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產品,如何被用戶評價
所有的事情發展的方向,都并不是由大多數人決定的,而是由小部分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人決定。
產品經理還是運營人員都非常關注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產品如何被用戶評價。
而多數人事物進行評價的時候,都會關注其他人的評價。大多數人都具有從眾的傾向,他們并不決定評價的走向,也不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那么,到底是誰在決定呢?
有一種非常具有隱蔽性且錯誤的觀點認為,互聯網上的評價,每個人都有平等的發言權,每個人對產品都有同等的選擇權,所以最終的走向取決于“所有人的平均合力”或者“大多數人認同的方向”。所以,事物的發展方向總是合理的,并且,好東西總是會被大多數人喜歡的。所以很多人特別迷信網絡上的評分以及流行觀點。
我曾經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后來一些觀察一些現象,發現事情根本不是這樣。
知乎觀點
讓我開始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是經常上知乎之后。有一段時間,知乎反復給我推一個問題的回答:“上海有什么好?”。我看到下面的回答都非常不客觀,過分夸大上海的優點,就連雞毛蒜皮的,其他城市都有的事,也能拿出來大做文章。
因為我也在上海工作生活過,所以對有些夸大的情況進行了反駁。沒想到的是,第二天知乎賬號就因為被人投訴過多,禁言一個星期。在恢復言論之后,知乎還繼續給我推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看了幾個,實在是無法忍受,又一次進行了反駁,結果又被投訴。所以到目前為止,整個問題下面所有的回答,都是對上海的無限崇拜。
不過,這讓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有的時候,意識形態高度統一的一小部分人,可以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主導輿論的走向。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里面肯定只有一小部分人。多數人都沒有在上海工作生活過,對上海的認知是模糊的。而還有相當一部分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人,對上海是有非常不滿的,有的人不滿交通,有的人不滿文化,等等。各種不滿的人,哪怕人再多,也沒有形成合力。然而對于喜歡上海的人,卻喜歡上海的一切,而知乎的這個問題,將所有喜歡上海的人聚集起來了。
在這個問題下面,他們形成了思維上的共振,產生了一股巨大的合力。對于任何意見不同的觀點,他們會不約而同地選擇舉報,將言論投票出局。這種不約而同,恰恰是意識形態高度統一的表現。一般情況下,一個觀點被閱讀上萬,也很難被投訴幾次,但是在這里,只要有人發言對上海不滿,瞬間產生十幾二十人的投訴,足以引起知乎的重視,而使發言人被禁言。
蘋果手機
當年還在諾基亞一統天下的時候,蘋果手機出來了。蘋果手機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并沒有發展得那么順利。因為當時的諾基亞確實很強。而且,所有人對諾基亞的評價都不錯。諾基亞通過各種型號,各種交互方式來滿足不同的人。
然而,大多數人多諾基亞的評價就僅僅是不錯而已了。
蘋果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定位是比較高端小眾的。蘋果手機初次使用學習成本非常高,在沒有人指導使用的情況下,足以讓很多人產生非常痛苦鮮明的記憶。再加上蘋果的價格高昂,蘋果手機其實一直是少數。
但是蘋果手機的影響力確非常大,可以說近十年的手機發展方向都是由蘋果手機引領的。
蘋果手機從一開始,就獲得了一部分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人的極度認可。他們不計較任何成本地追捧蘋果。這種高度一致的共鳴,牽動著整個行業發展。而安卓的各個廠商,諾基亞的各個手機型號,雖然大家評價都還不錯,但都是一盤散沙。
有人說蘋果之所以引領手機發展,是因為蘋果好。且不說好壞的標準,我們曾經調研過一些用戶,發現蘋果手機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不好的。前些年仍有非常多的人懷念用筆輸入,懷念全鍵盤輸入等等方式。但是無論如何,他們只是懷念而已,他們并沒有那么強烈的共鳴,所以發展方向的決定權并不在他們手里。
蘋果也是意識形態非常鮮明的少部分人決定整個行業發展方向的典型例子。
豆瓣評分
我曾經對豆瓣評分非常迷戀。比如說看電影,我自己看完并不喜歡,但是如果它的評分非常高,我就會懷疑是自己的問題??墒侵钡轿液髞聿虐l現有幾部自己非常喜歡的電影居然只得了七分多,我開始懷疑豆瓣。慢慢發現,豆瓣的評分代表不了大家的評價。
豆瓣的評分的特點就是意識形態及其鮮明。真正會在豆瓣上去發表評論的人,是一群意識形態非常鮮明的群體。如果電影的內容是符合他們的特征的,很容易得高分,反之容易得低分。
比如說他們喜歡電視劇勝過電影,電視劇隨隨便便上八九分,而電影則很難;他們很喜歡戰爭、倫理、歷史、種族題材,這些題材隨便拍就能上八分九分,而科幻類的能上八分的非常難,就連黑客帝國這樣的絕對經典也只有八分多一點;他們最喜歡的是韓國片子,最不喜歡的是中國的片子;他們特別喜歡懷念致敬大導演的電影等形式大于內容的電影,等等。
這部分經常在豆瓣上評論的人,經過這么多年的沉淀,已經形成了一個意識形態非常統一共振的群體。只要有新的電影電視出來,他們立馬面不約而同地給出符合自己那一套標準的評價,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快速將評分鎖定在一個范圍之內。讓后面看到評分,想去改變評分的人感到無能為力。對于其他意識形態并不鮮明的人,只是隨便看看,也不會有人計較。所以,那部分人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控制這這個社會對影視作品的評價。
