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蛻變者S1|09 用戶的欲望
前面的幾篇文章,我們聊了關于產品和產品經理的事。那從這篇文章開始,我想用幾篇文章的時間來跟大家聊一聊用戶需求。
說起用戶需求,相信大家應該已經聽到或看到很多關于用戶需求的理論及方法論。不過我覺得在深入探討用戶需求理論及方法論之前,有必要先說一說用戶的欲望。
可以說,用戶需求源于內心的欲望。
在用戶需求領域,最耳熟能詳的理論應該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了,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其實,我們看這五個層次,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內心欲望的進化過程。
舉個自己的例子:還記得大學的某節(jié)毛概課上,老師跟我們講了這樣一件事:有的同學跟我訴苦,說做兼職的時候被老板訓斥,感覺很沒有尊嚴。我就跟他說,你現在的年紀的尊嚴值幾個錢?
你要記住,現階段你還是為了生存而活著,既然如此就不要談什么尊嚴。再來看看我自己,已經年過五十,衣食無憂,我這個階段才是為了尊嚴而活著。
現在再回想起來,老師說的話雖然聽著有點刺耳,但卻很有道理。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困惑,當我們一個月掙三千塊錢的時候,沒有攢下錢;但等到我們一個月掙到一萬時,仍然沒有攢下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欲望又上了一個層次。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對欲望有了一定的概念。那回到用戶需求范疇,用戶欲望又是如何影響用戶需求的呢?
這里我虛擬了一個小王和小趙的故事,來闡述一下:
小王和小趙是即將要步入婚姻殿堂的一對新人,不過這幾天他倆因為買車的事鬧起了矛盾。小王跟小趙說,買車就是為了更好地出行,買國產某品牌的SUV就夠用了,外形不錯、配置也高,而且性價比也非常高,是最合適的選擇了。
但小趙對此卻不認同,她告訴小王,雖然小王相中的SUV看著確實不錯,但網上也有不少關于這個車的負面新聞:油耗高、舒適性差等等,所以還是得買合資品牌的轎車才放心。
就這樣,兩個人數次“交鋒”,誰也說服不了誰,便冷戰(zhàn)起來。
故事講到這里,我們可以先來梳理一下小王和小趙的需求。在買車的功能性需求上,小王和小趙的需求基本上是一致的——更方便地出行。當需求由功能性上升到非功能性需求層面,兩個人的需求就產生了差異。
這里我們可以來看兩個問題:
- 為什么小王想買SUV,而小趙想買轎車?
- 為什么小王想買國產品牌的車,而小趙則想買合資品牌的車?
在這兩個問題的背后,隱藏著兩個人的非功能性需求,也可以稱為隱性需求。一般情況下,用戶都不會將自己的隱性需求告訴別人,所以更多時候需要產品進行深入的思考。
就那小王和小趙的事情來說,或許存在這種可能性。小王的家里為了給他置辦婚禮,錢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已經不能負擔更好的車了,但小王又是一個非常好面子的人,不愿意將自己的困難告訴小趙,所以他就想花更少的錢買一個性價比高的車。
或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小王的朋友們開的都是國產品牌的車,如果單單自己買一臺合資品牌的車,會不會惹人煩。
對照這些可能性,我們再來看小趙的想法,同樣可以做出若干假設,或許她就希望以后開著車出去,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有范,這種欲望的根源或者是因為她的幾個閨蜜家開的都是同級別的車,自己要買個國產的車,顯得低人一等。
關于小王和小趙的內心想法,我們當然可以想出更多的可能性,不過可以確認的——是這些都源于他倆內心的某個欲望。
故事繼續(xù)……
經過幾天的冷戰(zhàn),小王還是心軟了,最終同意買一臺合資的轎車,但緊接著新的矛盾又來了:該買什么顏色的車呢?小王主張買白色的,理由是白色好看;而小趙則認為應該買黑色的,黑色看著穩(wěn)重、大氣。
同樣采用上面的假設,我們來分析其中的可能性。有車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白色的車是最耐臟的,一兩周不洗,咋一看還是不是很臟。而黑色的車就不一樣了,一周不洗,車上的灰塵和水漬就暴漏無疑,給人很臟的感覺。
基于這種情況,那小王主張買白色的車,會不會是因為知道買白色的車就意味著以后就要頻繁地洗車,既花錢又麻煩而不愿意的可能性呢?
小王和小趙的故事咱們就先告一段落,這里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要講的內容:
首先,用戶的需求有顯性和隱性之分。一般情況下,用戶是很有意愿表達自己的顯性需求,但隱性需求非到行動時,往往都是守口如瓶的。
我們在做產品時,經常做的一件事情是調查問卷。當我們讓用戶填寫了幾萬份調查問卷后,得出來一系列“難得”的結論,但實際上這些結論很多都是用戶的顯性欲望,用戶真正的隱性欲望卻幾乎沒有。
遺憾的是,有的產品人員會參照這些結論去研發(fā)新產品,結果可想而知,這樣失敗的案例不在少數。
其次,用戶的隱性需求是需要洞察的。前面小王和小趙的案例已經提到,用戶自己往往不會主動說自己的隱性需求,但這些隱性需求又是產品成敗的關鍵。這個時候就需要產品人員有很強的洞察能力了。
相信學習產品的朋友都應該聽說過用戶畫像,其實,這個用戶畫像就是洞察用戶隱性需求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在用戶畫像中,基本上會包括個人信息、興趣愛好、行為習慣、活動范圍、朋友圈等等。
通過對這些方面的分析,我們基本上就能看得出來,用戶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他是喜歡安安靜靜的坐在某個咖啡館,和朋友聊聊最近某某作家又開了一場簽售會,讀某本書又有什么心得體會;還是喜歡帶上行囊,和驢友一起去某個山頂扎營,晚上一起看星星;亦或者是約上幾個死黨,找個大排檔擼串,然后去KTV吼幾嗓子。
當我們弄清楚這些以后,再來分析用戶的隱性需求,就容易很多。
最后再分享一個小故事:
曾經跟幾個同學閑扯,其中一個同學說自己辦了健身年卡。至于為什么要辦這張年卡,他說是因為健身房有游泳池,見一位美女經常會去,所以就辦了卡。后來那位美女不去了,他的年卡也就扔在一邊了。我相信跟不熟的人,他肯定不會這么講——欲望雖不常在嘴邊,卻始終在心里的某個地方。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E木筆記,微信公眾號:E木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在線教育領域探索者,專注移動互聯(lián)網產品研究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StockSnap.io,基于 CC0 協(xié)議
一口氣看完九篇文章,坐等第十篇,有感觸
謝謝支持!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