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機遇:我不是00后,我是2000后
2000年以后出生的這個世代,目前并沒有真正進入社會,也不具有特別強的消費力。然而,互聯網江湖很多人已經開始提早布局、瞄準“2000后”,資本激流涌動。
B站的投資人黎瑞剛是個60后,他最近招了一個大學還沒畢業的00后實習生到公司兼職,而且權力很大——可以跳過所有層級,直接向他匯報。
匯報什么?就是每周交一份報告,報告內容是年輕人喜歡什么網站、關注什么熱點、生活方式又有什么新動靜之類的,總之,就是要瞄準年輕世代的爽點、槽點、痛點。
他坦承自己危機感很重——擔心不理解新世代,不斷有新東西出來,怕自己看不懂。所以,他要找一個00后給他“導航”,帶他進入“2000后”世代的“第一現場”。這就相當于給自己插了一根天線,專門接收新世代人群傳來的“二次元信息”。
不僅是這位投資人,包括我在內有多少60、70、80后才剛剛認知了90后,還沒敢在90后的世界里走來走去,現在馬上又得奔向“2000后”的懷抱,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你很可能走進的是一個黑洞。
2018年標志著第一批“2000后”世代步入成年,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批原住民,有很多地方實在是“離奇怪異”,比如流行“全員惡人”,擅用諸如ky(沒眼色、說話惹人反感)、養火(互動)、共藥(閨蜜)等等“黑話”,他們對金錢從不感到匱乏,對消費更加任性(“好玩”重于“好用”)。
“2000后”世代很難被標簽化,但又特質鮮明,哪怕是一些互聯網江湖大佬,一時半會兒也不能完全搞懂他們,需要時間沉淀。
盡管,2000年以后出生的這個世代,目前并沒有真正進入社會,也不具有特別強的消費力。然而,互聯網江湖很多人已經開始提早布局、瞄準“2000后”,資本激流涌動。
互聯網公司要真正贏得一個世代,最好的入口就是社交。如果可以直接建立一個類似QQ和微信那樣的社交平臺,那最好了。QQ、微信作為年輕人的熟人社交工具,用戶規?;旧弦呀浺婍斄耍?000后”用戶的興趣交友需求,要有新的平臺來滿足。
近期,羅永浩推出的子彈短信,上線7天就進賬1.5億元,有51家VC、7家科技巨頭戰略投資部跟進關注。這徹底引爆社交平臺的新一輪競逐。不過,子彈短信始終被視作“和微信的同維度競爭”,而資本更關注的,是那些瞄準新世代的新興平臺。
比如擁有大量00后用戶的脈脈和Soul,今年8月,脈脈剛剛拿到2億美元D輪融資,陌生人社交產品Soul也深受資本青睞。張小龍團隊也有核心成員離開微信,打算另起爐灶,瞄準00后用戶,做一款類似instagram的社交產品,并很快獲得風投機構的資金注入……
這里,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分享我對“2000后”世代的商業思考:
- 商業機構如何對“2000后”世代進行畫像?
- “圈層迭代效應”帶來什么新機遇?
- “2000后”世代的社交貨幣有什么獨到之處?
- 社交平臺以怎樣的策略選擇切入“2000后”世代?
這些紛紛擾擾背后的商業邏輯究竟是什么?尚未形成消費力的“2000后”世代何以深受資本青睞?
“2000后”的商業畫像有什么特點?