時尚與審美
每個人內心世界都有一套審美的標準。那么到底是什么什么來定義時尚的審美標準的?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時尚的東西對大多數人認為是丑的。然而,有的人便形成一個審美階級論的說法:大多數人的審美水平太低,所以感受不到時尚的美。然而從科學心理學角度來說,審美是一種主觀意識,是不可能能有階級的。
時尚在某種程度確實在引領社會的審美潮流,但是時尚也不斷變化,推翻,復古。其實審美根本沒有所謂的對錯與高低之分。
時尚的本質其實仍然是一小部分人在認知上的高度共鳴,他們有一套獨特的標準,甚至產生一套共鳴的語言。其他的人的審美,哪怕個人的感受再強烈,也無法有足夠多的人與你一起形成共鳴。所以多元化的大多數,只能被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少數人劃分等級,成為“落后”“很土”的那個級別。
明星
從李宇春到現在的鹿晗, 成功的一線明星都是爭議極大的。就連剛出道頭幾年的周杰倫,不喜歡他人多于喜歡他的人。
李宇春就不用說了,問問身邊的人,可能幾十個人里面也就個別的喜歡她,甚至有的人還非常不喜歡她。然而,這根本不影響她在各個方面的成功。
這些明星的共同點都在于,他們的音樂,言論,行為等等,都引起了某一小部分人群及強的共鳴,產生了一群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群體,這群人根本不需要太多人,但是只要意識形態高度一致,那么這種強大的合力的力量不可小視。比如說當年選秀的時候,十個人里面有八個人都覺得張靚穎不錯,十個人里面可能只有一個人喜歡李宇春??墒鞘畟€人里面有八個人覺得張靚穎不錯有什么用?他們只是覺得不錯而已,根本沒有產生意識形態的一致性共鳴,他們帶著的是旁觀者心態,花錢發短信投票都舍不得。然而喜歡李宇春的人,是真喜歡,基本上都會不計成本,投票投到手機號的上限。
很多人觀察到的現象就是:一線明星都是有爭議的,所以,很多人認為有爭議的明星才是成功的明星。
所以在有些明星的運營團隊,通過“事件營銷”,制造一些緋聞或者爭議來增加明星的價值。一些互聯網產品或公司也通過制造爭議的方法來試圖提升價值,獲取用戶關注。但是實際上,這些做法都是本末倒置,沒有任何意義的。這種營銷的效果往往非常差。
這些明星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為他們有爭議,而是因為他們讓一部分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人找到了共鳴。而所謂的爭議,僅僅只是一個副產物。他們所做的事情,從來都只是為了讓這些粉絲喜歡他們而做的,至于遭到其他人的排斥產生的爭議,完全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喜好的差異導致的副產物,根本不是他們的目的。
證券市場
作為投資投機場所的證券市場,其走勢的決定權仍然是在一部分意思形態高度一致的人手里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股票市場散戶資金占大多數。但是散戶并不決定走勢。原因在于散戶知識不專業,對股票的認知各不相同,不齊心,也就是說散戶就是意識形態不一致的大多數。而只有對股票的本質和基本面認識非常清楚的那一小部分人,才能對股市的走勢形成鮮明的認知,形成一個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群體,決定股市的走勢。這些人,可能就是股民常說的“莊家”。
總結
以上所有的案例,再回顧歷史上所有的大的變遷和事件,比如說朝代變遷以及二戰。你會發現,所有的事情發展的方向,都并不是由大多數人決定的,而是由小部分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人決定。
如果你想讓你的產品成為改變世界的產品,你需要找到的是那一部分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用戶。
然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這一點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而且有很多運氣的成分。
并不是所有的商業活動都是要改變世界,有很多時候只是為了鞏固原來的地位,那么讓更多的人喜歡是一種最有效的策略。
本文由 @ArvinNing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二八法則,想到老馬商書房介紹的一些書《黑天鵝》《爆款》……感覺道理總是相似的,關鍵在于觀察和應用!
文章的觀點,突然讓我想起一個盆友講的海盜路飛其中一集的故事。
不是經驗總結是什么?總有些人喜歡抬杠。分享的思想而已,作者目的只為打開思路,非得扯到科學。要不你舉幾個例子這里誰寫得科學?再要不要不你多寫幾篇和科學有關的。
看完文章我想到了這幾個詞語:KOL,意識形態(獨立思考),從眾心理,米粉~ ?
我靠寫得好。
要么利用這種規律去壯大自己,要么就去打破這個規律讓自己成為新規律的締造者。
至少不要被這個規律給淘汰。
小米的種子用戶是這樣培養起來的嗎?那么問題來了,冷啟動階段,用戶篩選該如何界定呢?用戶擁有哪些特征可以認為是那20%呢?
所以就是在推一個產品的時候,可以先找到一部分意識高度一致的用戶,然后引起爭議話題和利用大家的從眾心理來積累用戶、提高產品關注度,是這樣嘛(??ω??)
有深度
其實,也就證明了80%的人很少有獨立思維,大多數只是隨波逐流而已。那20%高度意識同一的人,就是硬核!當初搞革命的人也沒幾個,都是高度意識同一人的人,那個時候,每個戰士有幾個能真真知道為誰打仗,為什么打仗的!
是的,我也想說這個
有意思
精準高質量獲得一小部分人忠誠,可以決定其他大部分人的言論走向,是這樣么
是這個意思,理論跟傳銷有點類似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