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K12教育用戶:老師&家長篇

Jyn
4 評論 22730 瀏覽 165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讀:K12教育產品領域的用戶基本分為三類:學生、家長和老師,每類用戶的需求的各不相同。想要做好K12教育產品,必須充分了解產品背后的用戶需求和用戶心理行為變化。本文作者對K12教育中老師和家長群體的用戶行為展開了分析研究,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

前言

前文從“道”層面梳理學生學習過程的關鍵節點,旨在通過核心用戶目標(學習)倒推提煉出潛在需求。本文將重點分析另外兩個用戶群:家長和老師。

老師和家長都是緊密圍繞“學生”為中心提供服務,家長為學生的學習提升買單,老師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而傳道授業解惑。

一、家長用戶群之「道」

家長逐步成為K12教育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家長是買單的人,因此需要知道花的錢值不值;同時,家長也是教育孩子的主力軍,對孩子的教育成果直接負責。

家長角色分層:K12學生群體是從幼兒園到高三的學生,家長年齡隨之橫跨15年。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家長的角色也在逐漸變化,譬如低幼家長同時擔任決策者+付費者的角色,會上課體驗幫助孩子挑選課程和品牌,高年級決策權會轉向學生本身。

家長用戶差異明顯:家長群體特征差異比較明顯,如一二線城市/教育觀/家庭收入等都會影響群體差異,各家教育公司以科技為驅動力,通過大數據持續收集家長用戶畫像,此外,像極光之類的行業調研也會定期產出研究報告。

作為產品/設計師/運營/增長師,了解我們產品的購買/潛在用戶是怎樣的,才能尋找增長突破點。接下來,我們從基本特征、教育觀以及教育信息獲取等3類5個細分維度簡要提煉。

1. 報班目的

根據家長調研顯示,不同階段兒童的家長對教育的訴求方向有差異:

  • 幼兒園階段父母更看重興趣培養;
  • 小學階段父母更看重學習方法、興趣培養;
  • 初中階段父母更看重成績分數;
  • 高中階段看重心理健康、綜合素質;

(來自極光K12教育用戶群體研究報告)

2. 家長年齡

數據報告顯示目前培訓班的主力家長用戶是80后,而低幼家長的年齡已介入90后,未來90后將逐步成為未來家長的主力軍。

3. 教育觀念

Jyn跟進的訪談中,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成績提升有非常強烈的訴求,同時對提升成績也很苦惱;當然也有部分家長覺得跟著身邊人輔導情況,成績差不多就行;還有少部分人覺得不需要太多精力放孩子學習上,讓他自主發展即可。

父母的教育觀能夠決定孩子學習成長道路以及對學習的態度,分為4類:雞血型、燈塔型、追隨型、放任型。

  • 家長畫像1- 雞血型家長。家長中最懂考學的一群人,希望孩子能超前學習,自己會花很大精力在孩子學習上,希望成績、學校、排名都屬于Top水平。廣泛體驗嘗試對比之后給孩子最優選擇,報班會讓孩子逐步考級到尖子班。
  • 家長畫像2-燈塔型家長。受教育程度高,知識面廣,助力孩子全面發展。相比于雞血型家長的壓力,燈塔型家長會更考慮孩子自身狀況和喜好。
  • 家長畫像3-追隨型家長。家長自身不追求太多,對孩子的學習也是聽身邊人推薦,一般都會跟著報。
  • 家長畫像4-放任型家長。尊重孩子想法,不過多強制孩子,報班看孩子,喜歡就報,精簡課程,適當補習。

(父母教育觀四象限)

4. 教育信息獲取渠道

線上教育常見的推廣方式是廣告投放和社群裂變,投放包括線上(抖音、朋友圈等)、線下推廣(地鐵、公交站等),我們認為通過大數據推演廣告精準投放到對應家長圈獲取收益。是不是也可以倒著思考?

反過來看,家長們認可的方式是什么?

(1)口碑營銷排第一。調研中發現口碑傳遞報班的家長占到64%以上,很多家長報班都是因為接送孩子時候和同班家長聊,學習好的學生家長推薦相當于自帶BUFF。此外,家長群/媽媽群也是信息交流聚集地;

(媽媽群的“專家型”家長)

口碑宣傳的轉化率最高,可以作為轉化的主要渠道,我們是否也可考慮找有影響力的核心家長做宣傳交流,而非簡單的闡述功能。

(2)廣告宣傳。宣傳方式包括平臺宣傳(網絡社交平臺朋友圈等)、教育機構宣傳及學校渠道的廣告宣傳等。筆者在抖音、朋友圈、微博等各類社交平臺中就經常被推廣教育產品。

(3)線下講座/活動。如線下的各種診斷、評測活動、講座、低價課、0元課、公開課、免費課、考試等。

(4)網絡搜索。如在各類搜索引擎上關鍵詞查詢推薦。

6. 教育APP使用情況

訪談中,我們還收獲了K12家長設備中常用的3大類教育APP:

  • 題庫:小猿搜題、作業幫、猿題庫、百度文庫;
  • 直播課:火花思維、學而思網校、猿輔導、作業幫、新東方在線、高途課堂;
  • 錄播課:洪恩識字、凱叔講故事、悟空識字、Lingokids、伴魚繪本等;

7. 家長小結

懂家長,實際要從家長側報班的需求出發,深入了解動機,根據家長的教育觀念不同做精準畫像細分,在轉化率較高的營銷渠道(如口碑、網紅老師等)做差異化打法。當然,家長畫像還需根據各家具體產品形態而定。

二、老師用戶群之「道」

一直以來,很多在線教育公司以“學生”為主要用戶畫像群體,然而無論公立學校、校外教學機構、還是互聯網企業,都忽略了一個現狀:教師群體也是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

教師是教學內容的生產者、傳授者,自古至今教學內容在變、教學形式在變,只有傳授者的初心不變。而老師群體也可做細化挖掘:

  • 大班課(1V50+)有2種老師:授課老師和輔導老師,授課老師顧名思義是主講老師,輔導老師則承載監課、輔導學生學習作業、續報等工作;
  • 真小班(1V25)課上主講老師承載課前、課中、課后全流程工作;
  • 線下雙師課:錄播授課老師 +學情監測輔導老師;

隨著科技進步,老師們的生產工具也不斷迭代,而授課端相當于一個“杠桿”,好的授課端可以提升老師們在線上的授課效率,無限放大老師們的授課效果。

我們以真小班為例,梳理全鏈路動作:課前備課 → 課中授課→ 課后服務。

1.?課前備課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都會經過精心準備,從而適當調整教學進度和教法:

(1)授課準備:

  1. 集體備課:備課標、備教材、備教具、備學生、備教法、備板書、備作業、備資源;
  2. 個人練課:按照課表、時間約束練課;
  3. 集體批課:有經驗的老師對新老生點評;

(2)學生服務:課前提醒 /了解學生學習基本功等;

2. 課中授課

課中授課包括3點,知識點講授、監測學生學情,同時對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1. 知識點講授:根據備課、練課的內容進行知識點串講,包括上節復習 →新課引入 → 探索新知 → 新知鞏固 → 課堂總結 → 布置作業 → 板書書寫幾個環節;
  2. 監測學生學情:持續課上監測學生學習進展、紀律;
  3. 3疑難知識解答:遇到設備、知識問題及時解答;

3. 課后服務

家長在乎的除了老師上課效果收益外,高質量高密度的課后服務也能帶來好口碑和轉化,Jyn在體驗眾多在線教育長期班/短期班后,發現各家課后服務差別還是很明顯:有些教育機構上完課老師仿佛隱身一般,只有在續報的時候才出現;而有些老師上完課會頻繁和家長1v1、群內出現,讓家長有種被重視、精準化服務的感覺;

體驗眾多課后服務,提煉如下:

  1. 課程文件發送:本節課大綱/階段測的發送;
  2. 課后活動發起:階段性群內打卡活動發起(如勵步的群口語測驗);
  3. 課后答疑:課后家長/學生問題答疑解惑;
  4. 學情跟蹤:1v1階段性測驗和點評,掌握學員學習情況(線上課堂中非常能提升家校親密度的動作);
  5. 續報溝通:群體性/家長課堂/點對點提醒;
  6. 情感化關懷:對學生個人生活關懷交流,精進師生關系;

(來自某K12在線客服)

此外,有些大牛老師會自創教學法和親密動作,譬如全套小測,定制化的目標定制等,還有些老師會在開課前詳細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讓上25人課程的孩子有1v1的尊享感;

4. 小結

做To B產品時最需考慮教師的授課路徑和標準化講法,缺少從受眾群體視角“找位置”,場景缺少觀眾共鳴,就很難打動老師。只有以用戶為中心,深度還原用戶使用場景,洞察業務和老師之間的情感鏈接,才能做出對老師有用的功能,而非華而不實堆砌的雞肋功能;

#相關閱讀#

深度剖析 K12 教育用戶:學生篇

 

作者:金璐,公眾號:HelloJyn(ID:HelloJyn)

本文由 @金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得條理清晰,能傳遞一些有價值的思考內容,棒

    來自北京 回復
  2. 請問這些聊天記錄是作者專門為了些這篇文章去加的群嗎??

    回復
    1. No,作者是圈內人。

      回復
    2. 社群是個好東西你研究下就知道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