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UI到CUI,談談智能時代的用戶體驗

0 評論 18564 瀏覽 65 收藏 16 分鐘

用戶體驗分為三個層面:有用性、易用性與美觀性。有用性是用戶體驗的根基,美觀性屬于錦上添花,易用性則與用戶對產品的“操作體驗”直接相關。

在做產品經理的時候,聽到最多的詞就是“用戶體驗”。新司機喜歡將用戶體驗分為三個層面:有用性、易用性以及美觀性,它們分別對應著產品的核心功能、流程交互以及視覺表現。

用接地氣的話講,就是讓用戶覺得產品有用,并且用得爽,同時看著舒服。

分析任何產品的用戶體驗,基本都可以通過這三個層面來考察。對于絕大多數產品,三個層面的重要程度依次是:有用性>易用性>美觀性。

目前的互聯(lián)網產品都是基于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圖形化交互界面)設計的。行業(yè)經歷了多年的發(fā)展,基于GUI的用戶體驗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方法論與規(guī)范。觀察我們平時常用的產品就會發(fā)現:好用的產品大體相似,不好用的大概已經掛了。

(好用的產品大體相似)

脫離產品形態(tài)談用戶體驗是耍流氓

在討論智能時代的產品用戶體驗之前,我們先來開這樣一個腦洞:

對于一個打網絡電話的App,影響用戶體驗最核心的點是什么?

答案是通話質量。我們打電話時,最關注的就是通話是否清晰、是否流暢。這直接決定了產品的有用性:通話質量上不去,撥號界面再美觀、交互再人性化也然并卵。

(Do you REALLY care?)

同樣是提升用戶體驗,落實到具體的產品策劃上的時候,必定與產品本身的形態(tài)強相關。脫離了產品形態(tài)去討論用戶體驗,基本等于是在耍流氓。

人工智能與CUI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AI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各種軟件產品中。它可以發(fā)揮的作用主要有兩個層面:技術支撐與人機交互。

所謂技術支撐,是指產品在實現一些功能時需要借助AI技術。幾乎所有AI在產品中的應用都包含了這個層面,而人機交互則不然。

人機交互的方式從之前的鍵盤鼠標,到現在的觸摸,再到未來可能流行的語音對話,雖然不斷變化,但始終無法脫離人類向外界發(fā)送指令最本能的方式:用嘴說、用手做。

鍵盤鼠標與觸摸就是“用手做”的代表,“用嘴說”則一直遇到技術上的困難:讓機器聽懂人類的語言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近幾年隨著深度學習的崛起,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理解快速發(fā)展,這為對話這一交互模式的流行創(chuàng)造了可能。

交互方式的根本性變化往往帶來產品形態(tài)的轉變,以對話為主要交互方式的產品除了必要的GUI外,更多是通過CUI(Conversational User Interface,指通過語音或文字進行對話)呈現在用戶面前。這類產品的形態(tài)與目前的互聯(lián)網產品已有較大差異,在用戶體驗的設計上也必須遵循一套新的原則與規(guī)范。

(產品形態(tài)的變化)

由于目前這樣的產品形態(tài)太新,這些原則與規(guī)范并沒有專門的UED團隊給出方案,可以說是一片空白。這些都需要智能時代的產品經理自己去慢慢摸索。

CUI不是有聲版的GUI

目前的對話產品(或功能點)總體給人一種“然并卵”的感覺:很多場景下,我把需要的操作用語言表達出來,還不如直接通過圖形界面點擊。何況很大概率下機器并不能準確地明白我的意思。

(并沒有覺得比原先的操作更方便)

這是因為,上面這些功能,只是原有交互模式的“有聲版”。在這樣的場景下使用對話進行交互,并沒有質的體驗提升,用戶當然愿意選擇原先更熟悉的操作方式。

下面暫時拋開現階段的技術水平,分析在產品層面怎樣的設計,才會讓用戶覺得對話交互有真正的價值:至少在一部分場景下明顯超越現有的交互方式。

對話產品的發(fā)展階段

對話產品的發(fā)展按照智能程度,可以分為5個階段:單輪問答、多輪會話、意圖推理、個性化以及情感互動。

(1)單輪問答

對話產品的最初級階段是這樣的:產品的后臺有一個“FAQ”,里面儲存著一個個的“問答對”。每當用戶說一句話,機器就會尋找FAQ中與之最接近的問題,并給出對應的答案。

(單輪問答對話產品的架構)

處于這個階段的對話產品類似于“搜索引擎”:在FAQ中檢索與用戶輸入最相近的問題。只不過一般的搜索引擎是給出多條相似結果,對話產品只給出最相似的那一個。而且用戶與機器的對話也是“一問一答”,并沒有連續(xù)性。

如果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對話交互的價值是不明顯的:原有的搜索方式效率并不比這樣的對話低,用戶看到有價值答案的概率沒準還大一點。也就是說,這樣的產品是很難有用戶體驗可言的,連最根本的有用性都值得懷疑。

(2)多輪會話

多輪會話是對話產品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它允許用戶與機器當前的問答與之前若干條對話內容有一定的聯(lián)系。多輪會話最大的價值在于減少了用戶的輸入成本,以及營造了更貼近日常對話的交互體驗。

目前多輪會話功能的實現主要依靠“對話管理器”,也就是說,每當用戶有新的輸入,都會先經過對話管理器分析與前文的關系并進行處理(指代消解、成分補全等),再針對處理過后的輸入給出對應的答案。

下面這樣的多輪對話體驗顯然是優(yōu)于去一個個問題地搜索的。這時對話產品具備了初步的有用性,也就有了討論用戶體驗的基礎。

(多輪對話在查詢上很便捷)

