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定律與未來交互方式
未來已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交互的方式也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它正一步步顛覆著我們的生活習慣。
來讓我們一起看看費茨定律是個啥?
百度all in AI之后,前天發(fā)布了無人駕駛的Apollo(阿波羅)系統(tǒng),隨著李彥宏被堵在五環(huán)的消息刷遍朋友圈,互聯(lián)網(wǎng)圈好像一夜之間好像都在對未來的無人駕駛充滿遐想。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令人最眼前一亮的就是信數(shù)據(jù)得永生的概念,在數(shù)據(jù)積累到2016這個節(jié)點之后。仿佛什么東西如果不粘上大數(shù)據(jù)、智能算法和AI你都不好意思寫B(tài)P。
進入今天交互閑談的主題,在很多展現(xiàn)未來科技的電影和美劇中,我其實有著重留意他們對于未來設備的交互方式。不同的導演為我們展現(xiàn)了各自心目中對于未來人機交互的遐想,有雙手多點交互,眼動追蹤交互,語音識別交互等等。
有心人不禁會問,人機交互方式的發(fā)展到底是否有所據(jù)可依?在上一篇文章:《app中的交互手勢和意符設計》中我闡述了關于屏幕上的交互方式的“據(jù)”,并且從長遠來看,倘若在人類與未來科技交互未擺脫『界面』這個范疇的話,那交互方式仍然繞不開觸控。
在這里引入一個交互設計定律:費茲定律(Fitts’ Law)
費茲定律(Fitts’ Law)是心理學家 Paul Fitts 所提出的人機介面設計法則,是一種主要用于人機交互中的人類運動的預測模型。它主要定義了游標移動到目標之間的距離、目標物的大小和所花費的時間之間的關系。
定律的表達式如下圖:
解釋之前需要事先明確,費茲定律這個公式描述的是PC端鼠標點擊事件的操作花費時間,雖然如此,但其實他對app中手勢交互和意符設計有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于未來科技的交互方式的推測起著指引作用。
關于這個公式的推演和發(fā)展比較復雜,我嘗試追本溯源的探索了一下這個公式最初的的推演,在這里就不多做介紹,有興趣的可以去認真閱讀Wikipedia中的相關定義,在這里只做最基本的科普性解釋:
回到公式本身,其中:
MT 代表平均完成這次操作所花費的時間,a和b是一個取決于輸入設備選擇的常數(shù), a代表系統(tǒng)一定會花費的時間(理想耗時),b 是系統(tǒng)速率(不同設備的a和b大抵也是正態(tài)離散分布在一條函數(shù)上,大家只需要了解a和b是一個常數(shù)就行了),ID是負責度指數(shù),他的值是后面這個log函數(shù);log里面的D是指從光標(指示位置)與目標中心的距離,W指的是點擊目標寬度,同時W也是容許用戶犯錯的最后邊界。
如上圖所示,解釋一下,就是如果光標現(xiàn)在在任易地點想要去點擊目標target,最短路徑一定是D,最短路徑上容錯的最長路徑是D+W,只要水平上移動超過了D+W你就點不到了,而這個點擊動作所耗的時間是一個常數(shù)加上一個以D為正比W為反比的函數(shù)的和。
上面沒讀懂就算了,主要看結(jié)論,那費茲定律這能給到我們什么啟示呢?
