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iOS7當中“編輯”與“新增”按鈕的布局問題
初次使用iOS7的時候,我便有些受挫的感覺,其中最典型的問題包括大家所質疑的“這是按鈕還是普通文字?”,“這個按鈕可點擊嗎?”一類。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又逐漸發現細節當中更多的體驗問題,例如“編輯”與“新增”按鈕的布局。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個問題在以下幾款iOS自帶應用當中的體現:
- 照片
- 音樂
- 通訊錄
- 電話
- 備忘錄
- 提醒事項
你不用花多大力氣就能注意到“編輯”與“新增”按鈕的位置甚至是文案在這些應用當中的不統一之處;詳見以下截屏中的黃圈標注。
電話 vs. 照片
音樂應用內部
同樣是音樂應用,“編輯”在左,編輯模式內的“新增”在右,“完成”在中間
“新增”在瀏覽全部標簽頁的底部,“完成”在右
備忘錄 vs. 提醒事項(在備忘錄中,“新增”從“+”變為“New”)
通訊錄 vs. 查找我的朋友(在“查找我的朋友”中,“新增”從“+”變為“Add”)
Facetime中,在不同的tab界面中,“新增”與“編輯”在相同的位置
股票 vs. 語音備忘錄(股票中的“新增”在左,語音備忘錄中的“編輯”在中間)
確實,每個應用本就不同,它們各自有各自的功能,但“編輯”與“新增”按鈕的布局是否應該更謹慎的規劃和權衡,以體現全局層面的體驗統一性。
或是因為每個應用都是各自單獨設計的,因而忽略了不同應用間的交互模式差異?
要打造上乘的用戶體驗,移除任何可能出現的交互摩擦力都是很重要的。用戶使用應用總要付出學習成本,歷經初期的學習曲線之后,他們便可以依賴由“經驗”建立起的心智模型與期望,在接下來的使用過程中更有效率。
而在“壞”的體驗中,“學習”將失去意義。一旦“編輯”和“新增”這兩個全局通用的按鈕在同一個系統下的不同應用中位置變的隨機起來,用戶便無法對它們的位置建立起值得依賴的心智模型。
所以,每次用戶想要執行“編輯”或“新增”的操作時,他們都要首先花時間去尋找這個功能到底在哪;甚至更壞的,他們本該根據以往的習慣直接去點擊某個角落里的按鈕,而在一個缺乏統一性的環境里,他們會強迫自己停下已經開始的點擊動作;交互流暢性被破壞的程度可見一斑。
這事也許聽上去瑣碎的不值一提,有人會說要確認按鈕的位置只會花上幾毫秒的時間而已;但是設想一下,數以億計的用戶,如果每個人在每次使用這些應用 時都需要浪費這么多時間…嚴謹的設計應當在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同時盡最大可能的降低人們的認知負荷,對于能否幫助用戶節約時間和精力進行細之又細的關注。
譯者:@C7210? ? ?譯文來源:beforweb
蘋果的用戶體驗怎么做的這么不好了?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