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更多:萬能的深度訪談
這是一篇關于“深度訪談”的深度解讀文章。enjoy~
一. 深度訪談介紹
1. 概念
有人說,深度訪談 (in-depth interview) 像一面夜視鏡,能幫助我們看到平時看不到和我們視而不見的東西。
深度訪談屬于定性研究,Minichiello等人對它的定義是,深度訪談是研究者和受訪者之間有特定目的的對話,焦點在受訪者提供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Taylor & Bogdan (1984) 則認為,深度訪談是訪談者和受訪者面對面談話,以了解受訪者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和提供的對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情境的觀點,作為一種非引導式的談話,其中訪談者的觀點是毫不重要的。
總而言之,深度訪談首先是一種社會互動過程,是訪談者為了獲取受訪者的動機、態度、行為、想法、需要等而進行的信息獲取方式。通常來說深度訪談是面對面的交流,但距離受訪者較遠,或者條件限制下也可以以電話或者視頻形式進行。
深度訪談是用戶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及基礎工具,可以和許多研究方法結合,可以說它是“萬能的訪談”。
2. 類別
訪談按照特點可分為非結構式訪談 (unstructured interview) 、半結構式訪談 (focused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和結構式訪談 (structured interview) 。
- 結構式訪談是非常標準化的,訪談者會預先準備好訪談提綱,問題形式、回答方式和訪談過程是固定程序。訪談者逐個問題向受訪者提問,了解情況,訪談流程完全由訪談者主導。結構式訪談形式類似于對話形式的問卷調查,但與問卷訪談不同的地方在于問題多為開放性問題。
- 非結構式訪談完全去除了標準化流程和固定的問題順序,訪談沒有必須要詢問的問題,研究人員可以準備一份列表,但不會受影響。非結構式訪談通常以日常生活的對話方法進行,讓受訪者表達自己的觀點,過程受到訪談者和受訪者的社會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 的影響。
- 半結構式訪談介于結構式訪談和半結構式訪談之間,它比結構式訪談更加彈性。研究人員會有要研究的關鍵主題,以及一份訪談指引,訪談過程中根據這些關鍵點靈活地發問,此外還可以討論新問題。
3. 優勢及不足
有人容易誤解訪談,認為它無關緊要的,實際上訪談有著很明顯的優勢。
首先,深度訪談能夠獲取高質量數據。在各種數據收集方法中,訪談的深度、細節和豐富程度是其他方法難以企及的。深度 (in-depth) 的意義即在此,J.Johnson將深度詮釋為它必須能超過普通常識的感受,即捕捉深層內涵的意義。此外,對于富有經驗的訪談者來說,他們能夠獲取更多信息。
訪談過程十分靈活,問題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改變,我們也會被不斷發現的感受所吸引,對研究主題有更全面的了解。訪談者還可以通過靈活調整,引導受訪者完成復雜的任務,或是研究復雜問題。流程和當前話題也是隨時可控的。在訪談過程中,可以通過受訪者的態度、反應、肢體語言對獲取資料的正確性進行判斷。
此外,訪談十分百搭,它可以和多種用戶研究方法相結合。比如可用性測試、觀察法、問卷法、日志數據分析等等。
當然,深度訪談有一些不足。首先是成本高,受訪者的招募、篩選、溝通,訪談的流程,結果的分析都需要人力和大量時間,招募用戶也需要相應禮金。時間成本高,有時會被認為拖慢項目進度。
