械,也能使機械發揮最大的性能并延長使用壽命。本文作者從HMI的概念、設計流程、就業必備條件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感興趣的小伙伴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2021年6月5日,“碳達峰碳中和北京行動高端論壇”在北京規劃展覽館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歐陽明高圍繞面向碳中和的新能源革命,重點介紹了綠色氫能等可重點推進的新能源技術與新能源車發展等未來努力的方向,并對北京新能源產業發展提出建議與展望,這也表明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型汽車的決心。
過去的2021年被媒體人稱為“造車大戰元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智能汽車領域。
在這個過程當中車慢慢變成了業務承載體,汽車將不再僅僅是一個駕駛工具,越來越多的服務將會聚焦在車上,甚至有取代汽車后市場的苗頭,在不可阻擋的裁員潮中,這或許是我們少有的機會。很多的車廠、咨詢公司對HMI人才的需要也是供不應求。
智能汽車人才市場崗位需求旺盛,行業已被吹向風口。本文對車載HMI的基本概念、與網頁移動端設計的區別進行了介紹,以及HMI的設計流程、注意事項、就業必備條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基本概念
1. HMI究竟是什么?
HMI的意思是人機界面或者人機接口(human–machine interface),大量運用在工業與商業上,簡單的區分為“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兩種。輸入指的是由人來進行機械或設備的操作:如把手、開關、?、指令 (命令)的下達或保養維護等;而輸出指的是由機械或設備發出來的通知:如故障、警告、操作說明提示等。
好的人機界面會幫助用戶更簡單、更正確、更迅速地操作機械,也能使機械發揮最大的性能并延長使用壽命。而目前市面上所指的人性化接口,則多是狹義的指軟件人性化的操作接口。
2. 現有載體類型
我們日常聽到的的HMI,多數是指車載HMI,汽車已經開始從簡單的交通工具逐漸向智能終端轉變,智能座艙作為用戶和車輛進行交流的媒介,逐步成為企業產品智能化的新破局點,而HMI人機交互設計作為座艙智能化發展的基礎,在汽車研發過程中占有愈發重要的地位。
簡單的來說,HMI是指人與機器之間的交互,而我們耳熟能詳的UI(也就是HCI)指的是人與計算機或系統之間的交互。
汽車HMI并非大多數人想象的只是一大塊屏幕、簡單的交互或者界面,汽車HMI涉及的內容模塊有儀表、中控(分辨率一般會比較低,可能是出于成本的控制)、副屏、HUD(抬頭顯示)、智能反光鏡、后排娛樂系統、后排座椅控制、后排空調等等,它是一個系統化的設計事件,考慮多屏幕下功能的不同交互以及展示,因此HMI設計師需要有系統框架搭建能力以及多模態交互能力。
作者作品鏈接https://www.zcool.com.cn/work/ZMzgyNDg4NTY=.html,侵刪
作者作品鏈接https://www.zcool.com.cn/work/ZNTYwMjc1NDg=.html,侵刪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3. 什么是多模態交互?
上述中提到HMI設計師需要有多模態交互設計能力,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多模態?
