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會捂不住錢包,一步步淪為剁手黨?

6 評論 7609 瀏覽 17 收藏 16 分鐘

作為消費者,看了本文你會知道:為什么我們會管不住預算,剁手花費超出預期的金錢?作為商家,看了本文你會知道:如何利用消費者的情緒,讓消費著快速做出購買決策。作為產品或者運營,你也可以從本文中獲得抓住用戶需求點的方法。

有數據顯示,90,95后的群體有著過度消費,透支消費的特征。但同樣也顯示,95后的收入水平其實并沒有很高。

明明入不敷出,為什么卻依然肆無忌憚的消費著呢?我簡單地分析了下,覺得有以下兩點原因:

1)90,95后需求細分明確。對于同一類型的消費頻次增加。

同一功能的產品因為個性需求的差異衍生了許多個性化產品。90后和95后正好是追求和滿足個性的群體,產品因為個性的差異被重新選擇和替代的可能性增加,消費頻次也就增加了。

舉個栗子:

80年代前的人群穿著比較簡單,覺得合適就好。90,95后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和個性的凸顯,比較重視場景的細分。

如:打球跑步就需要以運動的著裝參與才帶勁;時尚個性的打扮逛街心情更美麗;旅行要有旅行的style。以千篇一律的面貌示人不是他們宣揚的價值。個性的細分加速了他們消費和重復購買。

2)90,95后生活時代環境相對優越,欲望被拔高。

90,95生活在物質豐富的時代,從小接收到的信息不是吃的飽,穿的暖,而是如何選擇更好的。

舉個栗子:

以前國產手機起步的時候,每次iphone出新款都會引來圍觀。那時候iPhone手機代表的高端、面子、羨慕。而iphone新款的價格又不便宜,很多年輕人為了滿足內心產生的波瀾,不惜通過貸款,刷信用卡等產生與自身經濟能力不匹配的消費行為。

不會精打細算,購物隨心所欲,追求更好的都是很多年輕人過度透支消費的原因。

相比于年輕人,我覺得我們就理性的多了。但是,我覺得我們很多人同樣有另外一種經歷——就是即便不亂花錢,事先做好了準備。最后發現消費的金額也會經常高出自己的預算,特別是購置一些比較面額較大物件的時候。

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有一次我需要購買一臺筆記本電腦。我在網上看好了配置和款式,預算在5000元。我沒有選擇在網上購買,而是去了電腦城。經過和三家店家的交流后,我多花了1000元購買了一臺比我預期配置高一點的筆記本。

為什么我明明事先計劃好了,還會被多消費1000元,我想了下,原因有:

1.到實體店里我看到其他款式比我選好的要外觀要好看。

2.根據我用電腦做設計的需求,銷售員引導我需要購買內存大,顯卡級別高的配置。

3.時代和技術的進步——銷售員跟我講,我選擇款式的硬盤是即將過時的機械硬盤,現主流用的都是固態盤。

4.現款做活動,減免200元。還贈送價值298元電腦包一個。

因為這幾點我改變了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買到了心儀的電腦,還賺了498元。但跟預期相比,我卻多花了錢。

就以我的例子來說,我們可以探討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會管不住預算,剁手花費超出預期的金錢?!?/strong>

即使我們足夠理性,可還是會不知不覺多花錢。這有我們自己需求上原因,也有受銷售方影響的原因。

我們以下幾點來說明:

我們為什么消費

  • 因為有需求
  • 因為細分需求
  • 因為有欲望

為什么有預算,卻選擇了價格更高的?

  • 信息差,價格差
  • 被勸導
  • 被誘惑

為什么情緒不情愿,行動上卻很支持?

  • 氛圍刺激
  • 優惠刺激

我們為什么消費?

1. 因為有需求

有人和生產活動就會產生需求——餓了產生吃的需求,渴了產生解渴的需求,累有了休息的需求……

除此之外,還有學習、工作、交友、娛樂、旅行等需求。

需求是由生理,社會生產活動真實需要產生的。

如:我買電腦也是社會生產活動,即工作需要而產生的需求。

2. 因為細分需求

需求是有細分的,細分需求是條件允許情況下的具體需求。

買電腦是我的需求,那我買電腦有細分需求嗎?

