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類用戶深度訪談方法的思考與實踐
B類用戶是以組織形態存在,看重的是“生意”功能訴求,以往C類用戶的經驗并不能照搬;本文以訪談實踐帶入對訪談的思考,再由思考去指導實踐。
導言
- 針對B類用戶(企業用戶,下同)的深度訪談有什么特點,難點?
- 針對這些特點,深度訪談時有什么對策,注意事項?
筆者基于工作項目實踐嘗試回答以上問題,歡迎交流討論。
一、跳出舒適區—C類的訪談經驗在B類中難以完全復用
訪談法在深入理解用戶中的作用無需多言。
雖然近幾年都在做B類用戶的研究,但是由于所在業務的特性,工作中經常接觸到的還都是中小B。
這類用戶往往規模很小,很多研究又都是僅針對老板個人開展的,所以訪談的套路或技巧很多都還是沿襲以往C類的經驗,并沒有太多的去考慮過,針對B類(尤其是中大型企業)用戶,訪談有什么特性,或者需要調整的。
真正觸動我對B類研究中深度訪談的重新思考,直接原因來自一次不太順利的訪談實踐:
除了這個商家不是業務的核心用戶,配合度和信任度肯定會比較低外,用戶的質疑也不無道理,值得反思。
另外,隨著不斷擴大的業務范圍,我開始接觸到更多類型的企業用戶(大企業,品牌商),這類企業真正是以組織形態存在,C類訪談經驗更加難以直接復用。
基于以上的兩個原因,激發我探索針對B類用戶的訪談訪談的特點,把近期的一些心得總結如下:
二、基于特點找方法—B類用戶深訪的特點分析
2.1 看清BC用戶差異是探索B類訪談特點的基礎
高效有收獲的深訪,前提是理解和遵從B類用戶的特點,筆者總結了BC兩類用戶的差異如下:
訴求和用戶屬性(個人VS企業等)是造成BC購買時行為差異的主要原因,另外,企業以組織的形態存在,包含了各種層級。
角色:
B類用戶決策鏈路長,尤其是中大型企業內分工更細,不但不同角色掌握的信息有差異。
即使是同一個崗位,不同級別、不同業務分工,所負責內容,關注點的不同(比如營銷崗位,總監和經理自然關注點有差異,即使同一級別,負責電商和線下渠道的關注點和掌握的信息也存在差異)。
因此,找不同的人做訪談,同一份訪談提綱可能得到的反饋也會有不小的差異。
2.2 用戶差異帶來訪談上的差異
基于用戶屬性和目的的不同,造成其訴求的差異,相應也給調研帶來不同的側重點:
對于消費領域,產品功能的特性已經很難成為突出優勢,且消費者不僅有功能訴求還有情感訴求,所以主打情感訴求成為當前的主要制勝策略:品牌/商家往往通過真正打動人心,引起共鳴,來提升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比如vans 的off the wall;不僅僅買的是滑板鞋,更是為對品牌的認同,個性的表達;味全果汁的文案等)
因此對于消費者研究經常需要挖掘其情感訴求,但情感訴求往往用戶很難主動表達出來,甚至自己也意識不到,所以需要借助很多調研手段,比如投射、VCE及其背后的攀梯,技術手段上有眼動、腦電等。
但是對于企業用戶,其看重的是“生意”,功能訴求為主,且較之C類,普遍有豐富的生意經驗和復雜的業務流程,因此調研不僅要了解用戶使用網上產品的訴求、意見,更需要還原用戶原生行為(即線下做生意的行為,鏈路等)、訴求,據此對應投射到互聯網產品。
雖然聽上去針對B類用戶主要了解其功能訴求即可,但并不意味受訪者就能如我們期待的那樣侃侃而談,和盤托出所需信息。
以下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用戶的配合度和表達意愿:
- 缺乏信任:對商業隱私,生意經驗泄露的擔憂(主要原因在于對信息的用途不了解,對訪談者的不信任)尤其是對于生意較成功的商家,更加覺得沒有動力和必要去提供生意環節中的一些細節,而這些往往是調研非常需要獲取的信息;
- 覺得訪談不夠專業:B類業務復雜、專業,如果訪談員缺乏生意、行業經驗,將難以與用戶建立共情;會造成“雞同鴨講”,讓用戶覺得訪談者不專業,不愿意深入溝通;
- 看不到價值:不同于消費者研究, B類訪談往往需占據其工作/生意時間,且B類用戶更看重投產比,希望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也能所有收獲,利益交換,所以會覺得調研只是單方面的提供信息,無法給自己帶來價值。
以上這三種情況尤其在大B,即大型企業/級別比較高的用戶中更明顯。
除此之外,C類訪談中,用戶規模規模普遍很多,因此一般可以事先甄別受訪者,邀約那些愿意配合高,且表達能力較好的用戶來訪談,這種前提的存在,帶來相對更適合以問問題為主的訪談方式,通過不斷追問來獲取深層方發現。
B類用戶往往規模比較少,且因為業務需要(比如必須訪某些客戶),沒有太多挑選,甄別用戶(配合度,表達能力)方面的可能。
以上種種情況的存在,造成B類用戶配合度差,高質量的調研輸入少,自然難以深入理解其生意本質,獲取到深入的洞察。
那么,如何開展一場可信,專業,雙贏 的B類用戶訪談?
