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需要的知識體系
產品設計師面對復雜、龐大的制造業(yè)系統(tǒng)以及多元化的市場,其知識體系要同時具備廣度和深度。設計是循序漸進、不斷深入的過程,因此我們面對的是交錯的學科體系,以及深入的技術探究。當國內工業(yè)設計教育界還在熱烈地爭論設計是藝術還是技術時,不妨退一步思考,設計本身既融合又獨立,既有依附性又具有本身不可替代的意義。放眼整個社會,設計的對象是我們的生活或生活方式,因此熱愛生活,對生活有細膩的體會和敏感的觸覺是成為優(yōu)秀設計師的基礎。
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學習什么?如何在內心構建出強大的知識體系以使之用于設計實施?以下為Dieter Rams的設計十原則,簡短而具有概括性的語言折射出設計的多元面向:
1. 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良好的設計是創(chuàng)新;
2. 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良好的設計使產品有用;
3. 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良好的設計是美學;
4. Good Design helps a product be understood;
良好的設計可以幫助理解產品;
5. 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良好的設計是謙虛的;
6. Good Design is honest;
良好的設計是誠實的;
7. Good Design is durable;
良好的設計是持久的;
8. Good Design is thorough to the last detail;
良好的設計貫徹到最后一個細節(jié);
9. Good Design is concerned with environment;
良好的設計是與環(huán)境共生的;
10.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良好的設計是盡可能少的設計;
Dieter Rams,一個影響了幾代設計師的設計巨匠,將優(yōu)良的設計提煉為最精髓的語言。我們將這十個原則進行分解,將相關面向的合并,可以得出如圖1-1的五個面向:即功能、形態(tài)、理念、態(tài)度和責任。
圖1-1 由Dieter Rams設計十原則分解出五個面向
基本上在這十點中分布給各個面向是均勻的,也是Dieter Rams對設計要求的均等我是設計師性體現。進而我們將與之相關聯(lián)的知識學科聯(lián)系起來,來觀察設計知識體系的實體節(jié)點。
從圖1- 2可以發(fā)現,由優(yōu)良設計十條遞推,設計師的知識體系包含工學和商學兩部分。工學很好理解,包括以理化為核心的工程學科、交互學等,這些與產品的功能屬性直接相關聯(lián),也是設計師力圖傳達的核心部分;而商學包含市場學、營銷學,是幫助設計師洞察市場需求,以及開發(fā)新產品功能或者進行修正所需要的。
圖1-2 五大面向的學科節(jié)點
另外,形態(tài)包含的美學以及造型學知識,我們有時會混淆??梢赃@樣理解,美學是充分條件,也就是作為設計師要具備美學知識,有良好的美感。而造型是必要能力,設計的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主要活動就是造型,因此需要設計師在認識美的同時創(chuàng)造美。理念所包含的范圍是最為廣闊的,除了一些可以用語言予以概括的思維方式之外,理念很大程度上和自身的背景知識有關聯(lián),例如設計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工作氛圍、思維方式等等。態(tài)度同樣是個社會學的面向,從橫向看我們可以認為態(tài)度是形成一種風格的源頭,也可以從設計作品中看到設計師的世界觀和
價值觀。
最后是設計師責任,這點越來越被現今社會所重視。經歷商業(yè)項目后,設計行為直接作用到社會,引發(fā)與社會間的聯(lián)絡。設計師的工作是與物緊密關聯(lián),與人互利共贏,與社會一脈相承,與環(huán)境和諧共生的工作,因此設計師本身要為設計負責,避免過度設計帶來的資源浪費,在設計中探求新方式以獲得更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產品使用方式。因此設計師不僅僅要關注設計知識體系本身,還需要了解其所要承擔的責任。
先從賞心悅目開始
設計由于其技術面向以及社會意義而日新月異。設計師最直接最快捷獲取設計訊息的渠道就是互聯(lián)網了。近五年關于設計訊息的傳播形式有了很大的變革。我們可以發(fā)現設計已經不再是小眾市場關注的對象,而是越發(fā)趨于大眾。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視覺消費和創(chuàng)意買單。這是一個顯著信號。