——答案是有的,買一臺做適合做設計的電腦。買電腦是大需求,買做設計的電腦是細分需求。

買電腦還有其他細分需求,如:用于打游戲、辦公、看電影、聊天等等,需求的細分能夠更具體的表達需要。

思考一個?

和三兩朋友閑來無事,想去唱k,那唱k是需求嗎?

——并不是!

閑來無事打發無聊才是需求,想去唱k是細分需求。

2. 因為有欲望

每個人都有欲望,欲望是各種心理。在一般功能層面上,欲望是不被提及的,但受到刺激的情況下,欲望容易被激發。

如涉及到:面子、炫耀、攀比、從眾、理想、懷舊、恐懼、自尊、功名、渴望

欲望能夠激發出需求——鄰里鄉親互相攀比,小時候父母口中“別人家小孩”肯定是很多人童年噩夢;抽中華的代表有面子;開豪車的就是成功人士……

為什么有預算,卻選擇了價格更高的?

1. 信息差,價格差

互聯網時代信息是透明的,可以先在網絡上查好價格,然后去實體購買。實際情況門店價格還是會比線上的要高,基于對線上的不信任和售后問題,還是會選擇價格更高的門店購買。

2. 被勸導

購物時候我們會煩一類人——銷售。

銷售的作用是更好的引導用戶和推銷他們的產品。有的銷售會為了業績胡亂推銷,也有銷售會耐心詢問用戶需求,從專業的角度判斷,推薦產品來匹配用戶需求。

一般銷售人員都會從以下方面來對消費者進行勸引導和推薦:

  • 產品外觀
  • 使用效率
  • 產品性能
  • 產品便捷
  • 質量耐用
  • ……

我買電腦銷售人員就在性能方面對我進行了需求匹配,做設計需要內存大和顯卡級別高的配置。且推薦了外觀顏值高。性能和外觀上因素,讓我做出了更改選擇的主意,顏值高和配置高價格就高了。

再舉個例子:你看上一臺手機4+64g手機的。銷售人員詢問到你你平時喜歡王者榮耀或者玩吃雞游戲,銷售人員可能會勸導你購買6+64或者6+128的版本的配置。因為游戲對于內存的消耗大,存儲空間小會導致卡頓運行不流暢。思考再三,也許你改變了原先的主意。當然也意味著需要多花些錢了。

3. 被誘惑

我們經常會聽到“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這句話。這話的意思在愛與美食誘惑面前,我們通常都沒有抵抗力。

那消費有沒有誘惑呢?

也是有的,那就只欲望作祟的時候——好朋友成功了,購置了新車豪宅,羨慕的同時自己也渴望成功;閨蜜帶著最新款愛馬仕包包出門逛街,自己是不是也想要一個;同事努力獲得晉升,自己是不是也會得到激勵。

欲望來自于內心的不滿足,通過對比和制造不滿足來激發欲望。

(1)與他人對比

  • 激發的欲望:想要超越或者和別人一樣
  • 運用的心理:面子、渴望、從眾

(2)與自己對比

  • 激發的欲望:成為心目中的自己
  • 運用的心理:自尊、自信、理想

?

(3)與未來對比

  • 激發的欲望:未來我要變成什么樣
  • 運用的心理:理想、渴望、功名

 

(4)與過去對比

  • 激發的欲望:想還念過去
  • 運用的心理:懷舊、恐懼

我們都不想落后于別人,也不想一成不變,更不想沒有未來。經過對比和誘惑,不滿足感和內心的渴望就會被激發。愛美某種程度而言也是愛面子,落后的技術就意味著產品的落后,而我們都不想接受落后。

產品的外觀、配置級別、材質優劣、價格高低一定程度上都代表面子、品質、檔次。

欲望猶如洪水猛獸,激發欲望能產生更大的能量和沖動。于商業而言,激發可以帶來更多的需求和更大的消費。

情緒上不情愿,行動上卻很支持

為什么嘴巴上說著貴,卻愿意乖乖掏錢。你一定聽過一句話,“消費者要的不是便宜,而是感覺占到了便宜?!?/p>

不知你是否經歷過下面的情景:

我:“太貴了,能不能優惠點?!?/p>

銷售:“您確定你要購買嗎,您確定購買的話我可以向領導申請優惠?!?/p>

我:“確定?!?/p>

銷售:“……5分鐘后。您好,我們很艱難的和領導溝通,給您爭取到了x折優惠,請問您是刷卡還是現金呢?”