(3)意圖推理

意圖推理是對話產品的一個“圣杯屬性”,當具備較強的推理能力時,其價值就會明顯的展現出來。

考慮這樣一個場景:新司機需要購買明天去北京的機票,希望能夠選擇國航的,同時希望能夠在下午5點之前到達;最好便宜一點。那么我在購票時,需要在很多的航班中通過多次篩選來進行比較。甚至還需要打開多個App來進行比較。

這是一個非常繁瑣的過程,如果考慮填寫信息、支付等手續(xù),寶貴的15min就這樣沒了。但如果有靠譜的對話產品,那么完成這件事情的流程就會變成:

User:買一張明天去北京的機票,要國航的;五點前到達,盡量便宜。
Bot:好的,查到CA XXXX航班,16:00到達,票價XXX元。來自攜程。
User:買了吧。
Bot:好的。

整個過程不過1min。這樣的功能顯然非常有用,后面無非就是去優(yōu)化對話中的邏輯(什么時候直接執(zhí)行、什么時候doublecheck、先問什么后問什么)與措辭了。

(4)個性化

個性化是對話產品的另一個“圣杯屬性”,可以極大的提升用戶體驗中的易用性。一個對話產品可以獲取用戶各方面數據,并判斷用戶的偏好,從而在提供服務時更具針對性。同樣是出行的例子:

User:訂一張明天去北京的機票。
Bot:好的,還是國航五點前到的最便宜的吧?
User:對的。
Bot:好的,已經預定了CA XXXX,16:30到,XXX元。來自攜程。
Bot:另外這次要和上次一樣預定當天的萬豪酒店嗎?
User:訂邊上的漢庭,這次公司不報銷。
Bot:好的。

當產品獲得用戶的個性化數據之后,就可以避免用戶一次一次地下達相似的指令,像秘書一樣,為用戶提供主動的建議,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5)情感互動

在基于GUI的產品中,用戶界面的美觀程度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有意思:雪中無法送碳,錦上確可添花。

當產品本身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就有問題的時候,界面美如畫也然并卵;而當有用性和易用性得到證實之后,美觀的界面就顯得非常重要。

基于CUI的產品,視覺界面展現在用戶面前的機會并不多,“界面美觀”這樣錦上添花,滿足用戶感性需求的角色則變成了與用戶的情感互動。

與美觀的界面類似,當產品具備保證有用性與易用性的能力時,與用戶存在情感上的互動可以大大增加用戶使用產品時的愉悅度,從而增加用戶粘性。否則情感互動并不能讓用戶真正愿意使用這個產品。比如:

User:我要去北京,定個明晚的酒店。
Bot:好呀好呀,是否要訂華貿的萬豪酒店?
User:訂邊上的漢庭。
Bot:聽起來好杯具,摸摸~
Bot:話說“邊上的漢庭”是什么酒店?
User:#WTF……(關掉了應用)

目前比較知名的幾個對話應用都已經超越了上述的階段1,在階段2-4都有初步的功能實現,但能力還遠遠不夠。當一個對話應用比較好地實現了階段2-4的能力后,就有了爆發(fā)的可能性。但無論是落實到具體的技術實現還是產品設計,路都還很長。

智能性vs可控性

從大的原則上說,對話產品自然是越智能越好。但在一部分場景下,還需要考慮“智能性vs可控性”的平衡:有些不當講的話還不如不講。

例如,對用于企業(yè)客服的聊天機器人來說,企業(yè)為它付費的最大理由是替代原有的人工客服,為企業(yè)的客戶解答與企業(yè)業(yè)務相關的疑問,而不是與客戶談天說地(要知道一些智能客服是以API調用次數在收費)。

對于客戶,他所期望的也是盡快解答自己的問題,不要扯些有的沒的。

不過面對一個聊天機器人,調戲兩句也是人之常情。這時機器人就有了兩種選擇:要么不厭其煩的回應用戶的調戲(顯得智能),要么告訴他,放正經點兒(顯得可控)。

如果不考慮演示效果(又稱“噱頭”),選擇更加可控的方式顯然是更明智的。和客戶閑聊,于業(yè)務并無實質性幫助,還有可能給自己挖坑:

User:你可愛嗎?
Bot:很可愛呢~
User:約嗎?
Bot:我們大約有20款車。(難免出現理解不到位的情況)
User:#hhh果然很SB……

正確的姿勢應該是這樣的:

User:你可愛嗎?
Bot:您好,這里是XXX汽車經銷商,我可以回答你購車相關的問題。
User:銳騰16款有些什么顏色?

可能你會擔心,不乖乖接客戶的話茬可能會流失這個客戶。放心,這樣的客戶壓根不是安心來買東西的,人工客服照樣不會搭理他,let it go。

總結

用戶體驗分為三個層面:有用性、易用性與美觀性。有用性是用戶體驗的根基,美觀性屬于錦上添花,易用性則與用戶對產品的“操作體驗”直接相關。

用戶體驗落實到具體產品的表現會因產品形態(tài)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對基于CUI,以聊天對話為主要交互形式的智能產品而言,其形態(tài)與目前的互聯(lián)網產品有較大差別,在用戶體驗的設計上也必須遵循一套新的原則與規(guī)范。而這并沒有專門的UED團隊可以給出方案,都需要產品經理自己去一步步摸索。

對話產品總體來講一定需要更加智能,才能發(fā)揮出對話這一交互模式本身所蘊含的價值,從而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但在某些場景下,也需要注意“智能性vs可控性”的平衡。

最后,用一張圖總結對話產品發(fā)展的五個階段分別對用戶體驗的影響。

 

作者:UndiscoveredX,微信公眾號:AI從入門到xx

來源:http://www.jianshu.com/p/e0ef730eb68d

本文由 @UndiscoveredX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