三、B類深訪的對策探索
在消費者研究領域,訪談中常用的攀梯法,主要借助追問的方式層層深入,但問問題為主的訪談方式在B類用戶中并不太適合,受上文所提到的信任,專業度尤其是對無法預見調研價值的因素影響,受訪者的配合度往往很一般,單純問問題,很容易引起對方的戒備和反感。
所以B類用戶的訪談,更需要訪談員對受訪者合理的引導,把控節奏,激發受訪者的反饋意愿,開拓思路,從而獲得真實,深入的信息。
以下,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嘗試梳理出適合B類用戶的訪談“攀梯術”:
3.1 前提:根據訪談內容選準合適的訪談對象
B類訪談中,不同角色、級別的人一般只了解、關注自己專業崗位的內容(尤其是大企業,分工更細),因此,需要根據訪談提綱,評估哪些角色,級別的人能回答調研問題,以進行更精準的邀約。
或者根據邀約到的受訪者的身份,適當調整訪談內容和側重,避免出現受訪者大部分內容都不能回答/不了解的尷尬。
除了崗位分工外,一般而言:
- 級別比較高的受訪者相對更了解企業規劃,業務目標,整體經營中的痛點等,對產品的細節,流程操作等環節不了解也不關心(別拿細節煩他,并嚴格控制訪談時長)——更適合業務規劃初期去溝通,了解他們的訴求及對合作的期待;
- 低級別執行層面普遍只了解業務的具體操作——更適合產品規劃/優化時的調研溝通。
3.2 建立訪談的基石——信任
前文已經提及,為了更好的理解B類用戶的訴求、行為,并為了能給業務探索新的機會點,調研中往往需要深入了解用戶原本生意中流程,關注點等。
并非僅僅是使用本業務的行為,但用戶一方面難以理解這種調研的目的,覺得沒必要介紹其原有習慣,表述的重點往往都圍繞當前的產品使用展開,可考慮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引導或鋪墊:
(1)借助負責對接的運營/BD同事的引薦,背書,減少對信息安全的擔憂
B類用戶,尤其是大企業,往往都有專門對接的同事,因此訪談前請負對接人員進行引薦,甚至幫忙邀約和安排訪談會比冒昧的直接聯系更合適,即使是通過調研招募的,訪談前也需告知其獲取到其聯系方式的途徑。(例如,最近開展了xx調研,通過問卷拿到您的電話)
(2)訪談目的和信息用途的清晰告知
區別于C類訪談,很多情況下為避免對消費者思考的引導和局限,我們甚至不會告訴對方訪談的真正目的,但是在B類訪談中,為了獲取其原有生意流程習慣,需要告知目的和使用用途.