其次,訪談的樣本容量不會太大,由于成本的問題,一般來說受訪者不會超過15人。
此外,深度訪談數據質量不穩定,訪談的方案、研究人員、受訪者的選擇、環境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數據的質量。其中符合條件的受訪者可能不容易獲取,高質量的會更難。
二. 深度訪談執行
完整的深度訪談執行流程,包括確定訪談目的,進行用戶招募,設計訪談提綱,訪談執行,以及數據分析。
1. 確定訪談目的
最重要的問題是確定訪談的目的,這樣才能夠確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以及訪談對象。
一般來說,需求方提出的需求很不明確,比如說“小王啊,你們幫忙調研下,現在時尚資訊是怎么分類的”,詢問背景,是因為想上線新的資訊模塊,通過商品推薦文章來提高銷量,讓用戶很快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然后買買買。那么在對用戶的調查中,就需要詢問她們看哪些推薦文章、關注哪些媒體、如何搜尋、以及怎樣的分類方式她們認為比較方便,等等。
所以說,需求溝通類似深度訪談,當接到模糊的需求時,先對需求方做一次深度訪談,明確他們的目的,想解決什么問題,接下來才能確定研究方法,編寫訪談提綱,確定訪談對象及配比。其中訪談對象可能是普通用戶,符合條件的某些人,也可能是掌握了專業信息的專家。
招募用戶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2. 設計訪談提綱
明確目的后,就可以開始設計訪談提綱了,設計過程可以和招募同步進行。訪談提綱不僅能幫助組織內容,以及指導訪談者需要問哪些問題,同時,一份完整的訪談提綱還能作為一件有形的道具,讓訪談者看起來更有準備和更正式,同時還能夠減輕受訪者的緊張情緒,他們會知道問題是經過設計的,訪談者不會問自己回答不了的問題。
訪談提綱一般包括四個部分,開場語、暖場、正式訪談內容以及結束語。
2.1. 開場語
開場語需要包含以下內容:在場人員的自我介紹,簡要介紹訪談目的及內容,告知我們希望從受訪者那里獲取哪些信息,向受訪者說明會進行記錄和錄音,但只用于研究用途并且會保密,取得受訪者同意。
以下是一則開場語的例子。
“您好,感謝參與訪談。我是網易產品發展部的用戶研究人員,XX,這位是我的同事,XX。請您過來主要是想了解____,我們會通過聊天來聊這些問題?;卮饹]有正確錯誤之分,我們想聽到您個人的想法、經歷,您只要說出真實的想法即可。您提供的信息,將幫助我們更加了解____,或者____ 。
因為聊的內容比較多,為了幫助后續整理,我的同事XX會一邊聽邊一邊記錄。記錄可能有所遺漏,所以我們希望能錄音,但請您放心,所有內容只會用于研究記錄,您的個人信息絕不會被泄露。請您不要有顧慮,暢所欲言。
您還有什么問題嗎?沒有的話我們就開始吧!”
2.2. 暖場
雖然深度訪談在形式上接近日常對話,但日常的普通談話建立在熟人之間,而深度訪談一般在陌生人之間展開,所以需要與受訪者建立聯系,以便進行開放式的交流。
暖場的作用不僅是讓受訪者進入一種放松的狀態,初步建立關系以進入正題,還可了解受訪者的一些額外信息。
暖場可以從最普通,不會引起用戶警惕的話題開始,再逐步詢問個人信息,進入正題。最常見的例如詢問您從哪邊過來?用了多久等。這一部分的內容可隨意發揮,不出現在訪談大綱中。
在某些情況下,暖場還可以聊一些受訪者有關的信息,對于研究有一定作用。例如對電商APP進行可用性測試,暖場時可以聊一些買買買的習慣,通過訪談了解用戶的使用習慣,有利于理解后續測試中的想法,以及便于交流。
但也存在一些例外,如果我們訪談的對象是專家用戶,主要目的是獲取專業信息,且這類用戶時間比較緊急。訪談時可跳過寒暄部分,直接進入正題,以顯得正式和專業。
2.3. 正式訪談
正式訪談部分,首先需要確定訪談內容的模塊,就是研究目的有哪些大的主題,這些大的主題也是訪談的腳手架。重點關注的內容有哪些?輔助了解的內容有哪些?這些主題如何串聯起來?
