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產品價值大于用戶體驗會如何?

1 評論 2001 瀏覽 1 收藏 7 分鐘

大家都知道產品價值和用戶體驗都很重要。有人說產品價值為王,有人說用戶體驗為王,那么產品價值和用戶體驗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最近工作一直很忙,沒時間寫近期的工作感悟。抽點空閑,表達一下我的產品觀:產品價值大于用戶體驗,用戶體驗決定產品成敗。

對于產品,特別是互聯網產品,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個新的概念,并試圖以這個概念解釋產品的全部。一些互聯網評論家也努力尋找一個成功的方程式,用戶體驗為王、渠道為王、內容為王…這些概念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并“發揚光大”的。產品從無到有的設計、研發,一直到推送到用戶的面前,中間經歷了很多復雜的流程和步驟,并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描述清楚的,顯然產品的成功也并不能靠一兩句話去解釋。

用戶體驗為王、渠道為王、內容為王等雖然在產品發展的某些階段也是正確的,但是總體來說難逃以點蓋面的嫌疑。做產品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要想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究竟什么是產品:

產品是指能夠提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百度百科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產品的主要價值在于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這也是產品最重要的一點,如果產品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用戶就不會去使用,這個產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圍繞這個產品的所有盈利方式也就無從談起。產品對用戶的價值是產品得以立足的基礎,也是一切商業行為的基礎。簡單舉幾個產品價值大于用戶體驗的例子:

QQ:

QQ最早推出的時候非常粗糙,功能也非常簡單,但是為什么發展起來了呢?因為它有獨特的價值,與郵件相比,它提供了實時的交互通訊——這個獨特且巨大的價值使它能夠快速發展起來。

飛信與QQ:

在即時通訊領域QQ一家獨大的局面下飛信之所以能存在到現在,是因為對用戶來說飛信有獨特的價值,飛信可以免費給手機發短信——這是QQ所不具備的。

雖然QQ和飛信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每個產品獨特的價值讓他們都生存了下來,回到2005~2010年的大學校園里,你能看到多數人的電腦上同時安裝了QQ和飛信。

微信與米聊:

在2010年末小米推出了手機端的跨平臺即時通訊應用“米聊”,2011年初騰訊也推出了類似產品“微信”。一直到2012年初,米聊和微信的功能類似,而米聊進行了很多細膩的微創新,所以一直是領跑者。但是在2012年2月24號微信推出了V1.2版本,加入了QQ離線消息、QQ郵箱提醒后,微信開始后來居上,最后遠遠甩來了包括米聊在內的競爭對手。微信用戶量早已過億,而米聊用戶還不足千萬。

與米聊相比,微信能夠收發QQ離線消息,這無疑是一個殺手級功能——對90%中國用戶來說,在PC端的交流是靠QQ完成的。經過十幾年的發展,QQ基本上復制了用戶線上和線下的全部關系,微信與QQ的無縫結合對用戶來說價值巨大——用戶不需要重新費時幾天甚至幾周去跟聯系人重新建立關系。

那么,是不是產品對用戶有價值用戶就會去用呢?理論上是這樣,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物質已經極大豐富,用戶的任何一個需求都有多種產品能夠滿足,在同樣的產品中用戶會選擇最好用、最方便獲得、最容易遷移、最有品味、最體貼、最…總之,用戶會選擇綜合體驗最好的:產品價值大于用戶體驗,用戶體驗決定產品成敗。

移動互聯網由互聯網拓展而來,基本不存在物質極大匱乏的時期,同時鑒于其屏幕更小、操作更加簡單,對產品體驗的要求更高一些。對于移動互聯網產品來說產品要取得成功,更需要取得產品價值和用戶體驗的雙成功。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

米聊與微信:

騰訊十幾年的時間幾乎復制了中國互聯網民線上和線下的全部關系,那么手機版的QQ理應一統手機IM的江山,為什么實際情況卻是沒有遏制米聊等產品的發展呢?

誠然,手機QQ已經滿足了大家溝通的需求,但是手機QQ終究還是PC的生硬移植,集成了太多與手機使用情景不相符的功能和邏輯,臃腫的產品與移動互聯網的基因不符。反觀米聊,根據手機的特點重新演繹了“聊天”。簡單實用的功能、簡潔美觀的UI、直觀的操作、趣味的語音對講等都給用戶以全新的體驗——正是這些全新的體驗讓用戶寧肯花時間在米聊上重新建立好友關系也不去用手機版QQ。

產品價值大于用戶體驗,用戶體驗決定產品成??!
來源:Samael任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像少了點什么,好像是在說兩者的關系,并沒用說明大了會怎樣?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