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蛻變者S1|別把自己當用戶(11)
作為產品人員,經常面臨忽視用戶感受的風險,當這種忽略隨著自己或團隊“自信心”的日益增強而消失殆盡,那產品也極有可能在“堅持-用戶忽略-堅持”的死循環中走向消亡。
用戶怎么這樣??!這么簡單的一個功能都不會用,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
這塊不用添加提示說明,用戶進來自然就會知道怎么做了!
這個用戶也太沒素質了,打電話上來就跟我大吼大叫!
這個風格是最時尚的,用戶欣賞不了,那只能說明用戶太落伍了!
我覺得用戶是這樣想的…
我覺得用戶會這樣做…
我覺得…
作為產品人員,以上的話是不是經常出現在和團隊溝通中,甚至經常是自己說出來的話,或者內心的想法。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產品都將面臨一個風險——用戶正在被忽略。
當這種忽略隨著自己或團隊“自信心”的日益增強而消失殆盡,那產品也極有可能在“堅持-用戶忽略-堅持”的死循環中走向消亡。放眼身邊諸多曇花一現或日益衰敗的產品,都不同程度地印證了這一點。
面對“用戶正在被忽略”所引發的衰敗,我們不僅要問,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很多人會說,我們也是做了很多用戶調研的,也做了很多調查問卷,我們也在內部廣泛試用過,等等。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原因更多在于執行的細節,而細節的背后邏輯是我們自己成了產品的用戶。
在說細節之前,我們可以先來探討一個話題:一個產品帶給用戶的是什么?或者說一個用戶開始使用一個產品,他會面對什么?
關于這個話題,我的觀點是產品將從三個方面影響用戶:難處、感受、利益。
- 其中難處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會遇到一些自己不懂或者不知所措的東西,例如:點擊某個按鈕會發生什么,自己保存的內容不知去了哪里;
- 感受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會產生怎樣的感受,例如:產品幫助用戶成功預約了一個上門服務,用戶感覺很高興,不過也可能用戶的訂單完成一半,產品奔潰了,用戶就會很憤怒;
- 利益是指產品給用戶解決了什么問題,例如:用戶通過產品解決了出行的問題,解決了學習的問題等等。
如果大家同意這三個層面的話,現在再來看上面說的執行細節的問題,或許有些不好的場景就會浮現。
例如下面的場景:
有一天,一位項目成員來找你說,按照需求,這個功能做起來太復雜了,而且我覺得用戶也不會這么用,你看能不能這樣改?
此時你可能會堅持自己的觀點,說那不行,這樣改完就不太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了。同事聽完,似乎有點不耐煩,就告訴你,如果你堅持這樣做的話,那就必須改工期了,你這功能太復雜了,得需要很長時間。
這是典型的一種場景,當然也有產品經理“堅持自我”的一類場景,不過說明的問題是一樣的,就不再贅述。
那從這個場景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現象:當我們在執行產品細節時,產品的需求來源轉移了,由原來的用戶變成了團隊成員或者產品經理自己,也正是上面所講的我們自己成了產品的用戶。
當需求來源改變之后,對于難處、感受、利益三層的定位也將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與用戶的真實需求,可能是南轅北轍。
例如:
- 在難處層面,用戶因為信息化水平不高而需要指導,但技術團隊則完全會忽略這一點;
- 在感受方面,用戶可能會某個流程不符合習慣而感到憤怒,但產品經理則認為邏輯合理性壓倒一切;
- 在利益層面,用戶希望真實解決自己的問題,但產品團隊則希望產品按時上線,得到領導認可。
當我們理解了這些,再來思考如何把一個產品做得更好,也許就不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了。
今天的內容,其實是有一個名詞的:同理心。
相信大家在其他地方聽過或看過非常多的內容,所以就不想再圍繞同理心本身展開說。這里我更想分享給大家的是,要做到同理心,首先要有大思想和小行為。
產品里的大部分問題,都是一個系統思考到細節執行的問題,系統思考決定產品的方向,而細節執行則決定了產品在某個十字路口的轉向。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E木筆記,微信公眾號:E木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在線教育領域探索者,專注移動互聯網產品研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StockSnap.io,基于 CC0 協議
收藏必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