結(jié)論:目標越大,完成點擊越快,時間越短。同樣地,目標越近,指向越快,完成點擊時間越短。也就是說,定位點擊一個目標的時間,取決于目標與當前位置的距離,以及目標的大?。ㄔ谔囟▓鼍跋?,當然還會有其他因素,但這并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范疇)。
關于費茲定律在PC端網(wǎng)頁設計和app設計中的應用,在這里我就不多說了,網(wǎng)上大把大把這樣的文章,我主要想談的是費茲定律對于未來交互方式的影響。
在可以預期的未來,當科技發(fā)展到不是物理屏幕,而是光投屏或者別的方式的時候。
可以預言的是,只要屏幕智能達不到腦控或者眼控,其滿足的交互方式一定是:
1.多點觸控 + 手勢感應 + 眼控識別
先說說多點觸控,大家印象最深的多點觸控其實是pinch操作,雙指放大縮小一張圖片。其次就是ipad上多指向上推啟動任務后臺管理器,這個功能其實和iphone里面雙擊home鍵是一樣的,但是由于ipad屏幕比較大,所以額外引入了這種交互方式。
前幾天和幾個交互小伙伴喝茶聊天,我們一致的觀點都認為其實現(xiàn)在手機端的交互手勢是已經(jīng)很固定了,而且點擊啊,滑動啊這些交互手勢其內(nèi)在的用戶心理預期也基本成熟,如果需要在交互方式上有大的創(chuàng)新,大概就需要等到下一輪科技的刺激,或者等到無屏幕的時代。
多點操控其實在很多關乎未來的電影里面都有描述,比如遠程操控一個無人駕駛的飛機,比如操作一個更加復雜的數(shù)據(jù)工作臺。
這些未來一定會出現(xiàn)的更加復雜的交互方式,一定也會受到傳統(tǒng)交互手勢和交互定律的啟示,比如這個交互:
將流媒體變?yōu)樯舷聝绍?,每一個時間段展示一個幀截圖,屏幕盡頭是無限延伸的軌道,這時候如果要設計滑動整個軌道的交互方式,一定是五指觸碰然后滑動。
那比如我們需要設計一個非線編的交互方式,使得第一屏的視頻A放到第五屏的視頻B前面,那這時候需要做的大概是長按拎起視頻A,然后另一只手五指滑動軌道到第五屏,再把視頻A拎到B前面,而這里采用的就是通過五指滑動這一個手勢,減小了費茲定律表達式中的D,從而使得這個操作時間更快。
其他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大家多留心身邊的科幻電影中的交互就好。
關于眼控識別,我能想到的腦洞是用于定位和拖拽交互。比如還是上面的那個例子,如果引入眼控的話,大概流程是長按拎起視頻A,然后眨三下眼讓系統(tǒng)識別你開啟眼控拖拽,然后你看著第一屏的信息,通過眼動快速滑到第五屏,再把視頻A拎到B前面,完成整個交互,然后再眨巴三下眼,系統(tǒng)識別到關閉眼控拖拽。
關于其他的未來交互方式,語音交互一定也算在其中。
2.VUI(Voice User Interface)
上周我去參加了IxDC,聽了一場關于VUI的專題演講,這個概念其實自從電影《Her》出來之后就越來越受到交互設計師的關注。
其實與其說是Interface,我倒覺得這個Interface應該寫作Interaction(交互協(xié)作)更為恰當,大家看電影《Her》中,或者去看《星際迷航》、《星際穿越》、《生化危機》中,他們操縱大型設備更多的時候是靠語音直接輸入指令的。這樣做當然更加高效便利,他甚至已經(jīng)超出了觸控交互,不在墨菲定理所能起作用的范疇之內(nèi)。
但是腦洞一開,VUI其實需要很成熟的語音識別反饋技術(shù),如果技術(shù)尚未成熟,那就需要花費大量的用戶教育成本才可以大力推行。
我曾經(jīng)理想的點外賣場景是打開一個app,它傳來磁性的妹子聲音問你現(xiàn)在想要吃點啥?然后我說我也不清楚,但是想吃辣,然后她說給你推薦了人氣最高的酸辣魚,冒菜和麻辣香鍋,然后我說行就酸菜魚吧,40塊錢以內(nèi)直接下單,要快。于是整個流程結(jié)束?;蛘咚鼒蟪龅臎]有我想吃的,然后我說你把附近最火的辣的東西列出來我看看,然后馬上屏幕上出現(xiàn)分好類的item列表,我再手動選擇也可以。
讓我們來期待這一天。
3.腦控一切
這個就牛逼了,簡直就是上帝啊,在這里就不做過多討論。
寫在最后
為什么要和大家討論未來交互方式呢?