問題的內容有連貫性,但實際訪談中,并不一定按照提綱的順序,跟隨用戶的思路和對話內容進行,可以讓訪談更自然。
確定大的模塊后,接下來是設計具體的問題。我們需要提出主要問題來獲取需要的信息,詢問更廣泛場景的因素,以及對主要問題做拓展和延伸。
訪談中可以問哪些問題?Patton歸納了六類問題,經驗/行為 (experience/behavior) 問題、意見/價值 (opinion/value) 問題、感受 (feeling) 問題、知識 (knowledge) 問題、感官 (sensory) 問題、背景/人口統計 (background/demographic) 問題。
在設計問題時,有幾個主要原則。
首先,設計問題時,關注“如何”而不是“為什么”,探究如何思考。即使我們非常想知道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但能讓受訪者回答的是包含“如何”、“什么時候”、“什么”等開放問題,他們樂于描繪自己的經歷,但是難以回答“為什么”。因此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數據,要讓受訪者多進行詳細的描繪,描述真實的事件行為、具體的行為。從我們聽到的回答中就可以找到原因。
要嚴格避免引導性問題,它會污染研究的結果,如“你是不是因為漲價就決定再也不買了?”“很多人都認為這個APP不好用,你覺得呢?”,它帶入了訪談者的偏見,而深度訪談只應該屬于受訪者的觀點,訪談者應當是中立的。要做非引導性訪談并不容易,涉及到自我距離的保持,研究人員需要隨時提醒自己保持中立,忘記自己的想法,并無條件地相信受訪者的想法。
編寫提綱時如何去除引導性?可以體現在要關注直接體驗?(immediate experience) ,以往或者當前的行為經歷,而不是以后的選擇或假設的情況。受訪者很難預測他們未來的行為,預測未來總是理想化和簡單化的,相比而言他們做過的事情更能說明態度。以及保持問題客觀 (non-judgmental) ,不要讓他們認為有正確的或者特定的答案。
用語也非常重要,為了避免受訪者感到困惑,措辭要精確,避免多重含義;語法不能過于復雜,如雙重否定等;更不要使用對方不能理解的專業術語。
避免用“是”或“否”來回答的問題,因為人們的想法并非那么極端,而二元對立的問題會將問題簡單化。例如“你覺得這個功能好嗎?”,受訪者就會很快地回答“好”,“不好”,“一般”,然后沉默。“能說說剛才用這個功能時的感受嗎?”這樣提問時,受訪者不再能用是或者否來回答,給出的答案也將更加豐富。
在問題的順序上,對普通的受訪者,問題由簡單到困難,先進行輕松普通的話題,受訪者比較容易回答,再聊敏感或者沉重的主題。如此一來,訪談的歷程類似漏斗式 (Funneling) ,從一般性問題開始,慢慢濃縮到核心的或者特定的問題,逐漸將訪談聚焦到主要目標上,最后可進行一些總結。但對于專家受訪者沒有嚴格的限制,直入主題,開閘泄洪即可。
2.4. 結束語
結束語需要向用戶對研究的幫助表示感謝。實際操作中訪談的結束會事先有語言或肢體語言鋪墊,但這些內容無需出現在訪談大綱中。
口頭語言的鋪墊包括解釋訪談結束的理由,時間到了,已經完成了訪談的目標;問大掃除的問題 (clearing-house question) ,“還有什么要說的嗎?”;總結本次訪談的內容(summarizing the interview)等;說一些與主題無關的閑談,等等。肢體語言上的提示有看看時間、合上記錄的電腦、關閉錄音筆等。
3. 訪談技巧
3.1. 追問
新手進行實際深度訪談時,會在追問上遇到困難,例如受訪者會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觀點,不明確的回應,或者對方只是給出簡略的回答“是這樣”,這時應該怎么辦?
盡管訪談提綱已經安排好流程,告訴我們應該主要了解哪些問題。實際訪談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提問,來獲取更深度、細節和豐富的回答。
真實的深度訪談中會出現主要問題 (main questions) 、追蹤問題 (follow-up questions) 和探測性問題 (probes) 三種類型,其中主要問題就是我們在訪談提綱中列出的內容。追蹤問題和探測性問題更多屬于臨場發揮,其中追蹤問題是為了獲取受訪者對自己提到內容的解釋,而探測性問題則能夠幫助控制訪談的深度和控制主題。探測性問題則是讓受訪者對所說的內容做詳細說明,鼓勵對方給出細節。
當受訪者說出一些有趣的話、新的主題、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內容,或是有不一致的回答時,可以向受訪者進行追問,直到主要問題得到充分回答,可以開始下一個主要問題。如果有一些事情當時沒有問清楚,可以事后再詢問。
但探測性問題一般是馬上提出的,其實是要求受訪者解釋剛剛說的內容,探測性問題非常程序化、短小和普通,甚至不構成問題。例如沉默數秒鐘,等受訪者說更多內容;對受訪者點點頭,暗示讓他多說點兒;或是直接詢問。值得注意的是,探測不宜過多,否則不僅會減弱效果,而且會顯得不禮貌。
3.2. 訪談關系
訪談者和受訪者建立的關系,訪談者和受訪者的個性和情感都會影響到訪談的質量。
其中受訪者會有一些常見的問題。例如感受到焦慮,受訪者在緊張的氣氛下會想盡快結束訪談,回答會不夠深入。需要選擇舒適的環境能讓受訪者感覺更自在,一般可交由受訪者選擇,公共場合,比如寬敞明亮的咖啡館是不錯的選擇,安靜的環境和一杯飲料能讓他們迅速放松。當訪談進入焦慮狀態時,可以閑聊一會。
