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用戶主動分享?了解一下這七個用戶驅動模型

7 評論 11299 瀏覽 95 收藏 11 分鐘

本文整理了關于互聯網產品中常見分享模型,供大家參考。

一、內容驅動模型

內容驅動是指通過產品的本身內容,去促使和用戶主動傳播分享。

內容驅動型需要具有以下關鍵詞:

時事熱點:這個不用多說,如中美貿易戰,世界杯華帝退款這樣的內容就很容易讓用戶主動去傳播;

爭議性的話題:有爭議的內容,可以引起部分群體或整個社會參與討論的內容,但這樣的內容本身的度不太好把握。

比較輕松的議題就是豆漿的甜黨咸黨之爭;還有之前的新世相文章《北漂女忙得像年薪百萬,滬漂女活得像年薪百萬》,這篇文章對比了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職場女性的生活和工作,很容易讓人找到似曾相識的畫面,也很容易讓人忍不住說“我不是這樣的”,其他城市的用戶看見了也忍不住會發給自己在京滬的朋友,求證一下。

可以產生共情的內容:所謂共情也就是可以讓部分用戶對你的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個情感可以是開心的,也可以是傷感的,無奈的。比如:《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一文在朋友圈刷屏,該文包含吐槽北京+北漂題材+房產+生活狀態等元素集合體,每一個點都能引起大面積的共情,大家自然而然地去轉發。

提升用戶形象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對用戶有實際用途的,可以讓用戶分享了有面子的內容,用戶分享你的內容可以讓用戶在社交關系里改善形象。這部分可以是公益內容,或比較高大上的內容。

二、表現欲模型

用戶分享的一個誘因就是希望在大眾面前展示自己的某一方面,展示自己勤奮、自律、搞笑或者其他個性一面。

如果你的產品可以讓用戶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用戶就愿意曬出去,好友看見了也比較愿意去跟隨和模仿,繼而展示自己的個性,形成傳播。

案例:薄荷閱讀

薄荷閱讀,通過每天的閱讀打卡,讓用戶將打卡海報或鏈接發到朋友圈,展現用戶好學勤奮的一面,也起到暗示好友的作用,XX每天這么努力,我是不是也參加一下?

案例:足記

“足記”用“電影寬畫幅+字幕”的形式把圖片和文字結合在一起,“偽裝”成了一張電影截屏。圖片來源于用戶,文字有預設的歌詞、名言等等,也可以由用戶原創,讓普通人拍的照片呈現了大片的感覺,滿足了用戶表達和文藝的需求,刷屏似乎是自然而然了。

還有很多產品都充分利用了用戶的表現欲,比如:最近刷屏的“猜畫小歌”展示了用戶搞怪和幽默的一面,keep則讓用戶曬出了自己自律的過程和效果。

三、利益驅動模型

利益是最常見的驅動模型,利益驅動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分享得獎勵類型

這可以說是最常見的模式,用戶只要完成分享就可以獲得獎勵,獎勵有現金也有虛擬貨幣或實體獎品,現在最多被使用的就是分享賺一半,用戶分享給好友,好友完成下單,用戶就可以獲得現金獎勵。

除了赤裸裸的現金獎勵以外,還有讓用戶分享獲得抽獎資格的。通過不斷分享拉進新用戶,獲得更多抽獎資格,從而增加中獎概率。

2. 損失厭惡類型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把損失畏懼運用得淋漓盡致的是拼多多,在用戶進入產品的時候,先告訴你獲得了現金紅包,但是紅包你要完成分享才可以兌現?;蛘呦冉o你一個紅包,告訴你每分享一個人紅包會變大,大多數用戶不愿意放棄已經“到手”的紅包,就會去分享。

3. BUG營銷

BUG營銷是指商家有意無意的讓商品價格遠遠低于原價或市場價,讓用戶以為是撿到了便宜,趕緊互相轉發分享,形成了傳播。BUG營銷背后的本質是利用了用戶愛占便宜的心態,用戶發現有便宜可占,自然會呼朋引伴地帶來大量用戶來“薅羊毛”。

經典的案例則是當年百度云盤的BUG營銷:

2013 年 6 月 21 日晚,各大論壇、微博、QQ 群里出現了一條廣為流傳的消息:“百度云網盤的支付系統疑似出現了重大 bug,所有付費套餐的價格變成了原來的 1/1000,1 毛錢就可以買一年會員,100GB 最高等級套餐也只要 5 毛錢,快去搶福利?。。 ?/p>

而在這次過程中,百度旗下其他產品通過社交平臺先發布消息,然后其他媒體開始跟進,一時間網民炸鍋了,不管之前有沒有百度云網盤的賬號,這會兒都麻溜地奔去搶購。

同樣道理的還有迅雷會員1分錢買180元白金年卡,雖然官方聲明是真正的BUG,但也一樣引起了當時網友的口口相傳。

四、沉沒成本模型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當你玩游戲玩到一半死了的時候,這時候彈出“分享3個微信群你就可以復活接著玩”,因為前面已經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可能通關或者獎勵就在眼前了,為了不讓自己前面的努力白費,于是這時候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去分享。

在2017年底的答題應用中的“復活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五、求助雙贏模型

這類常見的有三種:砍價、拼團、人脈傳播。

給予用戶獎勵,而獲得獎勵的方式則是用戶之間彼此的合作、幫助,你幫我砍一刀,下次我也幫你砍一刀。幾個人一起團購比每個人自己買劃算很多,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模式。

而前不久立問人脈則利用“六度人脈+獎金懸賞+合作共贏”制造了一次刷屏,懸賞被采納者前面3個人都會獲得獎金,這就讓傳播鏈條上的每個節點都增大了獲利的可能。

六、PK模型

人多少都有攀比和競爭的心態,PK就是利用了這一心態?!疤魬鸷糜选被蚴恰按蚶夼判小蹦J皆谟螒虍a品和問答類產品屢見不鮮,挑戰的過程中由官方設置獎勵,或是由用戶自己設置獎勵(這個可能構成賭博,請慎用),則更增加了競爭感,而每一次挑戰就可能是一次分享。

七、好奇心驅動模型

俗話說“好奇害死貓”,人對未知的事物總是有一定的好奇,總想著一探究竟。只要這個“一探究竟”的成本在自己可承擔范圍之內,大多數人都會愿意付出成本,以解“心頭癢”。

譬如:你玩一個抽簽游戲,告訴你想看解簽你需要分享到朋友圈,其實明知這個解釋都是隨機,博你一笑,但是還是會愿意去分享出去。再比如:某某大咖回答了一個問題,你想看答案,要么去轉發解鎖,你也愿意分享之。

上述7個模型,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幾個一起使用,這需要大家根據自己產品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專欄作家#

肥寒,微信公眾號:chanpingdo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九年產品經理。做過數字閱讀,電商,社區,目前致力于在線教育。

本文由 @肥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利益驅動模型的損失厭惡類型 和 沉沒成本模型 有什么不同?感覺一模一樣啊

    來自廣東 回復
  2. 優秀且有用,感謝整理

    來自廣東 回復
  3. 好奇心驅動的圖片案例,有被微信認定為誘導分享的可能吧?

    回復
    1. 是誘導分享的

      回復
    2. 確實可能會被認為誘導分享

      來自浙江 回復
  4. 文章立意非常好,舉例也很鮮明,但是可以嘗試細化一下

    來自河南 回復
  5. 好文,覺得可以再深入下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