事先就告知“為了能規劃出更符合你們需求的產品,我們希望能了解你們原來已有的做法,方式”不但能讓用戶理解我們詢問問題的目的,也能讓其感到受重視,如果沒有事先溝通好,但又深入的詢問對方非本業務以外的信息,在不太熟悉的用戶關系且比較謹慎的用戶中,的確容易引起反感。
(3)以產品,業務做為訪談切入點
即使在前兩點都做到的情況下,依然會存在用戶比較謹慎不愿多講、并沒有真正理解了解其生意流程的目的用途,或者是對產品意見很大,想要“一吐為快”,就需要“引導”訪談的主線回歸到我們期望獲取的內容上,引導的方式不妨耐心一些,就讓用戶先多講講本業務的使用情況、意見、問題等等。
一方面表現出對其訴求和問題的關切,更是以此為切入來了解其原生生意;例如“如果您覺得xx環節不太好用/希望改善,能否介紹一下你們日常生意中,這個環節你們一般是怎么做的/哪些環節遇到困難了嗎?”。
經過前面的鋪墊,用戶一般此時就不會再有太多顧忌,也會逐漸理解我們關注其生意行為的目的。
3.3 獲取到信息&洞察的核心關鍵——專業度
如果要列出B類訪談唯一關鍵要素,我認為是“專業“,即對生意、行業、業務的深入理解,其次才是訪談技巧(而這個可能恰是C類訪談的首要關鍵,倒不見得是對所在行業的理解,畢竟對于消費者,其態度,生活方式,價值觀等信息更關鍵,也更難用言語直接表述)。
只有對行業和生意的理解,才能跟B類用戶順利對話,不同的行業/生意理解深度會導致對訪談信息的理解不同,追問的信息和節奏也會不同,直接導致訪談的深度差異巨大。
除了日常的不斷積累學習外,在開展具體項目時,快速提升和體現專業的手段可以有:
(1)預則立,不預則廢——尤其是針對大B客戶的訪談
針對消費者的研究,我們很少針對單獨個體做提前的研究準備,多是直接通過訪談,觀察等執行過程中獲取信息,但是對于大B用戶(大企業,品牌商等),或者是管理層,受訪者往往行業,工作經驗比較豐富,此時以專家訪談的思路進行溝通比較有效.
事先盡量做充分的了解受訪者企業、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包含但不限于:
- 企業主營范圍,產品及定位,品牌等
- 近期公開的新聞,資訊(該公司的動態,或者是受訪者之前公開發表的言論,觀點)
- 受訪者的崗位,級別,工作范圍,風格特點等
- 與本企業合作的現狀(如有)
對于已經是本公司用戶的受訪者,可以先從業務側了解其基本情況、特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補充調研,一方面節省雙方的時間和精力,并避免出現“這個問題反饋過多次了”的尷尬。
tips:訪談介紹后,將訪談信息也同步給引薦人一份,一方面讓他了解到訪談的基本情況,更深入的理解自己服務的商家,也利于用研和業務后續的長期合作。
(2)關注大企業的個性化特點
對于大企業而言,基本每家企業都會有自己相對獨特的生意之道,訪談的時候可以根據該企業/用戶的具體特點設計幾個問題,而不是像普通用戶訪談一樣,每個用戶基本固定相同的問題.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一方面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拋出被訪者感興趣的話題,調動用戶的表達意愿,讓受訪者感到被尊重、被關注和訪談員的專業度;另外,也能獲取到新的,更深入的信息。
例如:在訪談一家男裝店鋪商家(本網站里男裝TOP1)時,因為事先仔細看過這家店鋪和發展路徑,就在生意流程等共性問題之外,先拋出了幾個個性化的問題:
例如:
- “我注意到你們店是非常有調性的,為什么沒去xx(其他電商平臺)開店呢?”
- “ 服裝的風格非常鮮明,而且很多當季爆款,有考慮過針對終端市場打造自己的品牌嗎?”
