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用戶認知的交互才是最自然的交互
為什么有時候只用看一眼就知道這兩個東西是什么,如何操作?其實這就是物品所具備的預設用途。
家里一歲兩個月的寶寶喜歡用手機做兩件事情:
- 按「HOME」鍵,點亮屏幕。
- 按住「assistive touch」鍵,在屏幕上拖動。
并且這些操作都是他自己的發現。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樣的設計能夠讓一個嬰兒本能做出正確的操作?
正好最近在調研一些好用的工業用品背后的設計原理,同時把《設計心理學》精讀了一遍。
下面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吧。
先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 看見椅子就知道是坐的,還可以搬走。
- 看見玻璃就知道是透明的,還可以打碎。
為什么只用看一眼就知道這兩個東西是什么,如何操作。
《設計心理學》里提到一個理論:
物質心理學—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一件物品實際上能用來做何用途,或被認為能有什么用途。
簡單來說就是物品具備的「預設用途」。比如:
旋鈕–>轉
插槽–>插
圓球–>拋、彈
物體的預設用途會提供明顯的操作線索,用戶一看便知如何操作,無須借助任何的圖解、標志和說明。
回到剛剛IPHONE的例子,「HOME鍵」和「大白點」都是圓形,預設用途體現的非常明顯,讓人本能的就會去點。
預設用途構成要素
可視性
良好的可視性可以讓用戶僅通過物體外觀就可以清楚明白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以及預期的結果是什么。比如:
這個門的設計就很好的解決了推和拉的問題。
平板一邊=推;豎把手一邊=拉;
都不需要文字提示,僅通過外觀設計就可以清楚告知操作流程。
匹配性
操作過程和最終結果之間應該是一種自然匹配關系。比如開車時順時針打方向就會右轉。這種關系用戶很容易記住,且永遠不會忘記。
有幾種方式可以實現自然匹配。
1.物理環境類比:
圖例是公司的空調操作面板,通過模擬物理空間的布局,很清楚每個空調開關所工作的區域。
2.文化標準暗示:
這種屬于常識性的匹配,基本沒有認知障礙。包括手機的音量調節,亮度調節顯示實際上都是使用這個標準。
再看一個將自然匹配運用的很出色的設計:
汽車電動座椅:通過物理形狀模擬靠背和坐墊。通過「前后」、「上下」的操作去匹配座椅的調節方位。汽車上大部分設計都很復雜,但座椅調節的設計應該是最人性化。
反饋
向用戶提供信息,使用戶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經完成以及操作所產生的結果。試想你在和一個人談話,但卻聽不到自己的聲音,或者你在用鉛筆繪畫,但卻看不到任何筆跡,這兩種情況都缺乏信息反饋。
這個相對容易理解,推門–>開、點燈–>亮。讓用戶及時看到操作結果。
好的設計無需認知門檻
蘋果的首席設計師叫喬納森·艾弗,他以前是做馬桶設計。據說IPHONE的「HOME鍵」設計就是借鑒的馬桶。
一個白色的東西加一個按鈕在上面,并且一按就會有“奇跡”發生。
除此之外IPHONE里面還有很多操作,比如「滑動解鎖」、「點擊圖標」、「下拉通知欄」等都是自然匹配生活中大家習以為常,并具備明顯「預設用途」的物體操作。這就是每個人都覺得好用、簡單的原因,哪怕是一個嬰兒。
作者:思考菌,微信公眾號:secondthought
本文由 @思考菌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把用戶的學習成本降到最低,App就會自然而然地被更多用戶所接納。
?? 恩,但是關鍵還是APP所提供服務自身的核心價值,體驗永遠只是錦上添花。
學習成本bug
學習成本現在可以說很低了,但是用戶的回憶成本卻是很高,有些故意設計反人類,但用戶的習慣卻不是這樣所以會讓用戶反感
分析得很貼切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