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電商平臺的用研工作思考

2 評論 6245 瀏覽 107 收藏 20 分鐘

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對B2B電商平臺的用研工作進行了思考;同時,希望本文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歡迎更多業內同行一起交流討論,共同豐富B類用研的經驗和方法。enjoy~

B2B電商平臺,對于很多人來說,這類產品較之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用戶型產品、2C類產品,如游戲、微博是非常陌生的,那么

  • B2B電商平臺是什么,具有什么特點?
  • 這些特點又給用戶研究工作帶來哪些影響?
  • 針對這些影響,調研中又有什么對策/思路?

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嘗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希望本文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歡迎更多業內同行一起交流討論,共同豐富B類用研的經驗和方法。

一、B2B電商平臺型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1. B2B電商平臺是什么?

為了清楚的回答這個問題,先把“B2B電商”和“平臺”拆分開來。首先,B2B電商,即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進行產品、服務及信息的交換。區別于我們常用的淘寶等網站,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企業而非普通消費者。典型的B2B電商有1688,慧聰,京東新通路,找鋼網等。

其次:互聯網平臺:則是給生產者(如賣家,服務商,作家,開發者,主播等)和受眾(如:買家,讀者,觀眾等)提供服務、交易,信息撮合等的媒介。通俗的來講,就是自己不直接參與具體的經營,售賣,生產等,而是為多方“搭臺”的,常見的平臺產品如微信公眾號等。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由網站/軟件直接提供給用戶服務、信息等的“用戶型產品”如移動游戲,郵箱等。

綜合以上信息,B2B電商平臺是為企業型的買家和賣家等提供信息,交易,服務等的媒介型網站。

2. B2B電商平臺具備哪些特點?

產品的特征主要由用戶特征和商業目標決定,由于不同企業商業目標和策略不同,本文不再做具體討論,主要從用戶側提煉其特征。

2.1 B類買家的特征——B類對比C類買家

B類和C類買家的差異根源來自用戶屬性和采購用途的不同。

B類買家是生產商,貿易商等企業,采購的目的主要是生產加工/轉手售賣,其次是內部消耗;如行政辦公,包裝等,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創造價值,帶來收益。而C類是終端消費者,購買商品后主要是個人使用,最終的目的較之B買會非常多樣,除了滿足基本的溫飽等功能訴求,更有歸屬與愛(如贈送給父母親友),自我實現(個人風格、地位的表達等)等豐富的情感需求。屬性與目的的不同及兩者帶來的主要差異表現如下:

2.2 平臺型產品的用戶特征

互聯網平臺類產品并不直接參與經營,售賣商品,是為多種角色的“交易”搭臺的,因此這類產品用戶的特點有

(1)用戶角色類型更多

以電商平臺為例,角色至少有三類,買家,賣家,服務商(ISV、代運營、物流商等),因此,較之普遍只有一種用戶角色(買家/玩家/讀者等)的用戶型產品,更多類型的角色活躍在平臺產品上。

(2)角色間的存在各種聯系

2.3 由用戶特點帶來的B類電商平臺型產品特點

(1)追求效率、凸顯效果 vs 情感撬動

B類用戶由于采購用途是生產/銷售,追求效益和高投產比,因此B類的電商網站需要更看重的是效率(尋源的效率,例如精準的買賣家匹配,商品推薦;交易等操作的便捷度等),效果(給用戶帶來價值的凸顯)。而C類買家由于非理性,并有著豐富的情感訴求的特點,產品除了提供豐富貨源選擇、完善的交易流程的基礎上,還可以借助頁面設計,營銷玩法等喚起買家的情感共鳴、采購沖動,而且隨著未來產品間競爭的加深和消費的升級,后者應該是贏得C類買家的主要抓手。

  • 生態,全局的視角:通盤規劃、平衡各角色訴求,并分清主次
  • 重服務、基礎建設VS 重體驗

平臺的重點是做好基礎功能、規則的搭建和監督執行;培育有意愿和一定能力的用戶,推動其發展壯大,從而確保各方擁有公平、繁榮的發展環境。而用戶型的產品往往借助通過關鍵的需求體驗做到極致,來吸引用戶使用和形成粘性。

  • 以面帶點VS 以點帶面

由于B類用戶原本生意鏈路的復雜性和需求特點,B類產品在較早階段就需要更全面,相對更完善的功能規劃和基礎功能,只有這樣才能確保B類用戶的業務基本能跑通。很難像C類產品先重點做好幾個核心功能即可上線,再根據反饋不斷擴大增加功能點。