——引出在我們平臺開店的定位的講述和討論
這些問題,可能會跟我們重點要了解的信息并不完全契合,但是會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理解這家企業做生意的“套路”和思考,而且實際在訪談進行中,也的確有助于快速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引入更深入的交流溝通。
tips:訪談結束后,除了常規的贈送禮品/提供禮金,對于高質量的訪談對象,還可以通過郵件,短信等方式再次感謝對方提供的寶貴信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不是壞事,而且也為以后其他調研項目的再次合作留下可能。
甚至在某些難以招募到合適用戶的情況下,比如競品、行業的研究等,受訪者的推薦,也許還能獲得更多優質的專家訪談資源。
3.4 從單方面的“問問題”到適當“對話”激發受訪者更多、更深入的表達
信任和行業&生意理解只能保證訪談能順利進行,但是如果想推動訪談能獲得更深入豐富的洞見,就需要借助“助推器”(拓展思考的話題,信息,觀點等)等適當的互動來激發受訪者的思考和表達。
互動的話題來源包括但不限于:
(1)拋出行業的其他的做法/想法作為討論的話題引線
調研是我們的主要工作和專長,行業的理解深度和生意的實踐是天然的不足;但好處是:調研工作使得我們能夠接觸到不同的商家,這些信息都能為我們所用。
因此,適當的列舉行業內其他商家的做法(不涉及商業隱私的情況下),通過對差異的分析討論,可以更深入的理解當前受訪者的生意特點。
舉個例子:
在做企業采購的調研中,發現不同企業關于采購崗位的分工差異很大,因此在一家企業的訪談中,通過拋出行業差異“據我所知,還有些企業是按照采購職能來分工的,您能談談你們按照采購類目進行來分工的原因嗎?”的話題,就能引導受訪者更深入的解釋原因。
進而發現特點:
國企更看重采購的合規性(更多按職能分工,通過多權分立減少黑箱操作),而民企對合規不那么敏感,相對更看重價格,效率(按照采購類目分工,專業度和經驗能夠延續,更了解行業,以進行控價和尋源)。
通過這個例子可見,很多信息很難通過直接詢問獲取到,但訪談員如果能合適的與用戶互動交流,可以獲得更深入的洞察。
(2)業務規劃的適當拋出,作為投射
在用戶討論到某個話題,尤其是需求、痛點時,如果恰好有相關的業務或者規劃(前提是已經公開披露的),可以拋出。
例如:
“針對您的這個問題,我們計劃/現有XX功能,大概的功能是……您覺得怎樣,能滿足你們的需求嗎?”
這個目的并不在于概念測試,更重要的是通過了解其對功能的關注點,嘗試意愿和態度來更深入正確的理解其訴求。
以上列舉的兩個技巧僅僅是激發更深入的討論的例子而已,還有更多、更好的思路、技巧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進行發現和總結。
除了通過訪談從用戶側獲取信息,提煉洞察外,我越來越覺得,真正高級的B類訪談應該是“雙贏”的,即:訪談也能給用戶帶來一些價值和收獲(除了借助業務落地外)。比如當前偶爾會遇到的用戶反饋“也很感謝你們的調研,幫助我們梳理了思路”,“希望你們能把我們提供的信息傳達到公司內部和高層,因為你們是更客觀公正的”。雖然這種情況還非常少,但更加是值得為之努力的!
以上是筆者基于近期的項目進行的總結,畢竟深度訪談是門高度依賴“實際操作”的藝術,想要真正通過提升訪談能力,還需要不斷的實踐,“絕知此事要躬行”共勉?。ㄍ辏?/p>
本文由 @晚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可以請教一下大家,文中說情感訴求的挖掘方法VCE是什么技術?
這個問題上百度上搜索一下:攀梯術就能拿到比較詳細的內容;
簡單來講就是通過遞進提問進行用戶問題本質的探索;根據用戶的回答可以得到三個方面的信息:即屬性(A)、結果(C)、價值觀(V);從而定位產品要解決的用戶本質需求
喜歡作者
定性訪談的內容怎么整理?最終要輸出什么成果?
產品剛要做一次B類訪談就看到這篇文章,很有幫助,謝謝~
看完有些收收貨,但是如果是局限于優化某一個單方面的模塊,那其實還需要有一定的變通,不然整個訪談下來確定的是方向,其他細節方面的需求不好說。
目前正在做電力行業的toB產品,看完頗有收獲,期待作者寫更多類似的好文章!
寫得挺好,剖析了B類的決策和需求。 本人也是B2B行業五年多,B類產品最本質的還是要忠于行業習慣/行業規則
最高目標是雙贏,學習!
畢業以來就是做B端用戶的運營,看到作者的這篇文章真的是感慨良多
非常到位
自2015年互聯網+時代至今,見證了無數做B類的平臺誕生,依稀記得他們的豪言壯志,仿佛只手便可以改寫歷史,他們動輒顛覆市場,輕言創造未來,最終他們都死了,到死他們都不明白那句“你不懂我”
B端,懂用戶真的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