所謂“模態”,大家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感官,是德國生理學家赫爾姆霍茨提出一種生物學概念,即生物憑借感知器官與經驗來接收信息的通道,例如人類有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模態。
多模態即多模態生物識別是指整合或融合兩種及兩種以上生物識別技術,簡單說就是將多種感知器官進行融合,充分模擬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這樣的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互聯網產品中,比如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商場中的指引機器人等等。
它們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都是通過人類的語音、手勢、表情等模態進行信息輸入 ,然后做出相應的反饋,這就是多模態交互。
那么這種技術是如何應用在車載系統當中的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以音樂播放為例,在傳統的車載系統當中,司機需要通過實體按鈕、語音或者觸屏等方式進行單模態輸入控制音樂播放。
而在多模態的交互下,同樣一個“播放音樂”的語音指令,車輛可以通過識別人臉及聲音,判斷用戶特征,信息來自于司機本人或是其他乘客,進行合理的反饋。不同的聲紋還可以判斷用戶的情緒,根據用戶情緒及過往喜好以及場景,提供專屬定制歌單。
作者作品鏈接https://www.zcool.com.cn/work/ZNTIxNzkxOTY=.html,侵刪
除此之外,多模態在很多場景中都能很大程度的提高用戶交互體驗,如長城汽車的車載健康監測系統可以通過毫米波雷達監測人體微動來實現對心率和呼吸的監測,達到對司機健康狀況監測的目的;起亞R.E.A.D系統在方向盤安裝了用于實現心率檢測的傳感器,為道路駕駛安全提供了保障。
由此可見,多模態是未來車載人機自然交互的重中之重。
二、車載HMI設計與網頁移動端的不同
上文我們闡述了HMI的基礎概念以及核心技術手段。那么從設計師的視角上來看,車載系統和網頁移動端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因為智能汽車行業興起不久,HMI設計也沒有像移動互聯網有著一套成熟的設計體系以及規則說明,各個廠商都各做各的,所以大家都會為了吸引眼球作出各種屏幕。
比如將儀表和HUD連接起來、奧迪s4首先做的副駕屏、本田homda e的可交互后視鏡、tesla的modle3替代了傳統的方向盤按鍵,只能說可能每個品牌有自己的規則,設計師可以按照這個規則在品牌內進行設計。
在這樣的創新下,局面恍惚回到了10年移動設備剛剛興起的年代,所有人都在探索中成長。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第二,汽車行業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是整個生產線流程非常長,即使是制作車載系統的第三方的公司也會被要求提前一年將這個軟件做好,把deadline卡在提前一年的時間。
第三,在項目前期做調研時,有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就是和其他同類競品進行一些比較和分析。早期比較值得去做競品分析的產品只有特斯拉、寶馬以及蘋果的 carplay 和安卓的 Android auto這幾個。這些年隨著造車新勢力的興起,也有一些也做得不錯的產品可以供我們參考,但是整體上不像其他平臺一樣有大量的競品可以研究學習。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第四,在獲取用戶反饋上,汽車行業要比其他平臺相對困難一些,手機和網站的用戶能很容易地通過點一個按鈕或者是網站上的某一個表格發送他們的一些反饋。相反汽車這個行業,很多用戶都懶得去提交反饋,在research的時候經常是進行一些電話訪談。
我們作為一個制作車載系統的設計師,其實是很難接觸到用戶直接的反饋。所以但凡有用戶主動地提交了他們的feedback那應該是他們不能容忍的一些很嚴重的問題,因此在這一點上HMI設計師要格外重視。
第五,有時候HMI設計團隊也需要進行一些頭腦風暴,然后做一些最簡單的線框圖,這個階段我們是要比其他行業更多的與開發團隊進行討論。
因為很多內容其他的平臺可能已經有一些現存的版本可以去模仿,但我們作為一個HMI設計師,我們的很多東西都是新的,很多創意可能也可能是天馬行空的。如果不及時與開發團隊溝通,極有可能創造出無法落地的設計,浪費精力和時間。
我們在展開設計之前盡量也要使用在線問卷等方式來測試用戶想法,證明需求的可行性。
作者作品鏈接https://www.zcool.com.cn/work/ZNTczNTAwOTY=.html,侵刪