  • 遵從,還原為主vs 引領為主

由于角色多,各角色的使用流程、功能各有不同,且存在各種復雜的關聯,因此平臺類產品的業務,功能都會更復雜,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特點,相對而言,C類用戶的行為、流程簡單很多,因此B類電商產品相對更需要還原,遵從用戶原有的場景,流程,不像一些C類產品,引領,塑造了用戶的行為,習慣。

二、這些特點給用研帶來哪些影響?——B類電商平臺用研特點&難點

由于產品和用戶特征的差異,B類電商平臺的調研也與C類產品在各個環節都存在一些差異/困難:

1. 調研內容

1.1 重功能訴求,輕情感訴求

B買基本只有功能訴求,更像是個理性的“角色”,更具備工具、功能屬性;而C類買家會有更豐富的情感訴求是個鮮活的“人”,有七情六欲。

1.2 單點打透VS整體規劃與提升

也因為重功能訴求,B2B電商平臺無法像C類產品那樣,靠某些功能的極致體驗取勝,更需要全面的規劃和整體提升,因此,對于B類業務用研,單功能點優化項目的效果、價值有限。

2. 調研對象

調研對象多且復雜,是否找準調研對象直接決定了調研的成功與否。

3. 調研方法

部分研究方法并不適合應用在B類業務中:

  1. 因為用戶對B2B平臺基本無情感訴求,所以很少使用投射測驗類等挖掘心理、情感訴求的方法;
  2. 由于B類用戶的普遍非常忙,所以日記法等周期長,高度依賴被試配合的方法也不太適合;
  3. 不同商家各有隱私,不熟悉的情況下,并不太愿意跟同行分享自己公司的經營情況,習慣,流程;且每個商家差異比較大(人員規模,行業,經營模式,電商能力大等)焦點小組也難達到C類用戶中的效果。

4. 調研執行

除了使用方法受限外,調研執行也比C類用戶更難。

4.1 招募、觸達困難:

B類用戶非常忙,對調研參與積極性更低,C類中常規的答謝對B類用戶吸引力不大, 且很少專門招募B類用戶的執行公司。尤其是需要調研站外用戶時,缺乏促達B類用戶的渠道或者樣本庫;難觸達到高層,關鍵角色,那么在開展關于關于經營策略,未來規劃方面的調研時,會導致獲取的信息價值打折扣。

4.2 深入,真實的信息更難獲?。?/strong>

  • 不愿意提供:在開展生意內行為、訴求等的摸底調研時商家出于商業隱私、利益的考慮,再加之認為參與調研對自己沒有實質利益,并不太愿意深入的介紹;
  • 提供虛假信息:某些情況下,商家提供的信息未必完全真實,其是涉及到企業實力,意愿等;
  • 調研內容多,時間長的調研難開展和保障質量。

與C類用戶不同的是,對于B類用戶的調研往往會在其工作時段內開展(一方面,調研內容主要與其工作本身有關,占用其私人時間不合適,另外偶爾也需要觀察其操作),尤其對于小型B類用戶,人員規模少,基本不可能抽出專門的時間接受調研。因此調研可能頻繁會被商家的生意過程打斷。(比如對夫妻老婆店店主的調研,往往需要其售賣、理貨的間隙開展)

4.3 定量調研有效樣本少,深入的統計分析因此受限

受限于B類用戶本身的規模,響應和配合度不高,投放渠道少等,導致問卷的有效回收少,復雜的統計分析難以開展

5. 對用戶研究員的行業知識,業務理解要求更高且難度大

5.1 要有全局的視角

厘清多角色用戶的行為,訴求,利益關系;不同角色用戶在平臺中的位置,價值等。

5.2 行業研究的能力和知識儲備

不同行業的商家,用戶訴求,行為也存在差異,且普遍不需要深挖人性,情感等訴求,因此行業信息和能力是基礎,直接影響了調研方向是否準確,對用戶和要解決問題的理解深度,進而決定了調研結論的價值。

5.3 用戶本身專業知識豐富,如果用研對業務或產品不熟悉,用戶的配合度更差

但與此同時,作為C類個體的用研,日常中缺乏使用B類產品的場景和需求,很難做到像C類產品那樣“設身處地的體驗和感受”,因此真正深入的理解B類業務和產品更難和更需要時間。

6. 研究落地時長更久,價值感偏弱

如前文所述,B類產品更需要宏觀規劃,整體提升,更看重業務價值而不僅僅是功能點體驗,因此B類業務的調研結果,很難像C類改善某個功能點后體驗提升那么快和明顯,而且影響到的用戶規模,范圍也有限。

三、針對這些影響,調研又有什么對策?

