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蛻變者S1|10 用戶畫像的層次
上篇文章主要聊的是用戶的欲望,那我們這篇文章來談談關于用戶畫像的層次。
講到用戶需求,就必然要說用戶畫像的繪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可以說,用戶畫像繪制的精準度如何,直接決定了產品與用戶真實需求的匹配度,所以今天側重跟大家來闡述一下如何使用戶畫像更精準。
我覺得探討精準度,實際上就是一個梳理用戶層次的過程。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某家互聯網公司開發了一個針對大學生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學習APP,為了盡快找到自己的第一批用戶,公司決定到當地大學進行產品宣講。
在學校A的宣講會上,有100個學生來參與。經過兩個小時的講解,最終有50%左右的學生下載了APP,而在這些下載用戶時,接下來的一周還在堅持使用的學生有10個人。
在這10個人中間,有個學生叫小智。小智不屬于非常聰明的人,但卻屬于非常認真刻苦的人。她想在大學多學點東西,所以大部分的課余時間,她會用在學習上。不過,也許是方法不太對,進步總是有限的。這次聽說有這樣一個可以快速提升的學習APP,就想體驗一下。結果用了一周的時間,小智發現確實感覺比之前自己學強不少。
這天,小智見到一起參加宣講會的小楠,兩個人便聊了起來。
小智:小楠,你用上周宣講會講到的那個APP了嗎?我用了一周,感覺效果非常不錯!
小楠:真的假的?當時我也下載了,不過大致瀏覽了一下,覺得跟其他應用也沒什么特別的,就刪了。再說,我沒你那么愛學習,也就懶得體驗了。
小智:我建議你還是用一用,你不是也想盡快通過等級考試嘛,這個APP對復習真的很有幫助。
小楠:是嗎?那我再下載試一下,等級考試還是讓我很頭疼的,考了兩次都還沒過。對了,那個APP叫什么名字來著?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小智和小楠誰是種子用戶?
顯而易見是小智。
在產品初期,小智試用了產品,覺得效果非常好,還主動推薦給了同時參加宣傳的小楠。所以當我們繪制用戶畫像時,也理所應當地應該“小智們”為核心來繪制。
這個思路看似沒有問題,但細究起來卻是風險重重。
為什么這么說呢?
上面的問題,如果換成小智和小楠誰是產品的核心用戶,那答案又是什么呢?我們還能肯定地說是小智或小楠嗎?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涉及到開頭提到的用戶畫像的層次。在上面的案例中,小智是產品的種子用戶,所以用戶畫像以她為核心來繪制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以小智為核心的用戶畫像,只是產品用戶畫像的根基所在,也就是第一層。而要想確保用戶畫像的精準度,還需要考慮“小楠們”的情況,也就是用戶畫像的第二層。
之所以這樣區分,是因為這其中又涉及兩個問題:
首先是用戶規模的問題,產品的發展,是依托用戶規模存在的,規模越大,產品的發展潛力就越大。
從案例中不難看出:小智和小楠屬于典型的兩類用戶。小智屬于愛學習,平時會花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上,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東西;而小楠則沒那么愛學習,也沒那么強烈的進步欲望,就是希望能通過考試。
雖然在產品前期,種子用戶也就是“小智們”構建起了產品用戶的主體,但等到產品發展起來,“小智們”的規模是否還是產品用戶的主體,是否會變成上一層的“小楠們”,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其次是用戶需求頻度的問題。在小智和小楠使用APP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小智非常愛學習,她使用了一個月的APP,順利通過了考試,之后沒有再使用過;而小楠,她并不像小智那么愛學習,但同樣有通過考試的需求,而且她因為基礎比較差,考了兩次都沒有通過。在使用了三個月的APP,也終于通過了考試。
通過這兩個層面的問題,再來看用戶畫像的繪制,就變得復雜很多。在繪制好“小智們”的屬性(同樣也是“小楠們”的基礎屬性),還需要考慮“小楠們”的延展屬性。例如:針對小楠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產品如何進行激勵和引導。同樣的內容,小楠需要學習多次,這種情況如何處理,等等。
說完小智和小楠,我們的繪制工作并沒有結束。當用戶畫像繪制工作繼續往上到達到第三層,我們可能會遇到最不想見到的第三類用戶,那就是“偽用戶”。
之所以說這類用戶是“偽用戶”,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非常樂于表達意見建議,但卻從來都不是產品實際的用戶,也就是說他們可能從來都沒用過產品。論壇或者評論區是這類用戶最經常出沒的地方。
在做產品過程中,很多公司喜歡做調查問卷,或者做數據分析。通過這些調研分析,獲得了一些“用戶需求”,然后以此來開發產品。但遺憾的是:等到把做好的產品放到用戶面前時,用戶可能會詫異地說,這不是我想要的。
相信很多產品經理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我自己對此也深有體會。那問題出現在哪里?
我想問題就出現在“偽用戶”上。調查問卷、數據分析等方式,更多只是收集了少數樂于表達的用戶的需求。這些用戶中,“偽用戶”可能占了大部分,而真正的用戶需求卻隱藏在沉默的大多數用戶中。
那既然這樣,我們能不能選擇完全忽略“偽用戶”呢?
答案是不能。因為雖然“偽用戶”對產品的實際使用貢獻很少,但是他們的言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產品的發展。
那我從事的To B業務來說,就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在產品的用戶網絡中,大致可以分為產品、業務、買單客戶、最終用戶四大類。
最終用戶處于網絡的末端,要想讓他們用到產品,就必須先得到前面幾種“用戶”的認可,而這些“用戶”中,有些甚至從來沒有打開過產品。
對于這類“偽用戶”,我覺得需要遵循的一個原則是:雖然不用過多考慮他們的功能需求屬性,但要特別考慮他們的心理認知屬性。
總結一下我們今天的內容,對于如何做好用戶畫像的繪制工作,我覺得要做好以下幾點:
- 首先,心存層次感,盡可能考慮全產品的用戶。雖然我們強調產品的規劃要以“種子用戶”展開的,但在用戶畫像的繪制過程中,也需要考慮除“種子用戶”以外的其他用戶,確保用戶畫像的層次。
- 其次,注意提防“偽用戶”?!皞斡脩簟鄙朴谔嵋庖?,但不是產品的實際用戶。這類用戶的聲音,我們首先要學會甄別,其次不能完全過濾掉,慎重對待。不過知易行難,要做到這一點,產品經理需要有非常好的洞察力,清晰地知道誰才是自己的核心用戶。另外還需要有超強的抗壓力和堅持力,因為這些嘈雜的聲音可能來自四面八方,而且異常尖銳。
- 再次,時刻關注用戶的動態變化。用戶網絡是隨著產品的發展,動態變化的。這種變化不僅是層次及規模的變化,還是信息源的變化。小智和小楠使用的APP,初期的信息源節點可能是“小智們”,但產品發展到一定程度,“小智們”可能會消失在網絡中,而“小楠們”則會成為新的信息源節點。此時,用戶畫像也要隨之調整,以匹配最新的用戶網絡。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E木筆記,微信公眾號:E木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在線教育領域探索者,專注移動互聯網產品研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StockSnap.io,基于 CC0 協議
考慮他們的心理認知屬性???是什么意思啊 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