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步攻略:營造產品歸屬感
歸屬感作為一種特殊的內在情感聯系,它并非是一種單一、具體的感受,而是群體能對個體產生牽引力的所有正向感受的統稱。
好的產品可以為用戶帶來歸屬感:
- 用戶會以產品的粉絲自居;
- 用戶在與別人談及產品時,會有自豪和優越的感覺,即便產品不是一個廣泛意義上的奢侈品;
- 面對選擇的可能時,用戶會毫不猶豫,并清楚的感受到“這就是我想要的”。
對產品產生歸屬感的用戶,價值也遠超一般:
- 用戶有更高的退出成本,因而會更忠誠;
- 用戶不吝嗇于常規的預算,為產品帶來更多收益;
- 用戶擁有更高的主動性,為產品創造內容、創造價值。
歸屬感作為一種特殊的內在情感聯系,它并非是一種單一、具體的感受,而是群體能對個體產生牽引力的所有正向感受的統稱。在我們詳細介紹如何為用戶帶來歸屬感之前,先來解讀一下歸屬感。
一、解讀歸屬感
1. 歸屬感的作用:推人入群,留人在群
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在百萬年的進化選擇里,不斷強化著自身群居的屬性。歸屬感則是在進化過程中,與群居這一特性密不可分的適應器。
群居是人類為了彌補個體能力不足、提高生存幾率,而衍化出的一種生存模式。而歸屬感,是人類為了堅持貫徹群居,而產生的本能。
歸屬感有兩個作用:
- 其一,就是驅動著人類個體,尋找并加入到群體中,而非自己一個人獨立生存。
- 其二,就是把人類個體挽留在群體內,而非輕易的離開群體去獨立生存。
2. 歸屬感如何推動個體加入群體中?
心理學方面的統計證明,在社會生活中,歸屬感相對缺失的那部分人,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業余生活單調,少有興趣愛好。這種不良的個體狀態,實際上就是潛意識對危機的自我提示。
就像生物的疼痛感一樣,無論是身體表面受到了創傷,還是內臟出現了一些病變,身體都會通過疼痛感,來告誡主觀意識:自己的身體出現了急迫的問題。如果不進行包扎、治療,可能會威脅到生命的安全。
歸屬感的作用模式與之相仿,個體因為歸屬感的稀缺,繼而進入了“喪”的生存狀態中,并獲得類似孤單、寂寞等不良的感受,實際是潛意識對主觀意識發出的警戒信號,告訴人們這種離群的狀態是不利于生存的。并通過不良感受的反向推動作用,驅使著人們尋求獲得歸屬感,繼而加入到群體當中。
3. 歸屬感如何把個人留在群體內?
如果說借助負面感受,推動個體加入群體,是以逆向激勵的形態出現,那么把個體挽留在群體內的機制,就是一種正向激勵的方式。
當潛意識判斷個體所處的群體是利于生存的,就會通過正反饋的方式給個體發送積極的信號,讓個體感受到歸屬的愉悅。潛意識以這種正面的情緒作為獎勵,驅使著個體繼續留在群體當中,并驅動個體為群體付出,從而獲得更多正面情緒的反饋。
4. 歸屬感的時代變化
在傳統的生活方式中,無論是遠古時期,還是古代社會,由于生存的壓力普遍偏大,大部分人都加入了較為牢固的生存聯盟,來維護共同的利益。對每個人來說,周邊小范圍的群體,將極大程度上影響自身的生存,因而給人們帶來了很強的歸屬感,比如遠古社會的部落生活,古代時期的村落生活,以及建國之后的集體生活。
然而這種情況,隨著社會發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
生產力發展,社會體系的健全,使人們對舊有生存聯盟體系依賴度的下降。大部分人在現今的社會獲得最基礎的生存資源并不困難,而生存聯盟給每個人所提供的支持越來越有限,且越來越具有可替代性。
網絡的普及,打破了過去小范圍內人們生活的密集空間。在舊有的聚居模式里,人們每天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是有限且較為穩定的。而在網絡條件下,每個人每天所接觸的群體、信息,相較以前來說,缺乏穩定性。
這使得人們的歸屬感變得脆弱:
- 喜歡聽的歌曲因為版權問題下架了,要換別的APP才能聽;
- 喜歡的美劇爛尾了,人們在群里熱議一陣子,都開始潛水了;
- 時不時有常用的產品停止了服務;
- 網上相談甚歡的朋友突然AFK了,再也聯系不上。
個體對于歸屬感需求的本能,加上人們歸屬感普遍稀缺的現狀,使得大部分人對歸屬感的需求并不能獲得滿足。歸屬感稀缺驅使著人們去尋找群體、尋找歸屬感,這使得產品想要通過營造歸屬感來維系用戶,成為了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