在TVBS周刊《潮·2010就愛設計》雜志的編輯語中提到設計需要被大眾媒體推廣,本來設計無分疆界,是每個社會人自然的需要品,但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束之高閣。對于設計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而言這是具有雙面性的,設計師更容易從互聯(lián)網媒體中獲取到新的設計咨詢,但同時日益提升的大眾審美也時刻提醒設計從業(yè)人員不得不關注越發(fā)專業(yè)的大眾消費市場。設計師要先學會從讀圖開始,首先培養(yǎng)優(yōu)質的審美觀以及對圖片的分析能力。通俗地說,也就是把眼界提高了,才可能出手不凡。
如表1-1設計類網站一般分為以下幾種:設計綜合門戶、工業(yè)設計分類門戶、設計blog。
表1-1 主要設計網絡資訊推薦表
不僅要讀圖,還要閱字——設計師的書目
由于科技的發(fā)展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讀圖時代的全面來臨,給文字類圖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而文字作為人類最為寶貴的產物始終具有其無法替代的地位。文字可以傳達較圖片更為系統(tǒng)、全面、敏銳的觀點;同時其特有的組織關系能傳達給我們高于畫面感的準確以及細膩。在瀏覽大量圖像信息的同時,閱讀大量的文字能更大程度地收獲設計者的創(chuàng)意思路,并可以獲取系統(tǒng)連貫的知識體系。如果能做到博覽群書,那當然最好,但由于時間和經歷的限制,我們可能要挑選適合自己的文字,有的放矢地吸取知識。
我將主要針對產品設計師的書目分為以下幾類:用戶研究、設計思維、方法論、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手繪、設計與商業(yè)六類。而這些書籍都是瞄準狹義的“設計”,如果希望讓設計與整個社會發(fā)生關聯(lián),還需要閱讀大量的哲學、社會學的書籍。對于空閑時間非常有限的設計師而言,定期閱讀設計類雜志也是良好的習慣。
表1-2是我推薦的書目表。
表1-2 產品設計推薦書目
用戶研究
針對產品設計研究的書目前十分少,大量的信息需要我們從日常設計流程中積累歸納。而在交互設計領域,用戶研究卻日趨規(guī)范。產品設計師可以采用交互設計理論中對用戶的描述語言,以及對用戶對象的角色細分等方法來協(xié)助自己做用戶行為模式的研究。
推薦書目中的《應需而變》雖然是講設計,但是與一般的設計類書不同,這本書并沒有立足于闡述設計工作應該怎么做。而是一本啟發(fā)讀者應如何思考的書。這本書通過模擬、仿真、預設一個情境,去認識“需求”,了解用戶真實訴求之所在。在本書中也列舉了很多成功或是失敗了的例子,并且指出成功者的成功是因為關注了什么,失敗者又是忽略了什么。
第二本推薦的書目《交互設計之路》,作者Alan Cooper一直堅持“使用者第一、硅片第二”原則的設計和工程過程。采用這種方法,技術團隊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對事情,因而也就能更快地出現更好的產品。而對于產品設計而言,面對產品整體黑箱化(產品黑箱化即大家只能看到通過某種操作,直接得出結果。而不能了解其中間的過程),設計趨于消隱,需要了解電子技術如何和用戶進行橋接。從而將視野從單一的產品形式中跳出來,宏觀的把握設計對象的本質。另外由Alan Cooper以及Reimann R.和Cronin D.編著的《About Face3交互設計精髓》同樣提供了有效的用戶研究理論以及方法,也適合產品設計師閱讀。
設計思維
關于設計方式描述的書很少,大部分書籍即便是直接冠以“設計思維”的名稱,也從內容上違背了思維本身的自由性。描述設計思維的書一定不能是規(guī)律性方式方法的羅列,而應該是啟發(fā)式的引導。
《設計中的設計》這本紅透半邊天的設計書挖掘了設計以及人的生活的思維根源,并滲透著濃厚的哲學情懷。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他以一雙無視外部世界飛速發(fā)展變化的眼睛面對“日常生活”,以謙虛但同時尖銳的目光尋找其設計被需要的所在,并將自己精確地安置在他的意圖能夠被賦予生命的地方。當我們的日常生活正在越來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時,他敏銳地感知到了設計的征候和跡象,并且自覺自主地挑戰(zhàn)其中的未知領域。如今的中國也正面臨著經濟持續(xù)過熱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這也正是許多發(fā)達國家已經經歷過的。設計如何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自處并擔當責任,更是當下許多國內設計人所上下求索的。在“設計的設計——原研哉貳零壹壹設計展”及系列活動中原研哉出現在中國,為中國設計師傳達了要根植民族探索本源的設計思想,再度將這股“空無”設計思想推向高潮。
繼《設計中的設計》全面火熱后,朱鍔先生再次翻譯出繼《設計中的設計》全面火熱后,朱鍔先生再次翻譯出版了田中一光先生的《設計的覺醒》,原研哉、阿部雅世的《為什么設計》、《無印良品》等書籍,一樣平實的寫作方式,潤物細無聲似地將美學、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滲透在白紙黑字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和認知學的教授唐納德·A·諾曼從一個設計狂熱分子的角度,運用其特有的學術背景,寫出了《情感化我是設計師設計》以及《設計心理學》,贏得了一片掌聲,被譽為是西方教育模式下孕育出的巨匠型知識成果。
