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要點讓用戶乖乖聽話
用戶總是難以捉摸的,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用戶行為的規律和邏輯,利用這個規律和邏輯,讓用戶按照期望行動呢?
月初,城中同時新開了2家店鋪,分別是:
- 城東開了一家燒烤店,開業5折特惠,人山人海;
- 城南開了一家五金店,開業5折特惠,無人問津。
同一時間開業,同樣的優惠額,燒烤店人流爆炸,五金店門庭冷落。
這種現象在企業營銷推廣中很常見,有的活動一經推出瞬間爆炸,有的活動即使你熬夜精心策劃,用戶就是不按你的計劃來。
如何才能讓用戶的行為按照你的預期設想發展呢?用戶行為的背后有沒有必然邏輯?
這里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用戶為什么沒有做某項行為?
當然原因只有三種:不想做,不會做,懶得做。
針對這 3 個答案,斯坦福大學的 B·J·Fogg 教授把用戶行為的邏輯闡述成了一個理論模型——福格行為模型。
何為福格行為模型?
說簡單點就是一項用戶行為公式,即 B=MAT:
- B:用戶行為(是否做某行為);
- M:行為動機(不想做);
- A:行為能力(不能做);
- T:觸發器(懶得做)。
一、行為動機
用戶的行為必須要有足夠的動機。
很多專家講營銷課程都喜歡一上來就談技巧、吹套路,而忽略了用戶的行為動機,這是嚴重的誤導。
我們可以把行為動機理解為“用戶為什么要這樣做?”。
動機就是用戶希望達到某種狀態/達成某種目標而付出行動的原因,這種狀態或目標,即常說的用戶需求點、痛點、癢點。
例如:一個人餓了,需要通過吃飯來解決饑餓問題,達到飽的狀態。
這里的“餓了”是具體問題,“不餓”是用戶的需求點,“吃飯”是解決饑餓問題的具體行為,“希望吃飽飯后不再饑餓了”就是行為動機。
但若是用戶沒有動機,那對應的行為就不會發生,再多的營銷策略都是白搭。例如,讓一個體重僅70斤的成年人去報名熱銷的減肥班。
所以,想讓用戶立刻行動,就必須找到用戶的真正需求,刺激并強化用戶的動機。
只有足夠強的動機,才能讓用戶有足夠強的行動力,才更能夠促使行為發生。
那么如何找到并找準用戶的需求呢?
《上癮》一書闡述人有8種永恒不變的欲望,會直接影響行動決策:
- 享受生活,延長壽命;
- 享受食物和飲料;
- 免于恐懼、痛苦和危險;
- 尋求性伴侶;
- 永葆青春,保持健康活力;
- 與人攀比,獲得更多優勢;
- 照顧和保護自己的愛人;
- 獲得社會認同。
同時,這里的用戶欲望/需求,我們可以類比于上篇文章提到的產品感知利益(功能、體驗、品牌),即基礎物質需求,情感歸屬需求,人生價值需求。
關于用戶需求,今后有機會再聊。
二、行為能力
有了動機,行為也不一定會發生,還需要發生行為的能力。
舉例:香港普通家庭的住房一般只有30平米左右,難道他們沒有住大房子的需求和動機嗎?
有,但是絕大部分家庭能力達不到。這里的能力就是指為達到某種狀態/達成某個目的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即行為能力。
用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越低,則行為就越容易發生。
那如何降低用戶的行為成本呢?
這里可以參考上篇文章《2000元一晚的酒店貴嗎?——價格雖高,但價值更高》中的感知成本。
成本一般包含金錢成本、形象成本、決策成本、學習成本、行動成本……
- 金錢成本:降低價格就是降低金錢成本,原本需要3、4000元的手機,現在只要998元,用戶當然更可能付費夠美了,降低金錢成本是商家最常用的營銷策略(降價促銷)。
- 形象成本:很多人都很抗拒裂變活動中的轉發海報至朋友圈,因為這會影響個人形象,有策劃者就精心修改海報內容,包裝成名師課程、公益活動,重新塑造了用戶形象,降低了轉發海報時的顧慮。
- 決策成本:飯店的菜單往往為了展現實力列出密密麻麻好幾頁的菜品,結果反倒加重了用戶的決策成本,如果能將幾個熱銷菜品明顯地標注出來,又會降低用戶決策成本。
- 學習成本:PS是一款功能強悍的專業級修圖軟件,但對于小白來說,界面復雜、操作困難,需要付出沉重的學習成本,并不是一款友好的工具;美圖秀秀則推出了傻瓜式的一鍵修圖功能,同樣吸引了一群忠實用戶。
- 行動成本:過去下載使用新的APP時總是需要填寫一大堆個人信息(頭像、昵稱、性別、手機號、郵箱、密碼……),用戶注冊的行動成本高;現在,絕大多數軟件已經支持微信/QQ一鍵登錄,免去注冊麻煩。
所以,要想讓用戶把動機變成行為,我們還要幫助他更有行為能力,即降低用戶需要付出的行為成本。
總之,一切“讓用戶行為起來更容易”就是降低用戶的行為成本。
三、觸發器
人都是惰性動物,一般不會選擇主動去改變現狀,除非受到某種刺激。
例如:周天一個人在家里睡懶覺,即使肚子餓了也因嫌麻煩不想下樓吃飯,這時女神約你中午一起吃飯看電影,是不是馬上就起床洗漱去了?
這里的“女神有約”就是觸發器,這是來自于外部的額外刺激。
觸發器能刺激、放大用戶的需求點,讓用戶從“懶得做”變成“立刻做”。
觸發器一般可以分為:利益觸發、場景觸發、情緒觸發……
- 利益觸發:打算換一部新手機,但是工作忙一直忽略了,結果某天手機收到短信,京東增送給我500元購機優惠券(觸發器),二話不說,馬上下單。
- 場景觸發:晚上躺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突然手機屏幕一亮,「得到APP」推送來一條消息,“還沒睡嗎,送你一篇睡前故事”,本來很厭惡彈窗廣告的,但這一瞬間不由自主就打開了「得到APP」聽起來。
- 情緒觸發:每到父親節時,各路商家打著各種感恩盡孝的文案招牌來招攬顧客;筆者有見過一商家在門店放歌曲《父親》,前奏旋律一起,路過的行人紛紛注意到了它。
四、小結
回過頭來看文章開頭的五金店開業特惠為何沒有生意?
用戶有能力,也有外部觸發器,但是沒有動機。
五金產品是低頻剛需品,用戶有需求才會買,并且是有需求馬上買,但很少先買回來屯著。
本期分享的是福格行為模型,B=MAT,簡單作個整理總結:
- 用戶行為需要有足夠的動機;
- 用戶行為需要有足夠的能力;
- 用戶行為還需要有額外刺激(觸發器)。
以上。
作者:濁水溪邊;公眾號:運營磚家(ID:yyzj19)
本文由 @濁水溪邊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