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用戶內容消費需求,完美匹配內容與用戶

3 評論 5369 瀏覽 30 收藏 9 分鐘

要找準用戶內容消費需求,首先,要劃分好人群內容池,對不同的池子進行內容畫像,精準投放內容;然后,要根據不同內容池的數據變化,做到對內容池內容與推薦策略的針對性調整。

之前在一本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案例:

某知企業的領導(領導A),畢業于名牌大學,關注財經、科技等領域資訊,一次和某新聞資訊平臺的運營總監(運營總監B)吃飯,開始報怨不止:

領導A:“你們APP總是給我推薦娛樂類內容,我并不喜歡這類內容,我喜歡看財經、科技等專業領域內容。”

運營總監B:“我們是做個性化推薦,只要你有興趣表達,推薦的內容應該都會是精準的,你把用戶id給我,我來查查?!?/p>

領導A把用戶id給了運營總監B,過了一會兒,運營總監B收到了收下的人發來的結果反饋,結果讓他哭笑不得。

他對那位領導A說:“并不是我們的APP總給你推薦娛樂類內容,而是每次給你推薦娛樂、財經、軍事、科技等領域內容,你點擊娛樂內容最多,興趣表達最為強烈,由此積累的畫像信息很明顯,因此造成總是給你推薦娛樂類內容?!?/p>

領導A:“沉默不語……”

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得到這些信息點:

  1. 高學歷的人,關注的信息更加符合自己的身份層次,帶有強烈的身份價值認同,比如:財經、軍事、科技、互聯網、時政、國際等等具有深度、專業門檻的內容。
  2. 即使你是一個高學歷的人,關注各種有深度的內容,也無法避免人類所共通的本性,也會下意識的去關注泛娛樂、無需動腦的消遣性內容。
  3. 不管處于何種社會地位,擁有怎樣的教育程度,回歸本真,都是一個普通的人,有著人類所共有的特性,即使你極力想要證明自己是多么高端、有逼格,但人類共通的本性是無法磨滅的。

通過上面的案例,我聯想到最近負責的內容池項目,通過用戶教育程度來劃分本科以上與本科以下的內容池,利用池子聚合不同維度下優質內容,來滿足不同群體用戶的內容需求。

下面我將用這個例子,來談談:怎樣找準用戶內容消費需求?

本科以上與本科以下,可以廣義理解為高學歷與低學歷。按照通常意義的理解,高學歷與低學歷人群存在著諸多差異點,去問稍微有點互聯網知識的人,都能說出幾點:

  • 高學歷更多關注財經、軍事、科技互聯網、時政國際、社會深度等領域內容。
  • 低學歷更多關注搞笑幽默、情感娛樂、家居生活等領域內容。

實際情況真是如此?

相信會有很多人站出來反對這些結論。因此,按照這種邏輯來搭建內容池,方向有失偏駁。

我們再往深層思考,每個人群都有專屬的共性需求,但不同人群也有共通的共性需求,這種需求就是人類本性所需要的,老少皆宜,文章開頭提到的案例就是很好的例證。因此除了搭建滿足本科以上與本科以下的各自特有共性內容池,還需要搭建滿足兩者的共性內容池。

當劃分好人群內容池,那么該怎樣去尋找不同人群內容池各自的共性需求?

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調研不同人群的的用戶,了解他們的內容消費需求。比如:針對本科以上與本科以下的用戶可以調研初高中、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等,從中挖掘共性需求,且這些內容需求畫像的顆粒度要細,這樣才具有很強的區分度。

  • 優點:當樣本量足夠大時,得到的結論會無限接近于實際情況,具有代表性。
  • 缺點:需要耗費人力物力
  • 總結:可以在人力物力允許的情況下,每個人群(比如每個學歷層級)實際調研一些用戶,數量不用太多,然后從中總結共性需求,由此得出的結論為頭腦風暴提供驗證數據。

2)利用平臺已有的不同人群用戶閱讀行為數據,按照不同的數據指標,拉取不同人群的消費內容,從中挖掘不同人群的共性需求。

  • 優點:實操性強
  • 缺點:不同平臺對人群的定義不盡相同,且定義的準確性有待商榷,可能會導致最后得出的結論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 總結:可以利用這部分用戶數據作為參考。

3)搜尋網絡上各種研究報告,借用別人的研究結論,從中梳理總結自己需要的東西。

  • 優點:方便、快捷可操作
  • 缺點:不能保證研究報告是否真實可靠,需要自己考證,梳理總結時,需要一定的鑒別能力。
  • 總結:這種途徑獲得的結論雖然快速便捷,但是需要驗證,防止結論有失偏頗。

4)根據過往認知與經驗,進行頭腦風暴。

  • 優點:實操性強,隨時隨地都可進行。
  • 缺點:受限于認知水平,結論可靠性較低。
  • 總結:積沙成塔,眾人拾柴火焰高,但得出結論需要慎重。

當確定好池子的內容畫像后,即可著手搭建池子,進入投放階段。就拿本科以上與本科以下內容池來說,在投放階段,需要再增加一個兩個人群皆可看的內容池進行混合推薦。

  • 本科以下人群推薦邏輯:本科以下+老少皆宜
  • 本科以上人群推薦邏輯:本科以上+老少皆宜

邏輯拆解:本科以上與本科以下,旨在滿足各自人群的共性內容消費需求,老少皆宜旨在滿足不同人群共性的內容需求。在機器推薦時,合理配置池子內容,根據用戶點擊反饋,靈活調整內容配比。

當內容池內容開始投放之后,我們需要觀查哪些數據:

  1. 文章粒度數據:各個內容池的文章曝光量、點擊量、ctr、停留時長、文章分發占比等。
  2. 內容池粒度數據:各個內容池整體曝光量、點擊量、ctr、停留時長等。
  3. 用戶行為路徑數據:不同刷新數與點擊數下的留存率,人均點擊量、人群-人均點擊量等,需要查看用戶id,親自體驗不同人群的內容推薦,驗證實際效果與預期是否有偏差。

通過觀察不同內容池數據變化,做到對內容池內容與推薦策略的針對性調整。

通過教育程度對用戶進行拆分,從確定分層用戶—確認分層用戶的共性內容需求—確認內容推薦策略—數據驗證—分層用戶調整,形成一個閉環。通過不斷的實驗,不斷的內容優化調整,從用戶到內容,再從內容到用戶,不斷的循環往復,逐漸達到用戶與內容,內容與用戶的完美匹配。

 

本文由 @珂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得很細,一看就是認真思考親身做過的。

    來自上海 回復
    1. 哈哈,是的呀,我的寫的文章,都是從做過的項目沉淀出來的,一起交流學習

      來自北京 回復
    2. 有即刻或者微信嘛,私聊交流呢~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