第六,在測試階段,我們需要用戶在實際路途中使用系統,設計一些特殊的任務,有時候在駕駛時完成這個任務,有時會讓用戶將車停在一個特定的停車場或一個特定的地點,而不是在一個模擬的環境下進行測試工作。對于一些重要的功能,更要在極端的條件下(比如顛簸路段)進行二次測試。
三、HMI的設計流程介紹
HMI設計的流程和網頁移動端的設計大致相同,需要和業務方、汽車工程師、用研、創意以及開發團隊等多方協作,但是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
一方面在設計初期,我們有更多的政府關于道路安全規章制度的要求,以及需要去遵循車廠自己的guideline。另一方面就是在后期的測試階段,我們一定要在真車里面進行測試工作 ,還有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要比其他的行業更多地去拉開發團隊一起開會。
一個完整的HMI設計開發流程分為四部分:需求分析調研評估、HMI創意設計、工程實現驗證評估、開發測試。
1. 需求分析調研評估
設計師需要從項目成立之初就開始介入,參與市場調研和用戶需求分析,分析出市場上存在的潛在需求后,從平臺化角度評估需求的導入和定型驗收,在搜集用戶反饋時盡量確保用戶群體是真的車主,而且是當前品牌下的一些用戶,盡量縮小研究范圍,這樣可以防止出現不必要的偏差。
除了問卷調查以外,其實集體訪談是一個更好的收集用戶聲音的方式,在一個用戶聚集的情景下,他們之間的交流、吐槽經常能透露很多新的問題,給我們帶來意外的收獲。車載的UXD方法論其實并沒有太多的不同,主要是需要我們注重用戶群體的特殊性以及和品牌的連接性。
除了直接的問卷和直接的訪談以外,現在很多聯網的汽車在開發的過程中會在后臺放一些 trigger,當然這些是經過了用戶同意的,是他們接受了一些隱私政策以后進行的。這些東西可以在后臺默默地收集用戶操作數據、用戶喜歡使用哪個平臺等等,設計師可以通過收集到的這些信息,給用戶提供一些更加有價值的服務。
有時候需求可能是來自政府的管制或者政策的變動,設計師要考慮世界各地不同政府的對道路的管轄。有些國家或者地區會提出一些很特別的要求,比如對于美國加州居民,汽車上手機擺放位置都會有嚴格的要求,又或者地圖上顯示紅綠燈的信息、各種違章的攝像頭的信息在美國都是不允許的。
所以在進行車載系統的制作過程中,要了解一些當地具體的規章制度。如果是跨國企業,可能還會要做一些本土化的設計,比如英國駕駛倉是在右邊的、阿拉伯是從右往左讀文字等等。
2. HMI創意設計
在明確用戶需求以及業務目標后,將業務目標轉化成為設計目標,得到初步的線框圖,在這個階段也要注意我們上文提到的,盡可能多的與開發團隊進行討論,確保設計的可行性。在功能定義和產品開發達成一致之后,即項目目標正式確認,可開始進行細節和具體流程的設計。
作者作品鏈接https://www.behance.net/hulu25,侵刪
3. 工程實現驗證評估
在驗證評估階段中,通過臺架仿真測試或特定評價用車以及進一步的分析和質保路試,進行體驗驗證和設計迭代。在確保主線的flow比較完整的情況下,還要想到方方面面可能導致用戶出現危險情況的 Edge case。
因為我們的任何一個疏忽,都有可能給用戶帶來駕駛風險。在團隊內部,應該將此作為設計流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建立完善的審查制度。
4. 開發測試
最后是工程開發驗證階段,跟進實車功能測評,我們需要用戶在實際路途中使用系統,設計一些特殊的任務,有時候在駕駛時完成這個任務,有時會讓用戶將車停在一個特定的停車場或一個特定的地點。
生產批量試制流程凍結后,會進行批量生產前總演習(OS),全面驗證批產。所有流程環節都驗證成功凍結后,產品則開始投入批量生產(SOP)。
各階段的流程關系雖然是以線性的方式表達,但實際工作中各節點上下游會有重疊和反復循環的情況,這就需要團隊的管理者進行有效的判斷和決策。要確認各階段的工作是否達成目標,并且階段輸出的成果能驅動下一階段工作的順利展開。
四、HMI設計注意事項
1)在做中控設計的時候就要把它想象成是一塊大的不太好用的老版本iPad,因為大部分的汽車中控分辨率都不會太高,而且反應速度很慢。
2)在車里有一些按鍵的狀態或者是一些系統反應狀態,我們要及時地反饋給用戶,因為駕駛員有時候眼睛會離開屏幕,我們要保證駕駛員視線回到屏幕時還能知道系統的狀態,而不是沒有任何的反應。
3)美國的政府機構NASA曾經出過一個道路安全管理方面政策,意思是高速上的司機有大概 3 秒鐘左右的時間來反應前方的危險,很多車廠以此作為標桿。因此司機在駕駛過程中,我們的設計不能讓司機看屏幕超過3秒,否則會發生危險。
所有的司機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殘障人士,因為他在開車的過程中,他的視線并不能專注于屏幕,而且距離屏幕也有一定的距離、手腳可能也沒有那么靈敏,因為他的手大部分時間要放在方向盤上。因此我覺得這個角度來講就是把車載系統設計看成是一個無障礙設計,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