用一句文藝的話來說叫做:『未來已來?!?/p>
不管大家信不信,我是堅信最多不超過5年,第一代手機的替代產(chǎn)品就會問世(也許現(xiàn)在已經(jīng)問世了只是我們還不知道)。它可能是一個眼睛,一支筆,或者一個別的什么鬼我們現(xiàn)在只能有一個方向但是并不能窺其具體的物件。
但是未來不論科技如何發(fā)展,總是會有交互設計師更廣闊的空間的,想想未來茫茫多的智能硬件,每一個智能硬件的交互都千差萬別,我們?nèi)绾巫龅较袷謾C發(fā)展到今天那樣的交互形式統(tǒng)一。想想未來還有那么多新鮮玩意兒的交互需要去制定,想想我們可以讓未來生活在設計中更加智能和更加易用。
想想就開心。
本文由@Seany.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研發(fā)到什么程度了?
任何時候其實都應該把眼控作為最后一種交互的選擇,眼睛從來就只是用來接收信息,它與生俱來就沒有操控的功能,眼控本身精度很低不說,操作稍微多一些也是非常非常累的,試想眨眼三下,稍微多一些這些操作馬上就會出現(xiàn)頭暈或者眼睛不適的癥狀。眼控個人認為應該作為一種輔助操作方式出現(xiàn),既是視線所達之處在界面上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反應,比如在PS的眾多工具當中,我眼睛所達之處的工具能夠放大或改變形態(tài):看到色板的時候色板能展開,方便我選取顏色,眼睛移開時候又收回,方便我進行別的操作,拖拽跟精確定位本不是眼睛這個不具備操控屬性的工具需要具備的屬性。還有既然談費茨定律與交互的關系,最后這個VUI跟腦控提出來似乎跟主題沒有什么聯(lián)系,談到這里似乎有點太淺薄了,我覺得目前VUI的發(fā)展模式其實也可以運用費茨定律來做一些猜想:首先最原始的那種VUI非常常見,就是目前移動公司的電子語音客服,它的交互方式是線性的,我必須聽完它所說的所有選項(對應屏幕上一個一個按鈕),然后精確的去按手機上的按鈕來選擇某個選項(對應點擊這個操作),那么我目標選項與這個線性語音列表上它所在的位置與第一個念出來的選項的距離類比為D,此時按鈕事實上只是一個點,但是是一個能自動定位的點,W為無限大。后來的Siri這一代語音是用戶的語言通過識別拆解為一個一個的詞,然后到庫里面去配對,配對正確了可以給出反饋,配對不正確又有另外的一套機制,而庫中的語義點的數(shù)量可以看作費茨定律中的W,我們此時D反而消失了,因為我們不需要去等待,所以語音交互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流暢跟自由,而W的廣度決定了我們能否得到正確的反饋,當這個W的廣度達到無限大的時候,費茨定律才是真正在這個VUI的體系中消失的時候,所以目前正在努力的人工智能就是為了將這整個W的范圍繼續(xù)擴大,讓用戶不需要去想我該怎么做,只需要說就行(將D減到0),同時讓用戶不需要去考慮我需要說的內(nèi)容是什么,會不會說錯(將W擴大到無限大),請問什么叫VUI不在費茨定律(文中是寫錯了?)的起作用范圍之內(nèi)?作者是不是對這個定律的理解稍微有點窄了?
這一大段,我只堅持看到一半,你這個按菲茨怎么說
難道說你跟這個文本發(fā)生交互了?
是啊,我的眼睛焦點移到你問題重點的距離無限大,一篇突出重點,語言精簡的文章就是在減少D和W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