此外,有時受訪者會感覺訪談者過于強勢,或是誤會訪談目的,想要迎合訪談者,給出“標準答案”。這時需要訪談者以平等姿態面對受訪者,鼓勵受訪者講出真實的想法。多傾聽少講話,并且避免表現極其關注答案,不要表現出沒有獲取答案的失望或者責備情緒。
訪談中,共情對于訪談者極為關鍵。需要給受訪者足夠的時間思考,不施加壓力,對受訪者表達的內容表示關注和理解,并且仔細傾聽。但并不等于認可、贊同和追捧回答,過度移情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此外,我們知道自我暴露能夠促使對方談論更多的內容,在訪談中,正如Jaqiue Aston所言,“某種程度的暴露是必要的,因為它激發了信任感和共同關系,并且讓受訪者感覺更舒適”,適度的開放性有助于建立共情。但訪談者能表露的內容是有限的,應避免與訪談目的無關的問題,避免說出道德上的看法等等。
除此之外,訪談還有一些常用的技巧。例如提問方面的,要根據受訪者情況調整措辭,使用他們能明白的方式來提問。對于不確定的地方要多確認。
三. 訪談法的信效度問題
和所有測量方法一樣,訪談也會面臨信效度的問題。
對于訪談法的效度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者發現訪談法平均效度為0.14,而能力測試的效度為0.53,也有很多研究者發現了訪談效度可以達到0.47。
不過總體來說,在所有影響訪談效度的因素中,結構因素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Huffcutt等,1994) 。隨著訪談結構化程度的增加,即訪談問題的標準化,和反應計分標準化程度提高,效度隨之增加。但它存在頂層效應,即結構化達到一定程度后,效度增加很少。因此結構式訪談和半結構式訪談的效度高于非結構式訪談。
訪談的信度包括訪談者之間的信度,以及內部一致性信度。對于訪談者之間的信度,影響因素主要有訪談的結構和訪談者的訓練程度,結構化的訪談信度更高,受到專業訓練的訪談者比沒有經過訓練的研究人員更加可信。
內部一致性系數也就是α系數表示,一般來說,問題的標準化程度越高,分析受訪者回答的人數或者次數越多,訪談者受過越多的訓練,經驗越豐富,內部一致性信度也會越高。
因此為了提高深度訪談的信度,與同事一起參與訪談與結果分析,多學習和練習訪談技術,使用結構化訪談都是可行的方法。
最后用Metric Lab 創始人的一段話結束。好奇和共情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用戶,不僅僅適用于訪談,也適用于其他用戶研究方法。
Curiosity is a natural outcome of caring, and it is the single greatest contributor to effective user research … Caring and curiosity engender personal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motivates a researcher to develop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users.
–?Demetrius Madrigal
參考文獻:
- Huffcutt, A. I., & Arthur, W. (1994). Hunter and Hunter (1984) revisited: Interview validity for entry-level jobs.
-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
- 劉連業.UX課程の用戶訪談
- Kuniavsky, M., 湯海, & 李鴻. (2010).?用戶體驗面面觀: 方法, 工具與實踐. 清華大學出版社.
- 王葉毅, & 王重鳴. (1998). 影響訪談信度和效度因素的研究.?人類工效學,?4(1), 1-4.
作者:汪梅子,網易產品發展部,目前對接網易智能硬件的用戶研究工作。喜歡有趣的、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用戶研究的路上繼續成長著。微信公眾號:網易產品發展部(ID:NeteasePD)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網易UEDC,作者@汪梅子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用戶研究深度訪談不僅適用于互聯網產品設計中,還可適用于日常日常生活中,畢竟都是溝通的藝術。確定訪談目的,也就是知道需求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透過表面深挖根本需求。與陌生人溝通要先聊一些輕松的話題來暖場,而不是一上來就談正事,詢問對方意見時不要使用引導性的問題,比如“你覺得這件衣服好看么”?就不如說“你覺得這件衣服怎么樣”。
很正規,先要一個吧
不是想要的那種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