談到無障礙設計,首先就是視覺方面,剛才提到過這些車大部分的屏幕可能分辨率都不是很好,再加上用戶需要坐在一定的角度從一定的距離來看,我們就需要把車上的字體做得相對于手機網頁設計都要大一些。
第二,很多屏幕材質的不同,也許會有很嚴重的反光或者是一些色彩的偏差問題,我們作為設計師需要不斷地在真機上測試,保證我們能考慮到這些問題。
如果屏幕的質量不夠好,可以在白天用比較淺色的大背景,這樣能夠防止散光。而在夜間的時候用比較深的背景,減少對司機眼睛的刺激。如果屏幕質量夠好,反光也不嚴重,各大廠商偏好于用深色的設計。
第三,觸感方面,我們需要把對于司機重要的信息和經常使用的button放在離司機更近的位置。對美國、中國這些國家來說是左邊,對英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來說是在右邊。這些button的視覺大小可以不需要很大,但它的熱區范圍一定要夠大,這樣才能保證車在顛簸過程或者其他極端情況下用戶不會點錯。
4)我們需要在用戶駕駛過程中限制一些功能,比如說打字,這是絕對不可以在駕駛過程中發生的,取而代之我們會鼓勵用戶用語音輸入這種方式。
5)在做設計的時候,如果是設計跨國的項目,一些信息的文本框需要考慮語言適配的長度,比如用德語、希臘語這種很長的語言去翻譯,放進文本框看是否能滿足。
6)最后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時刻謹記車載安全第一,所有的設計都要以此為前提!
五、HMI可就業公司及必備能力
HMI崗位目前可選擇類型有:HMI設計師、HMI交互設計師。
HMI設計師負責視覺表現設計、概念設計、同時需要兼備交互邏輯設計能力,維護公司設計專業資料庫及素材庫。沉淀設計經驗與方法,維護、優化設計流程和視覺規范,若掌握3D設計及動效設計,更是加分項。
HMI交互設計師通常負責交互邏輯設計,樹立產品的設計目標與用戶體驗標準,系統性的設計產品交互框架和規范。需要頻繁跟進產品、系統工程、測試驗證、數據等多項內容,除此之外的團隊溝通、協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HMI領域其實和互聯網崗位的情況一致,不論哪個崗位,大家都會全棧型發展,各崗位工作職能并沒有明確的劃分,經常是有所重疊的,必要的時候也會出現做自己職責崗位以外工作的情況。
我們可以從招聘網站上尋找自己適合的HMI崗位,去職位詳情里查看各企業招聘人才的要求,不同的業務線由于自己的項目不同,所需人才的要求也不同。
1. HMI可就業公司類型
- 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哪吒、威馬、比亞迪、天際、奇點、拜騰等
- 總部在國外的車企:Tesla、奔馳、寶馬等
- 傳統車企:上汽、東風、吉利、廣汽等
- 科技公司:百度、小米、滴滴等
除此之外有一些設計咨詢公司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JumpColor Design、EICO、siili_auto、Star、iconincar、capsuletech。
其中,JumpColor Design是來自中國的一家專業創意設計公司,有很多不錯的優秀案例,覆蓋互聯網、移動APP、HMI、金融、家電、醫療、旅游等各個領域。尤其在HMI領域,JC Design 幾乎是橫掃設計市場,博瑞、博越、繽越、福田、一汽、北汽、東風的卡車、長城、哈弗、wey、豐田、寶沃均有其設計身影。
EICO曾與阿里合作設計過上汽榮威,但EICO不是全盤專業做汽車HMI。
siili_auto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創意技術工作室,專注于下一代移動產品的創造,siili_auto已成為全球汽車行業軟件服務的重要參與者。
Star是一家全球咨詢公司,汽車用戶體驗設計咨詢是他們的業務之一。我們可以從他家官網的分類“Automotive & Mobility”看到很多優秀的智能汽車案例。他們也服務過中國的客戶,比如蔚來、上汽等。
除了有優秀案例可以學習,Star還持續輸出優秀的行業文章,都是優質的學習資源。我們熟知的蔚來汽車的NOMI,Star就曾參與設計,該項目獲得了2020年的世界級大獎———紅點設計獎。
2. HMI設計師的必備能力
- 界面設計+組件搭建+確定設計語言+方案落地+數據驅動的基礎設計能力
- 風格把控,設計差異化的設計語言
- 靜態和動態的交互能力
- 關注設計趨勢、對智能座艙的體驗創新和前瞻性研究
- 提煉智能座艙系統的設計規范和方法論
六、入局HMI
有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就是近年來很多汽車廠商都用了connected接口,意味著汽車可以像手機一樣聯網,可以進行一些定期的系統更新或者軟件更新,這對我們行業也是一個極好的事情。那么想要入局HMI我們應該從何做起呢?
