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這有三個思路

4 評論 13519 瀏覽 73 收藏 7 分鐘

今天說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怎么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

大家都知道,通過一些正兒八經的方法,除非有相當的技巧,否則用戶基本上不會跟你說真話。無數產品悲劇都是由此而來,其中著名的案例就是多年前可口可樂的新配方的失敗。

80年代可口可樂為了對抗百事可樂的沖擊,在美國10多個主要城市進行消費者調研,問用戶“認為可口可樂口感如何?”“想試一下新飲料嗎?”“可口可樂口感變得更柔和一些,你會嘗試嗎?”

調研結果顯示用戶普遍希望可口可樂出新口味。然而……當可口可樂真的做出新可樂時,卻招致用戶大量投訴抗議,最后新可樂只賣了3個月。

無論問卷、調研做的多嚴謹,其實都很難捕捉用戶的真實需求,在不專業的調研下,還極容易讓錯誤結論把產品方向帶偏,帶來像“新可樂”一樣的悲劇。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呢?這里有三個思路,也許能給你啟發~

一、追問五個為什么

這個方法是由豐田提出來的,是豐田生產系統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簡單來說就是對一個問題追問5個為什么,那么問題的本質原因就會暴露出來,這個本質原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需求”。這個方法也在精益管理、六西格瑪之類的管理實務中普遍應用。

不斷追問為什么,能讓用戶不斷過濾偽需求,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你不一定要找到真實用戶,就算是對自己也照樣適用。

《上癮》這本書中有個關于“電子郵件”的例子可以參考:

問題一:為什么需要使用電子郵件?

回答一:為了接收和發送信息。

問題二:為什么要接收和發送信息?

回答二:為了分享和得到信息。

問題三:為什么要分享和得到信息?

回答三:是為了了解她同事、朋友、家人的生活。

問題四:為什么要了解別人生活?

回答四:為了知道自己是不是被需要。

問題五:為什么在意這個?

回答五:因為害怕被圈子拋棄。

五個為什么連問下來,用戶的底層真實需求出現了,就是害怕被圈子拋棄,這個恐懼感才是設計該產品中最需要把握的地方,產品的設計需要不斷安撫、減輕這種恐懼感。

如果不連續追問下去,我們很容易被表象迷惑,永遠得到的都是“一匹更快的馬”,而沒想到給用戶造出汽車。

二、用戶行為無法騙人

調研行為中用戶的口頭承諾幾乎毫無意義,因為只有行為才能體現用戶的真實需求和真實想法。

梁寧曾舉過這么一個案例:索尼打算推出一款智能音箱,召集目標用戶調研討論,新品應該是黑色還是黃色,討論結果是普遍認為應該是黃色,最后組織者為了對用戶表示感謝,說能免費送一個音箱,結果每個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典型的“用腳投票”,用戶“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但通過對用戶行為的觀察,就能找到真正的需求。

若是拿不準用戶的需求點,那就跟用戶浸泡在一起,在用戶身邊觀察用戶如何使用產品、使用過程中有什么不便,潛入用戶群中觀察用戶們都在談論什么……只有觀察用戶的實際行為,才對我們的產品迭代、營銷推廣有意義。

三、挖掘用戶描述性內容

雖然調研所獲得的結論大多都是錯的,但并不代表調研和訪談沒有價值。我們需要在眾多的調研內容中撥云見日,挖掘真正的需求點。

描述性內容才是用戶真正在意的,比如說通過調研用戶會告訴你需要“一匹更快的馬”,那么在這個結果中,“馬”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更快的”,因此你可以造一輛汽車給他。

描述性的內容是與用戶要達成的任務直接相關的,而非描述性內容往往是實施用戶任務的眾多手段之一,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忽略掉。

再比如你向女性調研,結果是她需要一個“更保濕的化妝水”,那么“化妝水”的信息是不重要的,因為用戶對產品并不專業,而“更保濕的”才是重要信息,因為它與她想要達成的任務直接相關,因此,你可以給她做一個更保濕的乳液、更保濕的面霜均可,只要能夠完成她使用場景下的任務。

當然我們還可以用第一點中所說的方法追問下去,“為什么需要更保濕的化妝水?”,追問到最后答案可能是“希望看上去更年輕”,那么你的產品思路就頓時又開闊了,用戶想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是“如何讓她顯得更年輕”。

結語

通過不斷追問“為什么”、觀察用戶行為、捕捉用戶描述三個思路,你就能夠有效挖掘出用戶的真實需求,只有把握了用戶需求/用戶洞察,才能讓產品和營銷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Zzz,公眾號:傳播體操( ID:chuanboticao),廣告、文案、新媒體老司機。

本文由 @Zzz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好哦!

    來自安徽 回復
  2. 收藏

    來自福建 回復
  3. 主要內容好像在其他文章里看過?

    來自浙江 回復
  4. 有道理

    來自河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