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研究有必要擴展做商業分析嗎?
編輯導語:當你覺得你在用戶研究這個專業已經做到了很好,需要一些突破和進步,在你有一定的專業程度和積累了一下項目實踐后,可以嘗試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到本專業里;本文作者詳細介紹了用戶研究有沒有必要做擴展這個問題。
大約在2年前,我隱約感覺到自身在用研的天花板已經快到了;當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功底(對于實用主義者來說夠用就好),也積累了很多跨行業(社交、支付、手游、互金、物流、電商)的重要項目實踐后,我開始思考還能怎么提升自己以及團隊。
當然,我指的是專業路線上的提升,這里不涉及到管理路線;關于研究類崗位人才的管理路線發展,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在個人的專業上,我一直保持的一種提升方式是:多嘗試融合其他學科到我的本專業中,比如將人類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的方法與實驗心理學、統計學結合,應用在項目實戰中。
這篇文章主要回顧的是團隊專業性的提升,我在思考時主要有兩個不同視角:首先根據用研所做的事情、以及思維層面,將用研人才劃分為三個層級,去看我以及團隊目前在哪層級,接下去需要到哪層級;然后結合崗位的演變規律來推斷崗位的進化方向,趕在行業重大信號發出之前,先行一步做好準備、積攢經驗。
一、關于用研人才層級的思考
如下圖所示:
- 第三層級是運行層:比如通過可用性測試、版本的滿意度調研、競對分析等常用的工具方法,幫助產品部門、設計部門通過定位到操作層面的問題,來去優化現有的產品,使之符合好的用戶體驗標準(好用、易用、情感)。
- 第二層級是戰術層:比如通過用戶洞察的方法,去做產品的創新研究,從而找到既能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又能為公司實現更多商業價值的機會點。
- 第一層級是戰略層:比如通過識別公司現有業務的核心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找到業務的解決方案或開發新的業務。
而商業分析(Business Analysis,也可以叫業務分析)源自于管理咨詢(ManagementConsulting)行業,主要的工作就是:就業務發展中的核心問題進行判別、研究、分析和解決。
所以從用研人才層級的視角來看,如果要做到第一層級,必然需要學習BA是如何做的。
二、關于用研崗位發展
大家可能都知道,很多偏向于專業型的崗位都在不斷演變和進化。
比如我們去看設計領域,從美術工程師——UI設計師——交互設計師——體驗設計師——產品設計師;演變的方向很容易分析出來:全面綜合化、不斷接近上游崗位直至可以整合歸一。
那么目前我們稱之為用戶研究/用戶體驗的這個崗位,它是從什么崗位進化而來,又會進化成什么崗位或者說是將來的職能范圍會擴展到哪里去呢?
在當時,我對用戶研究的發展脈絡,做了如下圖所示的梳理:
關于起源,從國內互聯網公司開始崛起后,以阿里騰訊為首,開始學習國外可用性工程。所以圈內的多數同行都認同用戶研究崗是從可用性測試工程師發展來的,并且加入了多元化的研究視角。
1. 可用性工程定義
以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諾曼和尼爾森為代表,是一門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通過結構化的方法提高交互產品的可用性的學科,建立于認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人類學和軟件工程學等基礎學科的基礎上。
包括一整套工程過程、方法、工具和國際標準,它應用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核心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論(user-centered design – UCD);強調以用戶為中心來進行開發,能有效評估和提高產品可用性質量,彌補了常規開發方法無法保證可用性質量的不足;九十年代以來開始在美、歐、日、印等國IT工業界普遍應用。
但其實早在國內開始引進、培養可用性測試工程師之前,傳統領域就有市場研究這類崗位了,現在其實很多用戶研究的同學都仍然在使用傳統的市場研究方法與概念。
2. 市場研究定義
ICC/ESOMAR(國際商會/全球市場研究者協會)、中國市場研究協會(China MarketingResearch Association)將市場研究定義為:
“是指為實現市場信息目的而進行研究的過程,包括將相應問題所需的信息具體化、設計信息收集的方法、管理并實施數據收集過程、分析研究結果、得出結論并確定其含義等。
所以我認為,可用性工程與市場研究,都可以作為用戶研究的前世。只不過這兩位前世并沒有消失,目前還活躍在很多公司中,并且也是很重要的角色。
畢竟很多行業的人才技能更新速度相比于互聯網公司,還是會慢很多年。誰讓互聯網的人才更迭速度和互聯網產品的迭代與消亡速度成正比呢。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這些互聯網行業的IT民工,所承受的學習壓力和成長焦慮,是其他行業從業者很難理解的。
前世說完,接下來是今生。
3. 用戶研究定義
用戶研究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流程中的第一步。
他是一種理解用戶,將他們的目標、需求與企業的商業宗旨相匹配的理想方法。
用戶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幫助企業定義產品的目標用戶群、明確、細化產品概念;并通過對用戶的任務操作特性、知覺特征、認知心理特征的研究;使用戶的實際需求成為產品設計的導向,使產品更符合用戶的習慣、經驗和期待。
那為什么我會堅持認為,用戶研究需要向商業分析演變,或者職能范圍會擴展到商業分析呢?
4. Business Analysis 定義
翻譯:商業分析(Business Analysis,也可以叫業務分析)通過定義業務問題(需求)和推薦解決方案來交付價值給利益相關者,從而引導企業變革。
因為如果要不斷強化用戶研究的價值,就要關注三件事:
- 你做的事情對公司當前來說是否很重要:當公司業務遇到很大瓶頸時你是否仍然在關注APP的細節優化?
- 你做的事情是否有可持續的價值:你是否會考慮到這件事情對公司長期發展來說能產生可持續的影響嗎?
- 你做的事情是否能解決復雜的問題:你是否一直在重復做著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的簡單問題?
商業分析的工作就需要具備這三個關鍵點:
2018年6月,經過上述兩個層面的思考后——用研人才層級、用研崗位發展,我用了4個月時間,快速但還算系統地學習了商業分析的工作視角、勝任能力、崗位技術、知識領域。
2018年10月,正巧公司決定把我們用研團隊與大數據中心合并,我果斷向公司提出申請,把團隊名稱“用戶研究”改為“商業分析”,“大數據中心”也隨之改為“大數據策略中心”——時機剛剛好。
但當HR問我,大家的title是否也從“用戶研究員”改為“商業分析師”時,我認為還沒有到時候;因為我不想在只有我自己,但團隊還沒做好轉型的準備時,因為崗位名稱提前變化,使大家感受到的是“被迫成長”的壓力。
不過后面又接著發生了一系列的組織調整變化,說來就話太長了。
所以從2018年10月開始,我們團隊算正式把用戶研究的職能擴展到了商業分析,后面經過一系列的策略性調整后,正式成立為戰略部。
由于篇幅關系,下次再和大家分享,到底什么是商業分析,以及用研或者數據的同學轉型商業分析,需要如何規劃能力體系的學習。
為什么還要介紹什么是商業分析?因為我發現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商業分析,但是不同行業、不同崗位所理解的商業分析,是不一樣的。
有人用業務視角來看認為是業務架構分析,有人用敏捷視角來看認為是項目流程管理,有人用BI視角來看會認為是數據分析商業化,還有人用IT視角來看覺得是需求工程。
作者:媛媛大王(微信公眾號:用戶研究社?),資深用戶研究員
本文由 @媛媛大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求更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