我們在上述中已經提到因為智能汽車行業興起不久,HMI設計也沒有像移動互聯網有著一套成熟的設計體系以及規則說明,但是交互設計方面掌握的知識體系和思維能力可以讓你無縫切換到任何需要交互/體驗的設計行業,因為不同行業之間的壁壘只在與行業的專屬性和用戶群體的特殊性,熟練的掌握UXD方法論幾乎無縫地切換到其他需要交互、體驗的設計行業。
HMI設計需要考量不同信息、功能的不同輸入輸出方式,來保證司機在日常駕駛中能夠集中精力在路面上,我們都知道交互設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場景,而HMI更是如此,用車的場景不同,用戶關注的信息也會變化,深入到實際場景中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
因此想從事HMI設計也需要有一定的駕駛經驗,代入進角色中去,或許會為你帶來意外的收獲。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除此之外,也要多了解本專業內的知識,智能座艙、智能汽車、多模態設計等等。有條件的話,多去4s店體驗店去試駕不同類型、不同品牌的車輛,還是那句話,代入進角色中去,或許會為你帶來意外的收獲。
如果想做偏視覺的HMI設計,那就需要多臨摹優秀作品,邊臨摹邊思考,嘗試設計交互框架圖,提高產品思維,尋找自己的突破點。
為了方便大家練習,分享一些比較基礎的設計規范供大家參考:
1. 文字
1)字體
對于字體的選擇,如果在甲方的話公司一般會遵循品牌CI,用品牌內的字體,或者使用免費的字體如:思源、Roboto。
如果是在乙方的話,字體一般由客戶提供,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绻蛻籼峁┑氖歉顿M字體,需要詢問客戶是否購買了使用權,雙方口頭達成一致最終也一定要郵件確認,因為我曾經還遇到過字體使用權過期,但是客戶也疏忽了的情況,最終如果沒有郵件作為佐證,將給自己和公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字體大小及字重
字體的大小,層級,對比度等都會影響用戶的閱讀效率,因此界面文字需滿足以下要求:
- 最小可識別文字字號:24sp
- 字體層級:字號差距需保持4-6sp,確保文字間的層次感與節奏感
- 用戶閱讀和處理的重要信息不超過20個字,盡量用最少的文字讓用戶理解信息
- 對于需要用戶關注的文本信息可通過增加字重的方式突出內容
- 由于駕駛環境的復雜與特殊,內容需要滿足在不同照明條件(日間/夜間/暗光/眩光)下的可讀性,文本與底圖對比度建議大于7:1(至少4.5:1),最佳的方案是白天使用淺色背景,晚上使用深色背景,深色模式下背景與文本或圖形的對比度不大于18:1
文本字號推薦使用規則如下表:
3)字符超長處理
在字符超長的情況下,按照以下優先級進行處理:動態擴展控件寬度 > 內容收納 > 換行顯示 > 縮小文字 > > 精簡界面用語 > 截斷。
2. 顏色
除文本的對比度以外,飽和度與明度也需合理搭配,車機配色盡量不使用鮮艷色彩,以避免對用戶注意力的吸引和占用。根據 Munsell Color 原理得出,飽和度和明度的兩個數值越大,顏色越鮮艷。取色時考慮飽和度和明度,這兩個因素的值之和盡量小于180(即:S + B ≤ 180)。
一個項目車載系統的色彩規范,包括了品牌色、中性色、文本色、功能色(以下以實際案例作為展示)。
1)品牌色
又稱為“強調色”,通常一個車載系統只有一個品牌色,用于強調某個狀態或者提示用戶點擊。
2)中性色
又稱為“消色”,運用在背景、視圖、占位、文本框、邊線中。
3)文本色
運用在文本禁用、中強調、高強調場景中。
4)功能色
又稱為“語義色”,根據人的常識,紅色表示禁止、停止、危險,黃色為警示或不良結果等,綠色則代表正向反饋,正確、完成等等。
3. 布局
在車機系統的布局中,導航是確保用戶在頁面跳轉時不迷路的最關鍵因素。導航需要告訴用戶當前位置,可以去哪兒,如何回去等信息。若車機上有常駐Dock Bar時,在進行應用設計時不能覆蓋Dock Bar,它享有最高優先級。
在進入次級頁面時,也應該在Title Bar或者一個固定的位置提供返回上一級的按鍵。在部分車機沒有Dock Bar或Home鍵無法一鍵退出的情況下,需要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設計全局退出按鈕。
常見的車機dp值和寬高如下表所示:
常見的車機屏幕分為橫屏和豎屏兩種形式,應充分利用屏幕“長”或“高”的特性設計布局:
4. 圖標
點擊是交互行為中最為常用的動作,為確保用戶點擊操作的易用性和成功率,操作按鈕及熱區需滿足以下規則:
- 圖標:最小圖標尺寸為6.9mm,推薦圖標大小為9.2mm
- 熱區:最小10.7mm,推薦熱區15.3mm以上,熱區間隔3mm以上
5. 交互要素
之前我們談到多模態下的多種交互方式,這里以最常見的屏幕觸摸交互和語音交互為例:
1)屏幕觸摸交互
由于駕駛場景的復雜性,且駕駛員與屏幕間特殊的物理距離和視覺角度,交互手勢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應盡量減少復雜且易產生誤操作的交互手勢,盡量使用簡單的交互手勢幫助用戶完成操作,更多的情況下鼓勵用戶使用語音交互放方式。
需要用戶閱讀和識別的內容盡量置于綠色區域,偏紅色區域放置非重要信息,以提高內容的可識別性及用戶閱讀效率。
用戶需要操作的按鍵盡量放置于綠色區域,如果要在紅色區域放置操作按鍵,可適當擴大其熱區,或者提供更易點擊的區域響應控件,比如卡片 。
滑動響應區域盡量放置在綠色區域,用戶在距離車機較遠的位置對屏幕滑動操作時(也就是偏紅色區域),易出現弧線的滑動軌跡,不易操操作。
界面焦點遍歷順序依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基本原則,若界面有明顯的左右區域劃分,則先遍歷左側區域再到右側,非觸摸屏需要始終顯示焦點。焦點默認從內容元素起始,而非系統Dock Bar或Nav Bar。
2)語音交互
在駕駛過程中,駕駛員的視線需要始終聚集在道路上,那么在這種視覺通道被占用的情況下,利用聽覺通道接收信息便成為了新的可能。所以,語音交互為安全駕駛提供了新的一種交互方向。
在做語音交互時需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
- 簡明:語言盡量簡潔明了,盡量少添加不必要的措辭,比如用戶問什么天氣,直接回答“北京,晴”即可
- 清晰:在設計語音交互時,用語要準確,不可模棱兩可
- 關聯:不要前言不搭后語,說話要有聯系
雖然語音控制似乎是理想的選擇,但我們應該考慮可能無法選擇說話的情況,例如,當嬰兒在后座睡覺或某人有語言障礙時,要同時提供一種其他模態來執行任務的方式。
6. 交互動作
1)交互動作原則
交互動作在駕駛環境中要謹慎使用,只有當它可以幫助駕駛員吸收信息而不分散他們對道路的注意力時,它才是合適的。在做交互動作時要遵守以下原則:
- 化繁為簡:駕駛是用戶的首要任務,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要將用戶的注意力視為有限的資源,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來制造不必要的干擾。
- 簡明扼要:交互動作的作用是加強用戶的理解,要直接了當的傳達給用戶有用的信息。通過展示元素之間的層次和空間關系來增加用戶對產品的理解,幫助建立用戶對界面的熟練程度。
- 靈活擴展:交互動作設計要考慮滿足所有的相關硬件,定義可擴展且足夠靈活的動作語言,以適應各種尺寸和形狀的屏幕。
2)交互動作類型
為了用戶體驗的一致性,在同一系統中相同的場景應使用同樣的交互動作,如下:
在同級視圖之間切換:在應用程序中同一層次結構級別的視圖之間切換時,應使用左右移動,左右移動能夠強化功能在應用程序中同一層級的含義。
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在 Android Automotive OS 中,媒體應用程序中從主頁選項卡切換到播放列表選項卡時的左右移動強化了兩個選項卡為同級別內容:
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移至詳細視圖:從更高級別的內容視圖移動到詳細視圖時,使用 z 深度運動來放大較低層并在較高層淡出時將其淡入。這個動作加強了高層視圖和細節視圖之間的父子關系,將焦點吸引到后者身上。
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在 Android Automotive OS 媒體模板中,當用戶單擊專輯網格中的特定專輯時,該專輯的歌曲列表淡入且按比例放大,清晰地表達了頁面之間的父子級關系:
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擴展現有操作: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當用戶在執行一項任務時需要進一步的操作,使用垂直(向上或向下)方向動畫進入該次要操作,并且主要操作空間可見,讓用戶能感知到并未脫離主要操作空間。關閉次要動作時,動畫持續時間應該更短。