二、五步營造歸屬感
用戶與產品之間的群體關系,主要有三種表現形態:
- 第一種,是以社區形態出現的,產品以社交為基礎,構建出的大規模群體集散地,例如:知乎、豆瓣。
- 第二種,是以社群形態出現,借助社交軟件或是開辟網站,以某產品為核心,建立的目標群體聚集處,例如小米論壇、明星粉絲社群。
- 第三種,存在于用戶的意識中。對于用戶個體來說,即便沒有加入某產品的粉絲群,也會有“使用此產品群體”的意識概念。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因為并沒有一個實質上有過交流的群體存在。但這種情況卻又非常普遍,在每個人的意識當中,都會存在這樣的概念。
無論以哪種形態出現,用戶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都能為產品帶來巨大的價值。
營造歸屬感,通過以下五個步驟完成:
1. 群體細分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歸屬感本就是個人與群體的情感聯系,想要有效營造歸屬感,無論在用戶與用戶之間,還是用戶與產品,都需要具備相近的天然屬性。關于這一點,主要通過細分、定位來完成。
關于如何進行細分,是個涵蓋范圍比較大的問題,且業內人士在此領域基本都有自己的經驗和習慣,在這里不過多敘述,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STP相關的書籍。我們現在來了解一下,有效的群體細分將為營造歸屬感帶來哪些利好。
(1)相似性
人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這是一種自我欣賞、自我肯定的間接表現。人與人之間,一些天然的共同屬性,雖然本身并沒有實際的意義,但卻可以讓人產生聯系感,從而便于建立穩定、融洽的關系。
比如:當你新進入某個群體時,得知其中一個人與你是同一天出生的。雖然同一天生日并不會對你們過去的經歷、關系有實質的拉近,但卻可以使你們產生聯系感,從而在人群中對其投入更多的關注。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很多,但只有在相似屬性稀缺的時候,才會容易被人們注意到。當你身處外地時,遇到同鄉?;蛘呱硖幫鈬鴷r,遇到同胞。都會把你們有著共同的血脈,黃色的皮膚,黑色的眼睛這些共同屬性在稀缺中放大。
而對于產品來說,無論是組建社區、社群,還是在目標用戶的意識內創建群體概念,找到產品和目標群體同步具備的屬性標簽,將會讓用戶可以借助產品或圍繞產品構建的群體,彌補稀缺的相似性,建立情感聯系,這將是歸屬感中很有力的一部分。
(2)被認可
每個人都有被認可的需求,在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第四層中,也歸納了這種需求的存在。被認可需求的本質是對自身價值的感知,其滿足通常源自兩個方面:
- 其一,是實踐行為的反饋,通過成功驗證自己的價值。
- 其二,就是通過他人的認可,驗證自己的價值。
在一個細分清晰,具有相似屬性的群體內,每個人的行為可以被其他人理解,再加上后文將提到的群體規則的正確反饋,人們可以輕易體驗到被認可、被需要的感覺。
(3)安全感
作為群居動物,群體的存在本身就會給予個體安全感。且在具備同樣屬性的群體之中,人對社會關系的安全感將得到很大的滿足。
- 其一,不得罪人的安全感。無論圍繞產品構建的群體,還是產品本身,都對其某個領域、某個屬性的細分表現的足夠明確時。用戶在發表領域相關的想法時,不易與其他人產生矛盾,不會因為自己的言論和行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尷尬。
- 其二,不被人傷害的安全感。清晰的群體細分下,群體或產品將會產生的內容具備可預測的邏輯性。且在群體秩序的維護下,群體可以構建起較為和諧的氛圍,內部不易產生攻擊,保護了個體對安全感的需要。
2. 入群挑戰
在用戶選擇加入圍繞產品所構建的群體時,設置有一定難度的入群挑戰,刻意“刁難”一下用戶,將帶來兩個層面的潛在價值。
- 其一,是增強以細分為基礎的篩選。
- 其二,則是增加自身的獎品性。
篩選,就是在群體細分的基礎上,借助主動設置的壁壘,把與目標群體差異較大的用戶,隔絕在核心區域之外。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有用戶流入,為什么不積極挽留,反而要進行拒絕?
