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影響用戶決策:吃瓜子效應

2 評論 12375 瀏覽 57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讀:很多人享受吃瓜子的快感,如果給他們吃剝好的瓜子,就感覺沒內味兒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吃瓜子效應,它也被普遍應用在產品工作中。究竟它是如何影響我們決策的呢?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拿一包瓜子,不管是原味的還是五香的,邊看電視邊吃,拿一顆放到嘴里“咔嚓”一下咬開,瓜子仁掉出來,吐出瓜子殼,用牙齒將瓜子仁嚼碎味蕾感受到瓜子的醇香,然后再拿一顆重復以上的動作,不一會兒一包瓜子就吃完了。

以上就是吃瓜子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將瓜子剝好,直接吃一顆一顆的瓜子仁,吃一會就會感覺很乏味,好像有些樂趣減少了。少了什么樂趣呢?少了那個咔嚓聲。這就是吃瓜子效應的基礎邏輯:用戶對于自己付出過努力的東西,更能感知到它的價值所在。

在很多互聯網產品中,經??梢钥吹匠怨献有膽冒咐?,主要應用場景有兩個:

  1. 發放會員福利時,不要直接發放,而是設計一個讓用戶主動領取的場景,讓用戶感受獲取的過程。
  2. 設置會員特權時,使用一些門檻,讓用戶感受是通過自己的付出而獲得的特權。

一、發放福利時的應用

在日常運營中,經常會有給用戶發放福利的情景,不管是發放優惠券、虛擬幣還是一些實物獎品,都應該設置用戶的領取場景,而不是直接發放到用戶的賬戶。將福利包裝到一個瓜子皮里,通過合理的交互,讓用戶手動打開感受獲取的過程。

這樣做一方面用戶可以更加清晰的感知到福利的價值,另一方面領取的過程也是一個告知的過程,直接發放的話很多情況下用戶壓根不知道。

讓用戶自主領取會不會增加用戶的操作成本?很多情況下,并不會!

以電商會員優惠券為例,如果直接發放給用戶,用戶只有通過卡券中心查看自己的優惠券。

讓用戶自主領取,是在領劵頁面或者會員中心領取,相比于直接發放,僅僅多了一個領取的動作。而這個領取動作所帶來的,是用戶對自己會員身份的一次認可。認為只有會員才可以領取,才可以享受的待遇。

二、設置特權時的應用

經常收到拼多多發來的短信:“*先生,恭喜你被拉近折扣區,全場商品1折起。每次收到這個短信都會感覺莫名其妙,我為什么被拉近折扣區了?我有這么窮嗎?還有一些貸款的APP恭喜你獲得30萬的貸款額度。為什么給我30萬的額度?對于這樣莫名其妙的特權,我通常直接忽略。

沒有告知我原因,直接給了一個所謂的特權,很多用戶的第一反應都會比較懵逼。我們的傳統思想是無功不受祿,對于無緣無故的權益,用戶從心底里是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

在設置特權時,告知用戶這是通過你的努力得來的,給用戶一個享受特權的理由,用戶接受起來就不會有太大的思想壓力。

比如短信文案改成這樣:“*先生,您3個月內成功完成了5筆訂單,可享受在折扣區1折購物的機會。用戶的接受度就會高很多。這里的“3個月內5筆訂單是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可以是任何東西,只要讓用戶相信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就行。

沒有條件任何條件的特權,會讓用戶覺得你很廉價或者另有所圖,對與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沒有任何的正向意義。

以下是幾個大廠對于吃瓜子效應的運用:

三、吃瓜子效應成立的兩個條件

吃瓜子效應中,用戶的爽點有兩個,一是可以吃到瓜子仁,二是剝開瓜子皮的過程。成功運用吃瓜子效應需要同時給到用戶這兩個爽點:過程的輕松有趣和結果的充實滿足。

過程的輕松有趣:

用戶的本質訴求還是吃到瓜子仁,剝瓜子皮的過程,是為了增加用戶對瓜子仁的價值感知,這里千萬本末倒置。

在設置剝瓜子皮的任務中,要保證不要有太大的難度,在這里遵循三個三原則,用戶的理解時間不要超過3秒,用戶的點擊次數不要超過3次,獲取福利的頁面不要超過3個(包括彈窗)。

設置太難的障礙,就像是費老勁才剝開的瓜子,下次誰還愿意吃,我們又不是松鼠。

結果的充實滿足:

吃瓜子效應可以增加用戶對福利的價值感知,但是這要保證福利本身對用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是吃瓜子效應成立的基礎。

耗費心思包裝一個用戶不感興趣的福利,是無法持續吸引用戶的注意的。

這需要根據自己的業務模式,用戶類型和產品特點,在不同的轉化節點使用合理的福利形式。沒有瓜子仁的芳香刺激味蕾,用戶沒有理由再拿起下一顆瓜子。

四、案例:在線教育行業,提升用戶的付費轉化率

曾經在在線教育行業,使用吃瓜子效應實現了付費轉化率的三級跳。在這里簡單復盤一下這個項目,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

背景:

在線教育行業的客單價是比較高的,幾百到幾千有些甚至上萬,所以用戶付費比價謹慎。

通過折扣刺激,是行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之前公司的做法是每個月推出一個折扣活動,所有用戶在這個月付費,都可以享受這個折扣價格。這樣基本上就是折扣大付費用戶就多,折扣小付費用戶就少。

出于成本壓力,公司希望可以在折扣上做一些花樣,減少用戶對折扣力度單方面依賴。于是,這個項目就上馬了。

項目的三次主要迭代:

第一次:將每月固定的折扣活動,改成領劵活動。之前是在這個月份購課都直接享受折扣,改成用戶自主領取折扣券,才可以享受到折扣優惠。通過頁面和銷售告知用戶這屬于內部優惠券,自己下單時使用明顯的交互,讓用戶感受7折券將學費從10000降到7000的過程,此次迭代付費轉化率提升5.5%。

第二次:將所有人都可以領劵改成只有2個月內試聽的用戶才可以領劵,并且突出這個條件。之所以選擇這個條件,是因為用戶的決策周期最長是2個月,試聽完成2個月之后付費的用戶占比不到1%,基本屬于流失用戶。所以這個條件既能讓用戶感知到參與門檻,有不會阻擋真實用戶,付費轉化率提升7.6%。

第三次:針對試聽課評分大于60分的用戶,額外獲得一個折上折的機會。和第二步一樣,基本上所有真實用戶的評分,都能大于60分,付費轉化率提升6.3%。

五、小結

看似簡單的三個改動,在產品數據上卻有非常大提升,這樣我更加堅定了研究心理學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的信心。

以前一直糾結于技術實現,希望自己具備和開發溝通的技術知識,但是經過整個項目,個人感覺相對于技術,產品經理更應該了解人性、了解用戶心理,這樣會使工作事半功倍。吃瓜子效應的應用場景豐富多樣,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應用案例,歡迎留言討論。

這是《心理學如何影響用戶決策》的第二篇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文由 @原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專欄作家

原木森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用戶增長相關的邏輯、方法和案例分享。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謝分享

    來自北京 回復
  2. 感謝分享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