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與需求方爭論時,UX 設計師的正確姿勢該是怎樣的?
在我們平常的設計工作中,和需求方產生各種爭論的情況很常見,雙方都比較偏執強勢的時候,很容易陷在各自的立場中,誰也說服不了誰;如果設計師本身就離自己負責業務的用戶有一定距離(比如大多數的 B 類產品),就更容易在需求方面前陷入被動。這種時候,我們更需要從自己的專業思考角度走出來,用科學的方式去收集、分析、定位、驗證問題,洞見問題本質,來和對方更好地達成一致。
360 度收集、分析、定位問題
先讓我們還原這么一個工作場景:
產品經理 A:我們的首頁好久沒改版了,要不要來點動作?
設計師:好啊好啊,我也正想和你提議呢,早就看不下去了!
(省略雙方需求溝通過程若干字)
***進入設計評審階段***
運營:哎,這個內容對我們推廣 XX 很重要的,怎么能去掉呢?
產品經理 B:我負責的這塊業務你是不是漏掉了,要首頁首屏重點透出!
產品經理 C:你要考慮萬一某某用戶來訪怎么辦,他們的訴求得滿足~
老板:我需要什么什么感覺,沒體現出來??!
設計師:塞這么多東西用戶都想看嗎?
眾人:我不管,這塊內容很重要的!
***設計師吭哧吭哧改了一版新的***
眾人:感覺好復雜??!是不是還是別改了……
在傳統的接需求做設計模式中,我們往往是和一個需求方單點溝通確認,然后產出方案、評審、開發、上線。對于比較小、權責明確的需求來說,這么做問題不大,但當牽涉到的利益相關方多起來,就很容易給后續的推動過程挖坑。
在 Google 的設計方法 Design Sprint 中,有提到一個 360 度快速訪談法,請 PM/老板闡述商業目標和成功標準,請開發闡述技術能力和挑戰,請用研闡述用戶研究結論等。這樣做可以幫助設計師從多個角度綜合看待和分析問題,做出能平衡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最佳設計決策,而不是陷在「這么做不符合設計規范」、「破壞了體驗一致性」、「沒有創新亮點」等比較狹隘的思維里。
在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后,設計師可能會遇到從純粹的 Designer 轉變為 PMD(獨立負責一塊產品設計及其項目管理,直接背 KPI)的契機,變為 PMD 之后,就不能再是老一套的等著需求文檔提過來、或只和自己的上游產品經理對接,而要自己主動多方出擊,360 度向其他運營/開發/測試/老大/真實用戶等收集各種原始反饋和建議,分商業/用戶/技術等不同角度整理、歸納、提煉,像產品經理那樣把需求階段的各種問題回答清楚(為怎樣的用戶解決什么問題?能帶來怎樣的商業/用戶價值?如何衡量解決方案是否成功?有什么潛在的風險和限制?而不是只會站在設計師的角度說現在的方案太 Low了啊要保持體驗一致性?。ㄎ灰鉀Q的核心問題并和核心利益相關方達成一致后,再推進下一步的設計工作。
走近真實場景下的用戶
我們都知道,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有失真情況的發生,當產品經理找到我們信誓旦旦地說「用戶想要這個」時,如果憑經驗感覺有些難以理喻,相比直接否認拒接這個需求,更為妥當的做法應該是盡量爭取機會去接觸真實場景下的用戶,驗證需求本質的合理性。
昨天去聽了 IXDC 杭州站的分享,來分享的一位菜鳥的嘉賓就提到了走進真實場景做設計的重要性,設計師們出差到全國各地去觀察快遞小哥的實際工作場景,進而從中有效洞察出真實用戶痛點和設計機會。
走近真實場景也能讓我們發現一些靠聽用戶反饋可能注意不到的問題,比如很多設計師都習慣用 Mac、大屏電腦做設計,卻忽視了在小屏幕、低性能電腦上設計方案的最終呈現效果,造成終端體驗受到損害。
持續進行數據追蹤
在比較快的項目迭代節奏下,有時并不能給設計師多少做充分的前期調研準備的時間,雙方爭執不下時,會有一種比較常用的解決方案,就是先上線看數據反饋效果,好就繼續,不行就下掉。
但是,影響一個數據的因素可能是非常多元化的,而設計方案的好壞只能起到一小部分的影響,這時候我們不能只看短時間內單個數據指標的變化(對于一些從無到有的剛需項目,只要做出來了,不管設計做得有多差反饋都可能是正面的),而應多方面結合地看、持續追蹤地看。
比如大規模的改版項目,在上線之初比較容易因為用戶的不適應,產生滿意度指標大幅下降的情況,相比匆匆滾回舊版,也許更理性的做法是逐步灰度鋪開、監測一段時間過后滿意度指標的恢復情況,驗證滿意度下降究竟只是因為用戶短期的不適應,還是設計上確實出現了問題。
而一些新上線的項目,前期運營推廣力度會比較強,整體數據也會相對好看,作為設計師不應就此滿足,而要主動持續跟蹤后續數據趨勢和用戶反饋,尋找是否還有體驗優化的空間。
討論:汽車一定好過一匹更快的馬嗎?
之前我在朋友圈提了一個讓自己非常困惑的問題:
當所有人都覺得一匹更快的馬已經夠用時,該如何說服他們接受相對昂貴、不容易習慣的汽車呢?
當然,現在我也給不出一個好的答案,但結合本文所寫,我覺得可以有以下幾種思考角度:
- 這是否真的是所有人的真實想法?還是被一個強勢的人代表了?
- 他們使用馬匹的實際場景是什么?用汽車是否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只是想賽馬娛樂一下呢?如果大家根本就沒有駕照呢?
- 需要說服所有人都改用汽車嗎?是否可以選一個接受新事物快的年輕人,讓他先免費試用一段時間,也許其他人看到效果就紛紛接受了呢?
也歡迎一起交流你的看法啦:)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鴻影?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