這是因為非目標群體的大量流入,會使產品本身的調性發生改變,反而將影響到目標用戶的留存和獲取。就像一個明星粉絲群,如果流入了大量黑粉,兩個群體每天相互爭吵,也容易引發不少普通的粉絲流失。
匯集目標群體,隔絕其他群體,要達到篩選的目的,入群挑戰要以目標群體的天然屬性為基礎,才能有效實現排他性。
在古代,想要加入一些非法團體,就需要完成這些團體所給出的挑戰,以投名狀的形式,做出一些非法行為,證明自己的能力、膽量,這是非法團體篩選可用之人的技巧。而通常的宗教組織、黨派組織,也都有一些具備難度的加入儀式。比如通過撰寫材料證明自己的誠心,或是通過洗禮等儀式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對神足夠的相信。
以Bilibili為例,B站答題轉正的形式非常復雜,而且也切實阻擋了不少用戶。但實際意義上,卻借助二次元文化的壁壘,把目標群體之外的用戶有效隔絕。維護了彈幕、評論的二次元文化調性,為目標群體營造了好的使用氛圍。
而且B站答題轉正的形式,也使得一些在其他產品中只需手機號注冊就能享有的功能,在用戶的感覺中具備了更高的價值。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提到的獎品性。
能夠輕易得到的,就不會被珍惜。同樣一件事物,只是獲得難度的差異,也會影響人們對它價值的感知。一些稀有水果,未必比普通水果具備更高的營養價值,僅僅因為其數量稀少,難以得到,就會抬高人們對其價值的感知。
以蘋果手機為例:在蘋果手機的黃金時代過去之后,仍然保有大量的粉絲。特別是在中國地區,很多人只單純是蘋果手機的用戶,并非依賴蘋果的多項持續性服務,但卻依然能保有忠誠度。
其原因是很多中國用戶,是在個體消費升級的基礎上購買的蘋果手機,也就是說他們為了買蘋果手機付出了對于自身來說較大的代價。為了維護自身的一致性,人們會傾向于美化自己的選擇,從而對產品更為忠誠。
獎品性對于產品來說,就是不要太輕易的把用戶渴望獲取的價值送給用戶,而是設置一定的難度,讓用戶通過付出來獲得,從而抬高用戶對產品價值的判斷。就如同我們在這里所說的,以入群挑戰為途徑,通過設置一些具備文化壁壘的行為要求,既可以隔絕其他群體,又可以讓用戶感覺加入群體存在更高的價值。
3. 公平規則
群體的治理一向是個難題,因為個體的利益與群體的利益不可能全部一致,必然會有所差異。對于群體來說,如何治理,就在于取舍,既要保證群體內大部分個體的實際利益,又要保護個體的心理感受。如果沒有公平合理的規則,個體的利益可能存在風險,個體的付出未必得到回報,那么之前所提到的安全感、被認可感也都將在混亂的治理中消耗殆盡。
對于一個以產品為基礎,所組建群體的規則,應該具備以下要素:
(1)基礎公平:公序良俗為基
群體所有規則的基礎,一定是公序良俗。一方面,以公序良俗為基礎,可以保證規則本身,以及群體后期產出的內容,不會觸及絕大部分人的底線。另一方面,則是為保護產品的健康成長。組建群體、營造歸屬感,畢竟是為了產品而服務,違背公序良俗的群體可能會短時間內擴張速度很快,但一定難以長久。因用戶群體的不合理言論而毀掉的產品數不勝數。
(1)內部公平:保護群體利益
在公序良俗的基礎上,規則要優先保護目標群體的利益。規則本身也是一種壁壘,是在天然的屬性壁壘和入群挑戰所主動設置壁壘之外的又一層壁壘。只有堅固的壁壘,才能保證目標群體的高活性,高歸屬感。無論是通過規則限制群體內討論、行為的內容范圍,還是對群體內攻擊性行為的約束,都是在為目標群體利益所服務的。
(3)相對公平:合理反饋機制
所謂的規則公平,不會存在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對于一個群體來說,想要群體內所有成員,都具備完全相同的權利和義務,是不能實現的。但對于群體內不同個體享有權利的大小,需要具備可變動的空間。
就如同古代的科舉制度一樣,對于那部分可能對群體權利分配產生質疑的人,將其精力引入為群體付出,獲得更多權利,從而更積極為群體進行付出的正向循環中。
(4)動態公平:精簡而可成長
隨著時間變化,群體的情況也將發生變化。無論是社群產品發展壯大,為了吸納更多用戶而產生改變;還是因為產品本身的調整,使社群不得不進行改變;甚至只是一些問題曾經沒有考慮到,而突然出現需要進行改變。規則的變化,也是必然的。