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針對以上研究中的特點/難點提出一些建議:

1. 調研內容&對象

1.1 找準關鍵角色,并兼顧多角色視角

1688平臺為例,優質和豐富的買家流量,是吸引是其他角色入駐、生存成長的基礎;因此較長時間范圍內,業務和調研的側重點都是買家。但也不能忽略業務中各角色的關聯關系,以確保最終能服務好關鍵角色。

例如:當發現買家在平臺采購時遇到的主要痛點之一是“咨詢賣家但不回應,響應慢”,主要只從買家視角來看,平臺就需要加強對賣家響應時間的要求和扣罰,但從賣家視角也來看看這個問題時,就會發現,除了部分賣家的確存在服務態度、質量不好的問題外,也有賣家是因為平臺提供的溝通聊天工具效率不高、甚至漏消息等情況而出現對咨詢的不及時回應,針對這類問題就需要平臺進行溝通工具的優化和完善了。由此可見,雖然平臺型產品研究時需要側重關鍵角色,但是不能忽視角色間的關聯,從多個角色的視角看問題,才能了解問題全貌,并提供真正的解決。

另外,也需要根據具體要解決的問題,尋找正確的調研對象。比如,對于調研購買意愿,采購關注點內內容時需要找“決策者”如老板,負責人,采購等;進行產品體驗優化,了解用戶使用習慣等內容時,就需要調研“操作者’如運營,客服等。

1.2 基于業務整體規劃和側重來規劃對調研內容

注意對業務的整體理解,邏輯梳理。有意識的認清要調研的產品/功能在用戶整個使用鏈路中的位置、價值\與其他功能/業務的關系,據此來評估調研必要性,并用全局的思路來規劃和開展調研

1.3 重原生行為,訴求,從用戶視角分析

B類用戶較之C類,普遍線下就有豐富的生意經驗和復雜的業務流程,因此調研不僅要了解用戶使用網上產品的訴求,意見,更需要還原用戶原生行為(即線下做生意的行為,鏈路等)、訴求,據此對應投射到互聯網產品。這種做法的優勢在于:

  • 第一:有了用戶原始的行為,訴求,能更好的理解用戶,并可作為產品規劃和優化的用戶側基礎信息;
  • 第二:提升了調研結論價值的適用性,產品及需求是經常變動的,而用戶原生的行為和訴求是相對穩定的,這些信息可以長久穩定的為業務提供參考。
  • 第三:擴大了研究的價值,從簡單的理解用戶,到發現當前產品存在的體驗等問題,更能通過業務對需求的滿足情況分析,探索發出新的機會點,問題點。

2. 調研方法

規避掉不適合B類用戶的研究方法,如投射測驗,日記法等,在選擇和實施方法上,盡量本著“對商家的生意,工作影響程度最小”的原則,同時注意結合B類用戶的特征,適當調整一些常用方法的使用,比如B類用戶出于競爭,隱私的考慮,一般即使覺得商品/產品好用,也不會推薦給別人,所以在使用NPS調研忠誠度的表述應該從常用的“您是否愿意推薦XX”調整為“您是否愿意繼續使用XX”更為合適。

3. 調研執行

最后,簡單提供一些調研執行環節的tips:

  • 招募:借助業務,產品同學的資源和推薦,快速的觸達、招募用戶,增加用戶的信任度,或借助公司舉辦的用戶會議,培訓等用戶來訪公司/會場的機會開展調研;
  • 調研答謝:企業形象類的實物禮品比現金更受B類用戶歡迎;
  • 信息保真:除了增強自身的行業知識,業務理解外,可以在調研前適當在內部開展一兩個專家訪談,作為基礎信息參考.調研時注意同類型商家的信息彼此校驗;同一用戶前后提供信息的校驗等;
  • 挖掘+提供信息,增加對調研的配合:除了調研前強調信息的隱私保護,用途外。更可以嘗試調研+驗證(獲取+給予)的方式,即:在獲取用戶側信息的同時,針對其痛點,訴求,拋出一些當前業務已有的規劃(高度依賴對業務的理解),聽取用戶對這些規劃的意見,此舉的重點不是為了驗證規劃,而是也給用戶一些信息輸入,并讓其理解,我們調研信息的目的,用途,從而增加其對調研的配合度;
  • 對于調研內容多的情況:多個同類型用戶,分開重點調研不同模塊,最終再拼接在一起。

B2B電商平臺的調研工作相對更“慢熱”;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和學習實踐,更需要有耐心和信念,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本文由 @晚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優秀

    來自廣東 回復
  2. 先占個沙發 ??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