目前,已經有不同機構分別對“2000后”世代進行畫像,我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金融機構更看重這個群體的“財富安全感”——“2000后”世代很多是獨生子女,對貧窮是沒有記憶的,他們父母大多也是這樣。更重要是,他們父母這一輩人已經有了一定財富積累?!?000后”世代未來將擁有的資產,將帶給他們很強的安全感。所以,80后在還錢、90在存錢、95后不存錢、00后敢借錢。
產品經理更看重這個群體的“手感”——創業邦的王玥就說到,70后和80后玩手機,一般都是用一個指頭不停按,90后和95后是用兩個手指玩手機的,而00后玩手機是兩個拇指+兩個食指,四個手指頭一起上,底下兩個拇指是打字的,上面兩個食指是滑動手機界面的。不了解這些細節,在設計應用的時候,就很難打動00后。
零售業者更看重這個群體的“垂直細分”——二次元在00后的社交標簽中占據很高流量,很多00后癡迷的產品都烙有二次元的印記。相較于90后在垂直領域的泛分類方式,00后在垂直領域的愛好則更加細分,單在“古風”這個領域,就可進一步細分為漢服圈、古文圈、古典音樂圈等等。針對這個群體的主題消費,切入點一定要精準,否則轉化率會很慘。
游戲業者更看重這個群體的“文化調性”——B站CEO陳睿對“2000后”人群這樣評價:極度挑剔,極度寬容,極度感性和極度理性。他們對游戲內容品質十分挑剔,但如果你是一個認真做游戲的公司,他們會寬容你犯錯誤。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東西非常感性,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又非常理性。
社交平臺更看重這個群體的“互動訴求”——越來越多的“2000后”人群偏好使用QQ,而不是用微信。這背后的原因,是這些年輕人不愿意和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朋友圈里。這個群體非常不愿意“被動接受別人的影響”,更加討厭被人指指點點。
不要以為“2000后”人群,除了惡搞,沒別的正事兒干了。我認為,他們在情感、價值觀、身份認同或者生活方式上,更像是一個部落族群,將某種共同認知、體驗和習慣當作部落的圖騰,然后凝聚一批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齡層的人。群體理性才是“2000后”價值觀的底色,他們將比之前的世代,更能直面真實的自我。
“圈層迭代效應”帶來什么新機遇?
過去講“代際”主要講60后、70后,可是80后就開始區隔80后、85后了,90后又有90后、92后、95后之類的區隔。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區隔更加鮮明,每過幾年就是擁有一種語言體系的另一代人了。
為什么這個“代際區隔”會變短呢?新的技術、新的思想、新的溝通方式,都已超出人們現有的想象邊界,對思維方式的顛覆是不可逆轉的。
種種跡象顯示:“2000后”世代對未來商業趨勢的潛在影響,正在逐步顯現。更關鍵是,這里面有一個“世代更迭悖論”在起作用。
什么是“世代更迭悖論”呢?你想想看,時尚潮流、消費傾向從來都是由年輕人來主導的,年輕世代的每一次更迭,都會帶來社交語境、消費市場的一輪巨變??墒?,更加有錢、消費力更強勁的成熟世代,反而成了潮流跟隨者。
比如,70后、80后人群的物質基礎顯然更好,更具有消費能力,但他們的消費動向很多時候要看年輕一代(95后、00后)的臉色,否則,就會被嘲諷為“油膩”、“過期”。這種“世代更迭悖論”總會通過社交平臺,很快向商業營銷層面傳導。
當下互聯網江湖掀起“圍捕2000后”的浪潮,正是這一“傳導邏輯”的直觀呈現。
“2000后”世代崛起的第一個入口無疑是社交,代際的更替,推動社交平臺的升級換代。背后是新興人群在新環境下,對新的自我表達方式的訴求。這間接導致商業語境和思維方式的持續迭代和進化。
“2000后”世代是含著QQ號碼出生的一代,騰訊QQ的前身——第一個即時通信軟件“OICQ”,就是在2000年占領了中國在線即時通訊接近100%的市場。這個世代的人從出生起,“宅”在家里就可以與世界溝通。
