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用戶更開心地付錢?
編輯導(dǎo)讀:在一些付費產(chǎn)品中,明明我們花費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制作的商品卻被用戶嫌棄,付錢的時候不情不愿。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一位煤老板看到抖音很紅火,于是找到一幫程序員,300萬讓他們做一個短視頻APP。正好這幫程序員之前做過一個類似的項目,為了盡快拿到300萬,同時向煤老板展示一下大伙的技術(shù)實力和工作效率,加班加點把原來項目改一改,功能完全達到煤老板的要求,3天全部完成。
煤老板雖然對APP很滿意,但是仍然大呼受騙。才3天時間這么輕松的活,就敢收我300萬,欺負我老實人是吧?于是跟程序員吵架,最多只同意給30萬。
后來又有一個煤老板要進軍短視頻,同樣是報價300萬讓這幫程序員,做同樣的APP。這次程序員們吸取上次的教訓(xùn),用3天時間完成工作,再用2個月加27天的時間,每天通過微信給煤老板發(fā)他們假裝加班和開會的相片。
3個月后,程序員如期交貨,煤老板對APP十分滿意,對他們的工作態(tài)度更滿意。不僅爽快支付300萬項目費,額外還另加30萬的加班費。
一、我們?nèi)绾闻袛喾?wù)和虛擬商品的價值?
兩位老板得到的最終商品是一樣的,也都符合他們的要求。為什么提前收貨的很生氣,被騙的反而更滿意呢?因為我們大腦中,有一套公平交換的認知機制,對于服務(wù)和虛擬商品,沒有實物可觸摸和感知,我們感知和評判其價值的方法,只能是提供服務(wù)的人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類似你把大門鑰匙忘在屋里面了,打電話找人開鎖,提前說好100塊,兩種情況:
- 來了一位新手,敲敲打打1個多小時,門鎖都弄壞了,終于把門打開。看著他滿頭大汗,你可能還有點不好意思,趕緊一邊掏錢,一邊說著辛苦辛苦,快進來喝杯水。
- 來了一位老師傅,30秒開鎖,并且門鎖完好無損。你付錢時反而會不情不愿,一邊付錢一邊嘀咕,就這么一下子,就要收100塊,簡直是搶錢。
在線的音樂、電影、課程都是一樣,雖然每個作品背后凝結(jié)的,都是比“老師傅”要多無數(shù)倍的經(jīng)驗積累和辛苦付出,但是在與用戶交互的界面上,用戶對于服務(wù)提供方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完全無感知的。
9.9元買一首在線音樂,19元買一部在線電影,199元買一套在線課程,299元開通一年的視頻會員。用戶付出了實實在在的金錢,買到的卻只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無限復(fù)制的虛擬商品,沒有感受到對方的任何努力。所以在我們公平交易的大腦里,感覺自己被坑了。
二、虛擬商品在大腦中制造的“不公平”感
作為習慣于在網(wǎng)上免費獲取信息的用戶來說,花費199、299購買一套虛擬商品的課程,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我們不僅要真心的喜歡課程,還要克服大腦中的“不公平”感。相信在任何知識服務(wù)平臺上,都至少有30%左右的用戶,對課程感興趣,同時又因為對價格猶豫而最終選擇放棄。
同樣是這30%用戶,如果聽說課程的老師,來到所在城市線下授課,哪怕課程價格比線上貴十幾倍,他們都認為是合理的,因為他們能直觀感受到老師的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在用戶公平交易的大腦中,老師的時間和精力才是最值錢的,課程內(nèi)容反而成了附屬品。
大腦這種認知,可能是源于原始人之間的互相協(xié)作經(jīng)歷,別人幫助我多少,我就要回報多少。而對于“多少”的判斷,就是別人付出的時間、精力和努力。在簡單勞作的社會了,付出多少努力就等于獲得多少勞動成果,大腦不需要將這二者分開;來到工業(yè)社會信息時代,付出與成果變得并不完全對應(yīng)了,復(fù)制一個APP的時間只要3天,但是成果卻價值300萬。
三、如何消除大腦中的不公平感?
社會已經(jīng)變化,大腦的運作機制并沒有變化,所以我們要用大腦能理解的方式,讓用戶直觀感受到線上服務(wù)和虛擬商品,在制造和開發(fā)過程中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努力,經(jīng)驗積累等。啟發(fā)用戶大腦中公平交易的判斷機制,認同虛擬商品,也是值得花錢的。
電影制作的幕后故事,應(yīng)該在電影上映前與上映期間放出,還是在電影從電影院撤下后再放出?很多人認為應(yīng)該在事后再放出,擔心提早放出,觀眾看到演員吊著威亞在綠布前傻傻的晃來晃去,會破壞觀眾的觀影體驗。
從大腦關(guān)于公平交易的認知角度,應(yīng)該提前放出,讓觀眾感受到拍攝過程的辛苦與努力。觀眾通過視頻介紹,對電影是“幾百號人幾個月的辛苦付出”這件事有具體形象的感知,大腦中關(guān)于公平交易的機制,會讓我們更愿意為他人的努力“付錢”。比如《碟中諜6》上映前,阿湯哥以50歲高齡,親自扒飛機的視頻和新聞,會讓我們覺得就單憑這一個場景,都值回票價。
相反,如果觀眾對于電影的認知只是一個“兩小時的視頻”而已,那么我下載個盜版再付出兩小時的觀看時間,就已經(jīng)是一個“公平”交易,看盜版也就心安理得。
那么在線課程呢?用戶感知到的只是一些早就錄好的,可以任意復(fù)制的音頻而已,支付的費用竟然高達六七本沉甸甸的的書本的價錢,此時大腦中關(guān)于公平交易的警鐘就會嗡嗡作響。
如何消除大腦中的不公平感,提升在線課程的付費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讓用戶直觀直接的“感受”課程背后的付出與努力。
比如在定價較高的在線課程的介紹頁面中,加入一段視頻,記錄完成這套課程的過程。包括老師花了多長時間、看了多少本書、查閱了多少資料、與多少人進行過交流討論、與工作人員開了多少會、修改了多少個版本、需要多少個工作人員配合完成等等。
讓過程具體化,讓努力透明化,用戶感受到課程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大腦中關(guān)于“公平交易”的判斷機制,才會認可這個課程,并開開心心的支付199、299。
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外行的煤老板,我們不僅要滿意的結(jié)果,同時還要公平的過程。判斷是否公平的標準,就是對方是否付出了時間和精力。輕輕松松就敢收我300萬,欺負我們是老實人嗎?
本文由 @身邊的行為設(shè)計學(xué)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像醬油一樣,曬足180天,調(diào)料感覺就不值錢,曬出來的勞動天數(shù)聽起來有公平感
虛擬產(chǎn)品,尤其是會員服務(wù),想要抹平這種不公平感是十分不易的
尤其是特權(quán),很難去量化你有多努力去做到的
不僅是消費虛擬商品,有些實物也會有“不公平感”。
比如有些人不論買什么東西,都喜歡掂量一下商品的重量。
似乎越重,用料就越足,就越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