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最小化和擴展動作:將功能、頁面進行最小化時,應有全屏淡入路徑動畫,明確地讓用戶知道頁面收納在了什么位置。
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在 Android Automotive OS 媒體模板中,最小化的控制欄會展開為完整的播放視圖,然后在用戶點擊向下箭頭時收縮回其最小化形式:
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干擾性動作:一般使用于告知用戶比較重要的狀態或信息,將其從屏幕邊緣向下、向上滑動或者將其淡入屏幕中間,并且在底部增加遮罩,集中用戶注意力。
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干擾性動作在 Android Automotive OS 媒體模板中,會淡入至屏幕中央,且在底部增加毛玻璃效果,將用戶注意力集中在通知信息上:
來自Google Design for Driving > Motion
值得注意的是在做滾動操作時,不管是垂直還是水平滾動動作都應該具有捕捉效果,意為始終將滾動項鎖定在某個位置,左側為捕捉滾動,右側為自由滾動:
車機系統中的交互動作與移動端、PC端不同,復雜或過于絢麗的效果都會過多吸引用戶注意力,駕駛艙中還是要以安全駕駛為主,因此我們在設計交互動作時要格外克制,盡量使用最簡潔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達。
以上規范僅供參考,并非需要嚴格遵守,需要根據項目的特定靈活調整。
七、總結
在車載行業,有時候我們并不是在體察用戶的痛點,因為很多痛點可能他們自己也不了解。我們有時候是在為用戶創造一些新的功能,然后讓他們去覺得這個功能很有趣,從而來刺激用戶買車。
通過全車的數字化,我們可以隨時監控車輛所有的狀態和數據,通過用戶的駕駛行為和行駛數據結合的方式,計算出更為準確的維護周期,告訴用戶哪些零件該換了、車該保養了。
如何提高用戶的用車體驗?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方向:
1)我們可以讓用戶知道車輛當前的一些狀態,并且告訴他們一些平常難以察覺到的情況。比如車輛的胎壓、防盜提醒,以及在駕駛過程中提醒用戶前方路段可能是事故多發地、停車時提醒用戶過去的幾周里當地發生了多少起偷盜事件。
目前很多車廠也開始給車輛提供監控車內和車外兩方面信息的設備,以及當用戶沒有在車里時,我們手機也應該能夠起到警報作用,這樣的細節我們該如何去設計?
2)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情況提醒司機去為車輛充電?而不是在電量不足時通知用戶該充電了。
3)在電車充電期間我們能幫助車主干些什么?如何緩解等待中的焦慮?
4)如果這個車主想進行長途旅行,他們應該怎么去規劃路線?
5)在做汽車伴侶App時,我們可以給用戶提供哪些功能?遠程控制車輛?定期保養計劃?查詢保險信息?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點子,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討論。
本文由郝小七指導http://www.aharts.cn/u/917803
參考鏈接:
http://www.aharts.cn/pd/2369771.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172438084
http://www.aharts.cn/ucd/5135103.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761331/answer/1169573812
http://www.aharts.cn/it/5253702.html
https://developer.huawei.com/consumer/cn/doc/distribution/app/ui-0000001064106567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cars/design/automotive-os/design-system/motion
本文由@Pons車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