我:“還是有點貴了,能不能在便宜些?!?/p>

銷售:“先生(女士),現在給你爭取到的是最高優惠了。價格上不能再給你減免了,看您這么喜歡的份上。我自做主張,您加購99元,我們贈送您價值998元的超值套裝一套,您看可以嗎?“

……

在您算下來獲取到的折扣和贈品的價格遠大于加購的99元的時候,可能就開心的掏錢了……

限量的優惠+贈品都能讓用戶感覺占到了便宜,滿足了便宜心理。申請和自做主張又感覺到了稀缺。

這種方式叫刺激,刺激是加速消費行為的催化劑,能夠助力購買行為。

刺激能夠暗示用戶加強購買理由,降低決策成本,讓購買更堅決。本來在銷售人員勸導和誘惑下,我就已經更改了自己選定的款式。加上優惠的200元+價值298電腦包,無疑讓我更加心甘情愿的付錢了。

以下介紹兩種刺激的方法:

1. 氛圍刺激

氛圍刺激就是情緒調動,產生共鳴。

每到節日電商,商場就能把氛圍鋪設的滿滿。就是為了能夠讓用戶感受到節日的氛圍,暗示消費者參與。視覺能夠刺激用戶情緒,氛圍能讓消費者的有代入感。

氛圍刺激運用到的心理:

  • 參與感
  • 帶入感
  • 從眾心理

2. 優惠利益刺激

優惠就是讓利,在價格給予特殊對待,滿足占便宜心理。

  • 當你對一件商品有購買欲望時,得知商品有打折優惠。你購買的心情會不會更輕松。
  • 當你在猶豫糾結要不要購買時,得知商品有打折優惠。你會不會比之前更想買。
  • 當你剛了解到商品覺得不錯時,得知商品有打折優惠。你會不會考慮一下購買。

我們都對價格敏感,優惠能讓購買行為更加順利成章,能有效刺激購買沖動。

當一件商品給出了優惠,用戶會參考原價,感覺買到便宜;如果商家設定了優惠時間和數量,那用戶又會覺得是稀缺的;優惠的越多,用戶會覺得買到便宜越多,前提是消費的也就越多。

優惠刺激的方式

  • 優惠券,無門檻使用
  • 折扣
  • 滿xxx元減xx元
  • 滿xxx元送優惠券,下次購買抵扣現金。

舉個栗子:

假設有一款爆品的賣價是98元,商家一般會設置滿99元減10元,然而店鋪并沒有單價1元的商品。這時候消費者會糾結一下——到底是放棄滿減,還是加單享受優惠減10元呢?根據消費目標趨近的和不使用就會浪費的心理,放棄太可惜,大部分消費者還是會加一單來滿減10元。

優惠刺激運用的心理:

  • 制造買到便宜心理
  • 稀缺心理
  • 制造金額目標接近心理
  • 制造購買沉沒成本

有效的刺激能通過心理的影響讓消費著快速做出購買決策,減少花錢的罪惡感。明明多花了錢,卻還是感覺占到了便宜。其實是滿足了用戶的心理價值,覺得購買的值!

小結

商業有“陷阱”,作為消費者,我們要如何看待我們的消費行為?是接受商家的“勸”和“誘”,感性的跟著感覺走,還是根據自身需求,捂住錢包,理性評估,理性消費?

?

本文由 @我是廣告班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不錯。再接再厲,加油

    來自陜西 回復
    1. 很好

      回復
    2. 謝謝支持

      來自廣東 回復
  2. 總體的用戶消費心理都分析得很好,能感同身受。我覺得外部市場刺激完全可以再寫一篇長文,能給運營同學更多干貨學習。

    來自福建 回復
    1. 很好

      回復
    2. 謝謝支持,下篇文章會分享下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