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你學會激發用戶行動欲望的模型!
本文跟大家探討的是福格行為模型,福格行為模型是一個用來探尋用戶行為的很好途徑,它認為要讓一個行為發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元素:動機、能力和觸發器。
為什么有的產品/活動/廣告推出來后,用戶一看到就想使用/參加/行動?而你的東西總是做好了,用戶卻總是不會按你預期的去做。產品不使用,活動不參加、廣告看了沒反應……
我們都希望用戶會按照我們預期的去行動,夢想總是很美好,現實來得太突然。
那如何讓你的用戶馬上就行動起來?
比如:參加你的活動、打開你的公眾號、加入你的社群、刷你的抖音視頻、購買你的產品……等等。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非常適合這個話題,它就是福格行為模型(BJ Fogg’sbehaviormodel)。
福格行為模型是一個用來探尋用戶行為的很好途徑,它認為要讓一個行為發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元素:動機、能力和觸發器。
上圖中藍色曲線以上的部分就是“一個用戶行為可能發生的地方”。
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有足夠的動機,并且有能力去做到,而且有能觸發用戶行動的觸發器來刺激的時候,一個行為才最終可能發生。
下面,筆者就主要從動機、能力和觸發器3個方面來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讓用戶馬上行動起來。
一、動機
動機就是用戶因期待某種回報而去行動的最直接原因,比如:看病吃藥就是期待早點好起來,免除疾病帶來的痛苦。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用戶對你的產品不感興趣,對你的公眾號不感興趣,對你期望他們完成的行動完全沒有動機,那還談什么行動起來?
我們常說洞察用戶需求,挖掘用戶痛點,其實就是在努力尋找用戶動機!
用戶期望借助你的產品實現怎樣的目的?用戶為什么要參加你的活動?他基于什么理由去打開去關注你的公眾號?
我們可以有幾個方向去激活用戶動機:
- 找樂子
- 免痛苦
- 找希望
- 免恐懼
- 找歸屬
- 免偏見
- 找福利
- 免焦慮
另外,人生來就有8種強烈的原始欲望,這幾個欲望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動決策,它們是我們能利用起來的最好動機。
- 避免勞累,享受舒適愉悅的生活;
- 享受食物和飲料;
- 免于恐懼、痛苦和危險;
- 充滿魅力,尋求性伴侶;
- 永葆青春,保持健康活力;
- 與人攀比,獲得更多優勢;
- 照顧和保護自己孩子家人及所愛的人;
- 獲得社會認同,被尊重。
所以,想要用戶馬上行動起來,首先你就要提供用戶需求的某種回報,滿足他們“動機”。激活人的某些“需求”、“痛點”或“興趣”。
二、能力
有了動機,用戶也未必會去行動。比如戒煙,動機從來都有,但是行動總是遲遲缺席。
想要提高用戶某個行為的發生率,還有一點一定不能少,就是確保用戶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到,整個過程可以復雜,都每一個環節需要簡單易行。
人都是習慣于待在舒適區的,不愿冒險,不愿意改變,也不愿意跳出固有思維。所以哪怕你的產品、活動或某個廣告號召很值得去嘗試,但是如果改變或行動起來不那么容易,門檻太高,那可能很多人都會放棄。
從動機到行動之間,用戶自我改變要付出的成本,從來都是一道并不容易翻越的高山。
這個成本往往不僅僅是金錢成本,還有形象成本、行動成本、學習成本、健康成本、決策成本等。
有團隊做過一個果醬實驗,他們向消費者提供一場果醬試吃活動。
實驗分為2組,一組有6款果醬可以試吃,另一組有24款果醬可以試吃,吃完全部都可以任意購買,而且是低于市場價格。
結果,6款果醬的組,有30%的試吃者選擇了購買;而24款果醬的組,只有3%的人最終選擇了購買。
原因很簡單,低決策成本造就了高的行動數量。24款果醬看似更加誘人,但其實無形之中給消費者增加了選擇和決策成本,選擇起來很難,又想要這個又想要那個,最后干脆放棄了購買。
所以說,要跨越行動門檻,把動機最終轉化成行動,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用戶更有能力,降低他們總體行動成本,讓他們能更便利的動起來。
而且除了提供足夠的動機,我們還要告訴用戶“行動起來其實很容易”“輕松就能做好”等等,并讓他們感知到。
當然,成本和能力從來都不是單獨存在,用戶能付出多大成本,還取決于你給的誘惑有多大。
三、觸發
有了動機和能力,下面就缺一個對的時機了。觸發就是指促使用戶馬上行動的誘因。
比如:你感冒了,有了動機你可能也不會去買藥,但當你看到一條新聞說最近感冒可能得XX疾病的時候,你馬上就去買藥吃藥了。
這條新聞就是觸發器。
我們需要弄清楚用戶在何時何地更會使用這個產品?什么樣的情緒會促使他們行動?什么樣的文案能打動他們?什么樣的結果是他們不愿看到的?什么樣的場景會刺激他們等等。
簡單來講,就是要有一個行動觸發器,更近一步激發人的某些“需求”、”痛點“或“興趣”。
這個觸發又分為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
- 外部觸發:就是我們直接就看到、聽到或感受到的那些刺激或提示語,比如:“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今日全場2折”。
- 內部觸發:主要是心理上的,在某個場景下,用戶的核心痛點被再次激起或放大。我們經常講的人性弱點、情緒以及各種心理學原理都是這種。
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很好的完成觸發或暗示呢?