他們不用適應很多復雜的人際關系,就能做成很多事情,所以他們的目光更關注自己,非常自我。如果不是“同類”,即使是熟人社交,他們也是排斥的。要找到“同類”,他們寧可選擇陌生人社交。
“2000后”世代的社交貨幣
“2000后”世代必將深刻影響國內商業格局,這已是共識??墒?,“2000后”世代影響商業格局的渠道和方式是什么?這才是關鍵。
在我看來,“2000后”世代呈現商業潛力的主要方式是“社交貨幣”。
過去,傳統社交巨頭騰訊、新浪微博,或是新興社交平臺抖音、Soul、小紅書,在凝聚用戶上幾乎都采取類似套路:吸納KOL(關鍵意見領袖)入駐。
抖音、Soul、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他們本身很值錢嗎?他們本身還真不值錢。如果我們今天要開發抖音這樣一個產品,不用投很多錢的。為什么今天抖音高達幾百億美元的估值,是因為平臺上面有各種各樣的自媒體人(或者網紅、KOL)入駐,有各種各樣圍繞他們的用戶,這是平臺最值錢的地方。
誰創造了這些內容?誰創造了這些用戶?——多半都是源于KOL。
作為KOL,無論是想賣貨還是做廣告,還是像特朗普一樣透過Twitter圓總統夢,只要能獲得流量,都是可以實現的。
而現今,對于“2000后世代”而言,KOL的作用和影響力更加垂直化,越垂直越小眾的KOL的圈層影響力越強。他們已經很少因為泛博主或者泛主播的推薦,而做出各種選擇,他們不愿意別人告訴他們該做什么。真正影響他們做出選擇的,往往是各種“社交貨幣”,比如一個很熟悉你的朋友,而不是一個來教育你的權威,而KOL的價值就體現在成為2000后最熟悉的陌生朋友。
“社交貨幣”這個概念最初是由沃頓商學院的營銷學教授Jonah Berger提出來的,原意是:產品能夠流行起來,必須要有“社交貨幣”的一個屬性。
什么叫社交貨幣?——就是你的產品能夠成為朋友之間聊天的談資,或者能夠在朋友圈里快速傳播。
同時,社交貨幣的屬性已經在“2000前”和“2000后”兩個世代之間發生巨大裂變:
- “2000前”世代,不論是50后、60后還是80后、90后,他們的社交貨幣大多是具體的事物和場景,比如高端的有高爾夫、游艇或者會所,中低端的則是一次自駕游或者一場酒會。
- “2000前”世代的社交,很多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功利性,當作人脈積累和關系投資?!?000后”世代的社交貨幣,更多是一種體驗、一種歸屬,比如二次元或者全員惡人。他們的社交很少有功利方面的考量,而是更尊重自己的感受。
“2000后”才是真正完全生長于社交網絡的世代,他們接受信息的渠道、所經歷消費環境的變化以及視野的開闊,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認知。一般KOL或者流量明星已經很難對他們產生影響,他們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和興趣空間,高度自我?!皟热荨焙汀罢J同”才是他們的社交貨幣。
“二度切入”PK“分層切入”
“圈層迭代效應”的持續發酵,“2000后”世代獨特的社交貨幣,直接驅動“陌生人社交”的崛起,正在動搖國內的互聯網關系鏈。
過去,騰訊幾乎封鎖了全網關系鏈。米聊(小米)、易信(網易)、來往(阿里巴巴)都曾試圖突圍熟人社交或IM工具,都未能成功。騰訊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和社交黑洞,用戶之間要建立熟人關系,幾乎只會問,微信多少、QQ多少。
不過,成功突破騰訊封鎖的社交平臺也還是有的,比如陌陌。
陌陌就以陌生人社交為根基,目前的月度活躍用戶已經破億,同時開發“多元”應用,已成為國內最賺錢的直播平臺。陌陌的成功突圍,給社交領域的新進入者(比如微聚、flow)和傳統巨頭(騰訊)都帶來不小震撼。
面對“2000后”世代引發的社交變局,已經產生兩種不同的應對策略:
第一種策略是“二度切入”