《設計心理學》闡明了以人為本的至上設計原則:應該讓用戶一目了然地知道如何去操作,應該讓消費者享受樂趣而不是飽受挫折。這本書,值得每一位設計人員都細心閱讀,雖然已經是八十年代的出版物,但其思維意義一樣沒有落后。而后續(xù)出版的《情感化設計》,與前者一樣,語言獨特細膩、筆法輕松詼諧,以本能、行為和反思這三個設計的不同維度為基礎,闡述了情感在設計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深入地分析了如何將情感效果融入產品的設計中。崇尚科學實踐性的美國,以另外一個客觀世界角度去切割設計,力求將設計根源面目示眾,而不在樣式海洋中迷失自我。
設計方法
設計方法的書籍多作為教科書出現,嚴謹、規(guī)范但缺乏活躍性。IDEO作為全球頂尖設計機構為更多從事設計行業(yè)的人提供了系列設計案例,IDEO傳世之作《IDEA物語》講述了他們如何進行頭腦風暴,關注設計需求中的哪個點,怎樣在設計過程中仿真,以及與他人進行協(xié)作,提取1+1>2的效應。而如今其又華麗轉身,率先提供服務設計,更與客戶并肩作戰(zhàn)。與IDEO關聯(lián)的人物摩格理吉出版了又一力作《關鍵設計報告》,在這本書里,作者比爾·摩格理吉(Bill Moggridge)帶領讀者近距離接觸40余位在此領域舉足輕重的設計師,用他們的經驗去陳述,讓現代科技設計的關鍵發(fā)展脈絡清晰地呈現出來。
以上推薦了眾多國外的設計書籍,是因為先進國家的工業(yè)化進程較我們早,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了解先進設計思維書籍,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使中國設計走向國際化舞臺。同時國內也不乏一些好的著作。在此推薦令人尊重的柳冠中先生的著作《事理學論綱》,柳冠中是中國工業(yè)設計的先驅,他一直在設計教育中實踐事理學理論,這一理論是系統(tǒng)設計的理論基礎。柳冠中先生以唯物辯證的觀點闡述了設計活動的本質,文字專業(yè)、深刻,他的這本書是設計理論的經典讀物。
設計知識
設計知識類叢書可以按照設計知識體系去細分,例如手繪、工藝等等。手繪作為設計基礎技能是我們都非??粗氐囊豁棥肮Ψ蚧顑骸?。設計手繪教育經歷了三個時代的變遷,如第一代以清水吉治為代表的標準式畫法,這種規(guī)整的設計手繪形式嚴格縝密,但缺少了那么點自由感;第二代以Scott Robertson為代表的復雜節(jié)點畫法,其線條的流暢,以及表現物的活躍性讓許多設計師為之瘋狂;第三代以劉傳凱為代表,以簡單快捷的方式體現設計發(fā)散過程,并且形式鮮活具有張力。手繪如同設計師的筆跡一樣需要具有個人標示性,并且應當將手繪與設計流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不是簡單停留在形式上?!懂a品設計手繪技法:從創(chuàng)意構思到產品實現的技法攻略》超越了一般手繪書展示型的羅列,以光影與形態(tài)的關系出發(fā),結合了頂尖設計機構成功案例,實現了手繪與實際產品的對接。與之一樣精彩的《Process:50 Product Designs from Concept to Manufacture》,選取了五十個精彩產品設計案例,詳細描述了每個設計流程,并突出了產品特殊的新材料以及對應的工藝。通過對產品誕生過程性的講述,讀者可以看到最新優(yōu)良設計的“前世今生”。
產品設計日趨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就是設計新材料與新工藝的運用。目前國內推出了對應的中文版《產品的誕生:從概念到生產經典產品50例》。如果需要更專業(yè)的介紹,最近出版的一本工具性的工藝書也十分值得推崇,即《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 Design Professionals》,目前還沒有中文版本出版。需要對新材料新工藝有所了解的設計人員可以參閱《產品設計工藝經典案例解析》,這本書是五大設計材料《金屬》、《塑料》、《木材》、《金屬》、《陶瓷》系列書籍的綜合運用性書籍。與五大設計材料書系不同的是,這本書的分析角度是從產品的角度出發(fā),按照產品形狀進行材料以及工藝的講述。
如今越來越多的出版業(yè)都瞄準了設計這個行業(yè),對國外設計書籍的引進步伐日益加快。大大縮短了國內設計信息與國外設計信息的時間差。這無疑對設計師而言是件好事。
本文節(jié)選自《我是設計師》,本書劉松、王蕾著,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文中知識點太過于概念化,不利于一線設計師消化;但是文章中有幾處閃光點,還是值得肯定;對于這種舶來品,應當結合國內的市場環(huán)境進行概括提煉;比如文中“設計類網站一般分為以下幾種:設計綜合門戶、工業(yè)設計分類門戶、設計blog?!备鐐兡闶歉愎I(yè)設計的吧!國內網站一般分為:“門戶網站、電商網站、社區(qū)論壇(SNS)、企業(y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