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戶體驗地圖,提高在線教育社群轉化率
編輯導讀:轉化率,在線教育企業的命門。不管是大廠還是小公司,都指望著靠“更高的轉化率”來降低獲客成本。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轉化率呢?本文將從用戶體驗這一重要因素出發,圍繞其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線教育的轉化率,是各家最重要的命門,不管是對于有大筆預算做投放的大廠,還是小心翼翼找KOL進行分銷合作的小公司。所有機構都指著“更高的轉化率”來降低首單獲客的成本。這個轉化環節涉及幾乎所有團隊成員,學科產品、社群運營、電銷部門、教研教學、課程輔導、用研部門、產研技術、渠道增長。
那么決定“轉化率高低”,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什么呢?
逛過宜家的小伙伴,閉眼回味起來你最愉悅、激發你消費欲望的感受是什么呢?也許是攤在喜歡樣子沙發里的舒服,看到廚房空間巧妙設計的心動、吃到餐廳裹著濃郁醬汁瑞士肉丸的滿足、嘗到1元冰激凌占到便宜的甜蜜感?
最不爽最累、讓你想放棄購買的感受又是什么時候呢?找不到想要商品而兜圈圈的焦躁、看到遠超預算價格標簽時的失落、到一樓取貨區拿物品腿酸無力的勞累、在門口排長隊等出租的躁動?
作為用戶,我們走在宜家精心布置的動線中,絲毫感知不到其實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場景中,我們一步步經歷了被提前設計規劃安排好的路徑,接觸到了不同觸點。
盡管宜家這么多年已經無數次迭代調整路線的設計和各環節的服務,依然無法保證每個點都是high點,帶給用戶一連串高低起伏的情緒體驗和感受,也就勾勒出我們對整體旅程的印象軌跡。
宜家在不斷提升優化和迭代突破以提供給用戶更佳體驗,目標無非也就是提高用戶在每一次旅程中的轉化。而這個描繪用戶體驗感受的圖,就是“用戶體驗地圖”。
宜家簡版用戶體驗地圖
一、用戶體驗地圖的定義?
用戶體驗地圖User Experience/Journey Map,是指從用戶角度出發,以敘述故事的方式,結合視覺化的方式,將用戶使用產品或接受服務的過程直觀用情緒曲線展示,幫我們獲得全局視角審視產品。
從用戶視角感受產品流程,發現用戶的痛點和產品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迭代,不僅是產品優化的重要工具,更是用戶增長策略體系的一部分。
大部分在線教育,尤其是單價較高課程的銷售轉化(高價、難決策、難感知),都需要較高成本的轉化路徑。行業最通用、綜合性價比最高的轉化方式要屬“社群轉化”,用戶在社群里經歷一連串復雜的流程、接觸幾十個觸點,隨即完成重要的轉化成交動作。
給大家一個快速的印象,可以看看下圖是VIPKID的新生用戶體驗地圖,展示了新用戶從注冊環節、水平測評、取消約課、預習環節、下單購買、贈課發放等用戶全流程體驗環節。
圖:橋中咨詢報告
此圖來自于“橋中咨詢公司”給VIPKID的咨詢服務報告,經過咨詢專家團隊幾個月的深入調研、細致探究、科學分析梳理繪制而成。
這份價值百萬的咨詢服務,由于涉及商業保密機制,沒有更高清的版本。不過不必苦惱,我們的目的是-理解拆解的方法、掌握核心框架的搭建。
二、用戶體驗地圖組成?
從上圖可以發現,除了情緒高低起伏的曲線圖,“冰山底下”有很多內容,揭示高低起伏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8點。
1. 創建用戶畫像
用戶畫像勾勒出用戶需求和偏好,創建出用戶的基本信息、訴求、期望、痛點,可以幫助-獲客、轉化、復購-更有針對性地制定運營策略。
用戶畫像的元素源自何處?對于功能多樣的APP,我們可以基于瀏覽時長、瀏覽品類、消費金額等眾多行為數據推算出較為精準的用戶特征。而像很多高單價課程(幾千上萬元的AI錄播課/直播課),用戶登陸APP/官網只是為了完成上課的動作,然而并不會經常跑去APP上亂逛、購買零零碎碎的產品,少了很多其他行為數據。
因此,在線教育高客單價產品,則更多需要結合電話訪談、問卷調查、觀察隨訪、意見反饋、個人號交流等方式,來創建豐富形象的用戶畫像。比如在社群轉化的過程中,首次加到用戶至個人號,就可以開啟用戶的信息的收集。
在付費者和消費者分離的階段,“用戶”更多還是“付費決策者”即父母,父母的畫像和轉化的關系緊密相關;而孩子的學習情況、學習需求、重視程度、是否尊重孩子意愿可在“用戶關注”里體現。
若不同用戶畫像的分層跨度大,對應差異較大的體驗路徑,則需要繪制不同的體驗地圖。
2. 切分用戶階段
在線教育的社群轉化環節,對應的幾個主要的階段是:
- 上課前-體驗課報名、加個人號入群;
- 上課中-開營儀式、課程體驗;
- 結課購買-課程購買、閉營儀式及后續。
3. 描述用戶目標/需求
明確用戶要完成的任務或目標。
描述用戶需求時,會融合父母和孩子的雙重需求,好在目標和需求基本是一致。用戶想幫助孩子挑選學科提分的課程,在整個體驗流程中體現出的需求,依次梳理出來讓我們了解用戶每個環節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想選擇學科補習課、想加老師了解課程、想獲得課堂學習資料、想遇到一位有趣且專業的老師。
4. 提煉用戶行為
用戶行為是用戶在使用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接觸到不同的觸點、采取的行為操作,可通過用戶調研、用戶追蹤來了解每一個環節用戶的執行細節。
低幼階段和小學低年級,家長和學員共同參與學習體驗路徑,如小步早教、斑馬AI課都需要父母陪同參與;而更高年齡段,父母的參與度下降,學生獨立完成的階段增加,父母決策占比也隨之降低。因此在提煉用戶行為上,小年齡段家長的行為占比會更高。
比如點擊詳情頁了解課程優勢、安裝上課軟件、預習并完成課前練習、下載打印學習資料。
更細致復雜的提煉,還可以將行為細分為三種媒介:個人號、社群、上課APP/軟件/網站。
5. 寫下用戶想法
用戶每經歷一個行為操作背后,都會產生相應的想法。也是用戶做決策過程中,會觸發思考的觸點。
比如報名了誰會來聯系我?給老師發消息怎么沒回?這個機構靠譜嘛?孩子學到了什么?喜不喜歡?