對于以產品為基礎構建的群體來說,群體的規則不可以太過復雜。過多的規則,將帶來執行的難度和效率的下降。規則一定要足夠簡單、足夠少,這也便于在有需要的時候對規則進行調整。
4. 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引導群體持續存在且不斷壯大的精神層面力量。對于每個用戶來說,產品的愿景或以產品為基礎所構成群體的愿景,如果運用不當,就會成為強加給他們的話外音,就像一些公司強行灌輸企業文化,每天背口號一樣。而如果運用得當,卻能夠有效加強用戶的參與感,讓用戶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群體歸屬感。
群體愿景分為兩種:
一種是天然愿景。這種愿景是在第一步群體細分成功的基礎上,加入群體的個體們,在自由發展中,所天然產生的共同愿景。
這種愿景可以被稱為“產品型愿景”,通常來說,核心方向就是不斷將群體擴大、把群體升級。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大部分群體的愿景都以此種形態存在。
比如天涯社區“全球華人網上家園”,通過共同愿景使每個用戶在創造內容、互動中產生更強的參與感。只不過當產品足夠大,且所覆蓋的群體細分越來越不明確時,這種愿景的力量會越來越薄弱,就像一個政治黨派。
在初創時期,在小范圍內可以創造極大的影響力,但如果達到一定規模,對群體內每個個體的影響力會逐漸削弱。這就是群體為了快速擴大,容納了過多原始群體之外的其他成員,其結果就是群體不再代表最初的群體細分。
另一種則是目標愿景。群體除了天然產生的愿景外,也可以在刻意的引導下,遵循一個并非以把群體做大、做強的目標,而是完成某個具體指標的愿景。
這種愿景可以被稱為“項目型愿景”,引導群體內的個體為完成群體使命而努力。比如小島秀夫的《合金裝備5》中,必須服務器中所有玩家都銷毀核武器,才能達成“天下無核”的共有隱藏結局。這一結局的存在,雖然沒能讓每一個玩家都做到了銷毀核武器,但卻使游戲內玩家選擇銷毀核武器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在群體愿景的引導下:
- 個體以共有的目標為參照,作為群體一員的角色被高頻提醒。
- 每個人的行為能有利于所有人,能帶來濃厚的參與感,這是歸屬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5. 群體文化
當具有相似屬性的個體匯集成群體后,必然會產生一些群體獨有的文化。這種文化也被社會學家們稱作亞文化、副文化。對于圍繞產品構建的群體,雖然未必能夠形成類似女權運動、御宅族一樣具有影響力的群體文化,但文化的產出也將為群體成員帶來非常強的歸屬感。
且不說在網絡普及之后,在各大社區所誕生的文化,貢獻出了多么大的影響力。僅僅是只有兩個人的最小群體,也會產出相應的文化。在兩人共同經歷中所誕生的,只有兩人懂的梗;或是只有你們兩個人知道的一些內涵意向,比如你們專屬的“老地方”。這些文化都能夠增強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有效維系群體的穩定。
對于產品來說,強化群體文化,重在鼓勵和引導。文化不是群體創建者可以憑空臆想的,至少也需要經過群體的認可。更多時候,文化是群體成員在互動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當屬于一個人的梗,被更多人共鳴之后,文化成果就悄然產生。
促進群體文化,一方面在于鼓勵,對現象級的文化成果、高效的內容產出者進行獎勵,驅動群體成員為此做出努力。一方面在于引導,對剛成型的文化成功進行篩選,選擇對群體、產品本身有利的文化成果,借助KOL、官方權限進行誘導,輔助這部分文化成果傳播。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由 @墨饕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