之前看公眾號“少加點班”的號主李少加對此有非常好的見解,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分享給大家:大量科學實驗顯示,幾乎所有行為習慣的“暗示”都可以歸為以下4類:情境、時間、情緒狀態、前奏行為。
1)情境,即用戶所處的具體而生動的場景、環境
通常來說,我們從用戶使用產品的典型情境出發,可以找到激發用戶行動的第一步:用戶暗示語。比如:「喜馬拉雅」的:路上堵車,聽喜馬拉雅。
2)情緒,即觸發用戶使用產品時的心情狀態,尤其適合感性化的產品
比如直播類產品:“煲劇累、游戲貴,不如直播迷人醉?!?示例)
3)時間,即適合使用產品的特定時間
比如:羅輯思維微信之前早上六點的一條語音。又比如十點讀書,光名字就非常清晰的進行暗示了。
4)前奏行為,即做完一件事情后緊接著很可能會做的事
比如你正在運營一款刷牙后用的產品,就可以以“刷牙”作為“暗示”。
如:“刷牙后漱口,彌補刷不到的缺陷”(示例)
總之,你要做的就是要去洞察那些可能完成內部觸發的情緒和心理,然后利用外部觸發來刺激用戶付諸行動。
四、幾個例子
在了解完促使用戶行動的動機、能力和觸發器之后,接下來再看看幾個例子。
1) 學習型社群
現在有很多學習型社群,比如“7天改變自己”、“14天閱讀計劃”、“21天英語能力養成”等之類的社群,非常受歡迎,而且百試不爽。
對應“福格行為模型”就是:
- 動機:克服自身懶惰的習慣,同時解決用戶的成長焦慮,和一群有共同特點的人一起進步,讓自己免于焦慮,找希望。
- 能力:行動起來不難,只需進群或交付一定成長金,就有專業老師及一群人共同完成。金錢成本、學習成本、行動成本都很低。
- 觸發:只需要7天、有大咖授課、前100個半價、學完包就業、還有證書等等都是觸發器。
2)公眾號運營
說到公眾號運營,圖文打開率一直是個生死攸關的大問題。題好文一半,這個說法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應該是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那如何單從圖文標題上去促進用戶點開標題呢?
這個對應“福格行為模型”就是:
- 動機:用戶希望解除疑惑/滿足好奇心、尋找利益、獲得好處、查看新聞、獲得情感慰藉、學習實用技能、尋找認同、關心熱點等等。
- 能力:點擊標題本身就是一個成本很低的事情,同時還要降低用戶的理解成本,不然看不懂也就不點。
- 觸發:與動機對應,讓用戶點開標題的觸發器就是:制造懸念好奇、與“我”相關、反常識開腦洞、追熱點傍大款、突出利益、營造緊迫氣氛、強調稀缺性、利用大V背書、標題前后添加修飾詞、暗示危險、表達情緒……等等。
3)日本電飯鍋
電飯煲在日本剛剛誕生時,主打“便捷”這個賣點,但是銷量不佳。之后調查發現,原因在于家庭主婦覺得使用電飯煲非常損害她勤勞的形象,婆婆會認為她在偷懶。
后來,商家就主打讓米飯更加健康的賣點,電飯煲才得到了普及。實際上電飯煲做飯未必更健康,但商家的策略幫助消費者繞過了形象成本。
對應“福格行為模型”就是:
- 動機:想要更便捷的做飯,想買電飯鍋。
- 能力:這個案例其實是沒有改變金錢成本、學習成本之類的,而是幫助消費者降低了購買的形象成本,這是關鍵。
- 觸發:打折促銷、醒目的廣告、做飯更便捷都是觸發器。
4)抖音
為啥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刷抖音,沒事就刷刷,動不動還刷到深更半夜不睡覺?
這個也可以對應“福格行為模型”,就是:
- 動機:找樂子、找歸屬、避免焦慮勞累,享受舒適愉悅的生活、看看小哥哥小姐姐、發發自己的視頻
- 能力:抖音的操作是相當簡單的,打開就能看,滑滑手指就能刷。
- 觸發:晚上在床上睡不著、早上上班坐車無聊、一個爆款視頻、一句“來了老弟”“好嗨哦”、一首流行的背景音樂、一個漂亮的小姐姐等等都可能是觸發器。
總而言之,只有當一個人有足夠的動機和能力,而且有能刺激用戶行動的觸發器時,一個行為才最有可能發生。
如果你預期的某個動作,用戶遲遲不去行動,不妨多從這幾個角度去思考,列出你某個產品、活動的福格行為模型,然后著手解決。
好了,就說到這,希望能幫到大家。
#專欄作家#
木木老賊,微信公眾號:木木老賊(ID:mumuse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名上市教育集團品牌總監,專注于持續生產新鮮又有料的品牌營銷、新媒體運營貨、文案進階技巧。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分析的很到位,這次正在準備活動正好用得好,可以好好分析下自己的活動是否有滿足這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