6. 提煉用戶感受
用戶在每個觸點都會產生不同感受,不過一旦產品/流程和服務達到一定的標準和精細化程度,用戶的感受可以比較精準地提煉,并體現在情緒曲線上。
比如我好想讓孩子提升成績??!安裝軟件可真費勁兒。感覺這老師上課有趣孩子很喜歡!課程價格有點貴啊。
梳理完以上6個部分,到此其實體驗地圖基本框架就完成了。會找到用戶遇到的大大小小的痛點,同時針對痛點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即找到機會點。
一般都是由一個團隊不同角色共同梳理的,大家可按照重要程度和難易程度討論出優先級,在情緒體驗低點想辦法增加動力進行提升,相反在情緒體驗高點則想辦法增加勢能。
7. 痛點
在轉化過程中,由于各家專業度、精細度、成熟度的差異,用戶遇到的痛點不一樣。
不過大部分在線教育機構需要解決的痛點其實都面臨一些共性,比如用戶很難在短時間內判斷老師水平、對機構短時間內很難產生信任、流程復雜繁瑣、看不到上課效果。
8. 機會點
針對通過模型、內容、路徑、節奏、話術、技術等不同層面的迭代設計,針對機會點提供超出預期的價值,增加用戶行為動力、降低行動阻力,營造用戶良好感受、創造更多關鍵觸點。
比如想辦法讓用戶快速建立信任感、讓用戶操作更順暢愉悅、讓學生學習效果更可視化。
我繪制的基礎框架如下,大家可根據公司業務模式和轉化模型進行調整并細化。
若想要完成至VIPKID的詳細程度,依據各家規模和階段不同,需要至少花費團隊幾周到十幾周時間共同討論梳理,方可制作完成。
三、用戶體驗地圖的價值?
之前文章站在公司運營的角度,梳理過社群轉化的過程(下圖);而本文介紹的用戶體驗地圖則從用戶視角出發,完整展現出用戶的旅程和感受。
上圖來自文章:掌握4大核心法則:社群運營的同學啊,轉化從此不再難!
了解了用戶體驗地圖的組成部分,其價值也顯而易見:
- 避免產品設計者和決策者的管理視角,從用戶的真實需求出發,來設計思考用戶路徑;
- 幫助我們發現用戶遇到的問題,精準定位并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優化產品,提升用戶體驗;
- 團隊中各環節同事都可參與,創建一個共同視角、形成協同的對接環境,對用戶行為、痛點等達成一致,促進有效溝通和協作。
四、總結
很多公司都嘗試用不同的模型進行轉化測試,不斷調整和篩選。一旦(一個或多個)轉化模型確定,基本流程和環節逐漸完備,運營精細化程度不斷提升,就更有精力聚焦關注并優化用戶的每一個體驗觸點。
當然優化的優先級,需要團隊共同討論,將梳理出來的痛點、機會點進行排列、梳理、評估,基于時間、資源等維度,根據緊急、重要程度排列出來。
和轉化過程幫助提升轉化率一樣,正價課程的服務作為一個更長的旅程,也可以畫用戶體驗地圖,以幫助提升服務環節和用戶體驗,提高續費率。
歡迎交流轉化過程中的痛點和機會點,其實有很多相應的策略可以挖掘和應用。排除渠道流量質量的不穩定性,穩步提升轉化率的意義非凡,就算只提高1%。
參考:
- 橋中咨詢-VIPKID案例
- 白鷺漫談-如何一步步去做用戶體驗地圖?
- 得到APP-宜家的體驗地圖
作者:三碗Mojito,教育行業探索家,微信交流:HiMomoK
本文由 @三碗Mojit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大神你好,我們最近也在做用戶體驗地圖。有些卡點,可以詳細溝通一下嗎?
你好能發個vipkid的完整截圖嗎,文章中的看不清楚
一開始用團團站,是因為他們線上報名收款不額外收取手續費,到賬也比較及時,工具也是免費的。只是當做一個收款工具來用,后面多用了幾次,發現他們還有拼團,砍價,秒殺,分銷。比較適合我們這些做線上課程的。
VIPKID的新生用戶體驗地圖,縱坐標的items分別是什么內容呀,很好奇了,至少需要分析哪些方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