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與卡片式設計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54.jpg)
你可能也注意到,Google產品越來越漂亮了,幾乎越來越有一種樸素感的優雅。在設計上,Google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曾經居然把設計的重心放在研究“網站鏈接41種不同藍色陰影效果”這種細枝末節上,而現在,Google學會了用整潔的風格進行設計,設置清爽易讀的字體,在頁面中留下充足的留白空間以便聚焦用戶注意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優秀設計中,Google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設計風格和設計模式,最近,他們重新開發了一種理念:卡片式設計
跟昔日的索引卡和名片一樣,Google的卡片式設計風格是平化的,不加點綴,最多也就一
幅圖像。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從外觀上看,卡片式設計似乎是最近流行的扁平化設計的一種縮影,但是卡片式設計模仿的對象又是卡片,這又是擬物設計的特征。我猜在Google內部也曾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無論如何,這種設計方式是一種徹底性的革命,Google對深度信息進行了簡化,換言之,就是以最小巧的包裝呈遞最大量的信息
我們首先在Google knowledge Graph(知識圖譜)上看到卡片式設計牛刀小試,在這款產品中,Google從維基百科中借鑒了大量有益的特質并加以凝練。隨著經驗的不斷累積,終于將卡片式設計的種種歸于一身,形成了Google Now這款產品,Google Now使用卡片式風格,智能化的提供更深度的搜索,提供超前的搜索(比方說你搜索一個商店,Google Now會順便提供該區域天氣狀況、路況、注意事項等信息)。而Google+和Google Map上,也出現了卡片式設計。
Google正在卡片化他的產品線。
卡片式設計是優秀的設計,還是一種老套的把戲?
“其實無需設計新的方法,也能實現信息組織的有序化?!盡atias Duarte,Android的用戶體驗主監如是說“我們在一種古老的圖像與信息設計產品——卡片上找到了突破口,名片、電話卡、賀年卡、撲克牌,林林總總,但是他們和Google的卡片一樣,都是為了解決同一類設計問題,也就是信息組織的有序化問題?!?/p>
在進行Google Now的研發時,Google在尋找一種能夠將數據條理化、小型化的用戶界面,這時設計師們意識到他們需要一種“有形的實體容器”,需要一種可堆疊的、便于操作的區塊,并且這種區塊能夠靈活的容納內容:既可以單張使用,來呈遞一些短小的信息。也可以組成序列,呈遞一系列、大量的信息。因此卡片式設計被發掘出來,這種古老的設計有一種出乎人意料的優點:它非常易于疊加。
但是卡片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空間問題,一般來說,一張卡片上只能放置一張圖像?!霸贕oogle Now的設計上,這種限制反而有所幫助”Duarte說“這種限制迫使我們要做到‘專注’,要特別注意界面的視覺凝聚力,迫使我們在一張卡片上只放置一張圖像,這樣整個布局就會顯得很整潔?!?/p>
卡片式設計像病毒一樣傳播于Google
Google的卡片式設計具有很多優點:首先,構建了更具視覺凝聚力的信息呈遞模式,其次,它簡化了操作,減少了對鏈接的依賴。卡片能夠在有限的空間中,以短平快的方式提供用戶所需要的書籍,同時篩除不相關的數據冗余。而且對于任何屏幕,卡片具有同樣的適用性,無論是9英寸的平板,還是Google Glass。
越仔細注意Google的產品,就越能發現卡片式設計在信息處理上的增益效果。頗有些“以巧破力”的味道,處理UX問題時,卡片式設計能夠將復雜問題簡單化??ㄆ皆O計像根狀網絡一樣,蔓延在Google帝國中:逐漸的被Google一支又一支團隊的采用。不過我敢肯定,Google內部并沒有統一口徑說一定要用卡片式設計。應該是他們自發的,因為卡片式設計優點實在太多。
Google+目前有超過30種的卡片式設計。
“卡片式設計讓內容更加直觀,更具有視覺凝聚力,是一種極簡主義設計?!盙oogle+的設計主創Fred Gilbert如是說,而且Gooogle+中已經有30多種卡片式設計。Gilbert指出了這些設計的差異之處,要不是他指出來,我還真看不出來這些細微的差別。
但是這些細節有其存在的必要,要不然,“聚會邀請類”的信息會與“度假照片類”的信息有所沖突。將不同類的內容進行區分,卻依然能保持和諧的共存。而且卡片式設計的彈性極佳,在筆記本上可以是三欄,而在手機上可以是一欄。而且內容都是相同的,保持了體驗的一致性
這幾乎是一種“后擬物時代”的設計
經常會有人注意到卡片式設計在視覺上的出眾體驗,而忽略了其在交互設計上的作用,卡片式設計讓信息的“感覺”更好。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有一個名詞在本次訪談中經常出現:實體感?!拔覀冊噲D賦予卡片式設計一種輕盈的實體感”Durate說“想像一下,生活中的卡片非常的輕薄,因此在設計時就一定要設計的簡單一點,畢竟卡片不是一種厚重的東西,而且,輕歸輕,要設計的有實體感”
盡管Google的卡片式設計只不過是數字屏幕后的一種幻象式欺騙,但Google的設計師們依然參照生活中的對照物進行模仿、構建,這樣就能有一種隱喻,有一種來自現實邏輯的操作暗示:我們可以去摸、去翻動、去旋轉這些“卡片”。
GoogleMaps中就通過卡片式設計來顯示餐館地址、方位,用戶點評以及Zagat網站點評??蓴U展折疊的卡片可以更方便的展示信息,卡片解決了一個交互問題:原來用列表來展示信息的方式容易擋住地圖??ㄆ屝畔⒕哂懈蟮目伤苄?。
卡片式處于極簡主義設計和擬物設計的中間,是一種微妙的平衡。
JohnahJones,Google Maps的交互設計師,他說“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因為人們對于卡片的概念根深蒂固,認為卡片就是一張固定的卡片,當卡片折疊的時候,用戶會認為無法再擴展開,當卡片擴展開時,用戶會認為卡片無法折疊”
因為卡片式設計的實體感,使之處于極簡主義(也就是今天我們推崇的扁平化設計)和擬物設計的中間。Google Maps的團隊發現,卡片可以在Google Map中很自然的堆疊,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如果設計團隊對卡片的順序稍加排列,那么用戶就能非常自然的使用卡片讀取信息,而且更棒的是,卡片式設計節省了珍貴的空間。
卡片式設計是Google的萬金油
在日常生活中,白色矩形的、有點像便條的卡片毫不起眼,可以非常容易的裝進口袋中。但是現在,卡片式設計已經出現在Google的大部分產品中,已經成為Google展現數據與信息的新模式??ㄆ皆O計通過實體感來引導用戶,并帶給用戶一種熟悉的操作體驗,而且極具彈性,適用于多種界面、多種設備。
卡片式設計的作用名副其實,確實是一種跨平臺的萬金油。Google與我們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它所提供的信息。而卡片式設計無疑是數據與用戶之間重要的緩沖器,它幫助用戶更直接的獲取信息。
SOURCE:周末學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