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社群,為企業制造巨大的社群經濟

1 評論 5177 瀏覽 56 收藏 7 分鐘

一個成功的社群對企業來說是一座金礦,如小米從最初100到現在百萬級的粉絲群,為小米節省了大量的營銷費用,這就是社群經濟的力量。

看完羅家德教授的這本《復雜》,我想起小米公司三周年時曾經拍了一部電影,感謝他們最早的100 位鐵粉, 如今這100 人的社群已經擴大到百萬粉絲群,所以小米把營銷的渠道費用全省了下來,沒有中間商的小米產品可以創造最大的性價比。

十萬鐵粉幫忙測試產品,百萬粉絲幫忙做營銷,而小米不用為他們付任何薪水。

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社群經濟”無往不利的力量。

當阿里巴巴在美國敲響上市鐘聲之后,一夕之間,阿里巴巴集團的眾多員工都身家大漲。而得到回報最多的,除了馬云本人,還有與他白手起家的綽號為“十八羅漢”的創業團隊。

阿里巴巴不斷吸納為公司發展有積極作用的員工進入合伙人團隊,從“十八羅漢”到34 位合伙人,建立起同甘共苦的“企業家族”,強有力地擴張著商業帝國版圖。

一、社群經濟背后的意見領袖核心圈

圈子其實包括兩類:

  • 一類是巨大的社群,但具體的活動大多數還是發生在較小的分支圈子中;
  • 另外一類,是小圈子,大約就是幾十人。

小圈子很多是從線下搬到線上的,也是網上社交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個虛擬社群往往會有一個小圈子的核心,才能運作得非?!盁狒[”。這也正是我們之前分享中提到的大群與小群的運轉模式會有所差別。

社群思維高于互聯網思維,而互聯網思維是構成社群思維的基礎。社群經濟是人格經濟,連接和交互是搭建社群的渠道,其中空間、消費、精神三者缺一不可。

對羅振宇的“邏輯思維”來說:它是一個以40 人小團隊作為圈子核心,連接了2000 個外圍節點(也就是2000 個小圈子),形成了一個有66000 會員的社群和345 萬人的粉絲群。

依照“羅輯思維”核心團隊成員和聯合創始人李天田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的描述,這個核心團隊有著下面一些運作原則:

  1. 沒有上班的起止時間,沒有打卡機。
  2. 除了創始人之外,沒有層級。
  3. 除了財務部之外,沒有部門(應該還有技術部)。
  4. 除了技術部門之外,沒有年終獎。
  5. 員工的工作時間全部自我管理。
  6. 有“節操幣”制度加強大家自我管理的自覺性。
  7. “節操幣”需要公示,以員工的相互監督為主,在良好文化的引導下,大家不會相互包庇或和稀泥。
  8. 組織上,除了技術團隊和財務之外,全都是縱向編隊的戰斗小組,三人一組,自行發動各種行動。

社群經濟時代需要企業塑造魅力人格體,形成品牌人格的正向能量,當找到一個粉絲、賣更多的產品(既包括實體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給他時,以他為最小圈子的核心點,就會進行圈層化的信息輻射覆蓋,并形成主觀價值性的主張表達。

這不但鞏固了企業圈子的魅力人格領袖地位,同時一個個粉絲形成的個體化圈子經過快速交互形成了社群經濟體,也構成了企業圈子的外圍“護城河”,這才是信息時代營銷的思路。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成功的大型社群有一個最核心的意見領袖的圈子,作為持續人格主張的策源地;同時有一些重要的節點人物作為“流動的水”,將大圈子的價值表達通過空間的連接形成信息流動,一個個鐵桿粉絲小圈子再持續地加以經營,最終形成有著持續動力推進社群快速迭代的社群經濟。

二、社群商業價值變現的基本邏輯

社群經濟能夠實現其應有的商業價值,首先必須解決社群的存無問題。

首先保證擁有一個社群,一個垂直細分的、具備核心領袖圈子、具有一定特色的社群組織,這樣的一個社群中,能夠找到潛在的運營對象,或者說未來商業運營的潛在用戶,并且能夠實現一定的商業閉環。

社群內一定擁有諸多的潛在消費者,以及聞風而來的諸多對該群體提供服務的供應商。在一個簡易的微信群或者QQ群中的人群,已經能夠借助微信群的信息傳播功能和社交功能,進行供求信息的提供和供給,并且進行各種線上或者線下的勾兌,最終創造價值。

無論需求的技術產品形態如何,最終要實現的都是對接社群組織內部人和服務的連接需求,形成以社群為支撐、技術工具為手段,才能連接社群內比較集中的需求和服務提供商,并實現需求和服務配對的過程。

這樣一個最簡單的社群運營平臺就搭建完成,并且實現了基本的交易。

 

本文由 @今晚粉絲俱樂部?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