flow經營社交平臺的打法,是直奔00后群體,武器就是從他們最喜歡的東西下手——把電音、古風、街頭文化等領域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吸引過來,形成社區,培養用戶,再慢慢做社交。這個邏輯叫“一度切入”。所謂“一度切入”,就是直打用戶興趣,切入最有潛力的社交圈層。
微聚的創業團隊更加深入,不僅看到“2000后”世代的商業潛力,更是洞悉陌陌以“約”的名義,像一把利刃切入一個足夠大的人群。于是,微聚以“約”為精準切入點,希望做“2000后”世代的陌陌,讓用戶可以直接約會,快速匹配周圍感興趣的人。他們一度在廣州樓盤電梯打滿廣告,“向陌陌致敬,你可以安心的下崗了”。這個有點野蠻的做法叫“二度切入”。以“約”為名,讓陌生用戶之間建立聯系的做法叫“二度切入”。
不過,包括微聚、flow在內的很多新興社交App都未能成功突圍。在很多App做到100萬DAU(日活躍用戶數)的時候,不自覺開始往下掉。很多社交App最多只能成為一個“現象級產品”,火一陣子就過氣了,沒法將用戶真正沉淀下來。
第二種策略是“分層切入”
騰訊作為傳統社交巨頭,不可能對“社交圈層迭代”的現實無動于衷,而他們的策略選擇——“分層切入”,相對比較傳統。
騰訊的“分層切入”策略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 第一步是定義用戶,將用戶按照年齡段分成80前、80后、85后、90后、95后、00后和05后,分別調查不同用戶群體的喜好是什么,以及在什么場景下使用產品,明確產品服務于誰。
- 第二步是接近用戶,通過用戶訪談、問卷調研、網上回復發帖、走進場景觀察用戶行為、分析數據等去接近用戶,獲取真實的用戶畫像。騰訊的產品經理有一個著名的10-100-1000法則,即每月通過電話或面對面的方式接觸訪談10個用戶,回復100個用戶在論壇或微博上的帖子,閱讀1000個用戶在各個渠道上的反饋。這是要真正搞清楚不同世代的目標用戶,究竟是怎樣一群人。
- 第三步是變成用戶,就是將思維從產品經理模式切換到用戶模式。馬化騰曾說過,真正好的產品經理,要有能力讓自己在短時間內變成小白用戶。
多么強大社交平臺,也繞不過那個“用戶沉淀過程”。
在我看來,社交是剛性需求,容易形成用戶沉淀,因為用戶本身就能吸納新的用戶,但這個“沉淀過程”必不可少。騰訊(QQ和微信)總能快速封鎖關系鏈,通過大量開發、融入多樣化的應用,將產品嵌入所有用戶的生活方式,自然也能牢牢鎖定一部分“2000后”用戶。
陌陌對“陌生人社交”的布局較早,這恰恰又是當年巨頭(騰訊)看不上的細分領域,所以沒有遭遇太大阻擊,得以靠扎實的“口碑傳播”和精準的切入點(約會需求),以及各種應用升級(比如較早推出直播平臺),這個用戶沉淀過程,已經構成了陌陌的商業“護城河”。
紅杉資本不久之前發布的《00后泛娛樂消費報告》顯示:
目前為止,微信、QQ、微博、陌陌、貼吧作為“2000后”世代的社交首選,即頭部社交平臺,一般很難受到新進入者的有力挑戰。不過,包括Soul、一罐這樣的新產品,正在跟陌陌一樣尋找新世代人群更剛性、更高頻的需求。此外,很多新興社交平臺還通過增加新聞、資訊等內容消費(比如,子彈短信啟動時就鏈接騰訊和頭條內容),以及引入社區搶占用戶時間。
一般社交和電商平臺,在運營5年后就會面臨老化、過時,哪怕是QQ、微信這種國民級應用,淘寶這種劃時代的電商平臺,也是會過氣的。
當下“陌生人社交”的崛起、“社交電商”的風靡,資本紛紛涌入,并不是因為有什么重大科技創新(或者商業模式創新),而是與“新世代”不斷磨合的結果。新崛起的“2000世代”通行新的社交貨幣,去引爆它,產生核聚變,將催生更多時代機遇。
作者:IMS李檬
來源:https://www.pintu360.com/a59097.html?s=8&o=0
題圖來自 Pexels ,基于 CC0 協議
每個年代的人年輕時候不都這樣嗎?
脈脈大量00后?不是職場社交嗎?00都還沒畢業吧
不敢想象 如果后面沒有微信 沒有qq 沒有淘寶,會被什么樣的產品替代….
受益良多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