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用戶體驗,掌握這些要素就夠(二)

8 評論 24407 瀏覽 91 收藏 22 分鐘

有時我們在做用戶體驗或交互設計時,怎樣做到易用性?怎么才會讓用戶覺得這是好體驗?其實這個要遵循一些設計原則,懂些設計思想,然后將這些要素融入產品中,才能讓用戶感受到好的體驗。

結合我之前上一篇文章【做好用戶體驗,掌握這些要素就夠(一)】,繼續往下寫。分享這些知識的目標很簡單,幫助對用戶體驗有興趣的朋友,系統整理下用戶體驗相關知識。

因為上篇文章寫了10個要素,這第二篇自然是從“11”開始了。廢話少說,看下圖:

金字塔圖2

11. 可預見

人生下來就有各種害怕,也就是說缺少安全感。生活中,怕餓、怕生病、怕老、怕死;工作中,怕自己被取代、怕被開除、怕領導對自己有看法,也怕當眾演講;談對象,怕對方和自己分手,怕情敵挖墻腳。所以我們有了醫院、有了保險公司的巨額利潤,有了各種職業培訓機構,等等。

正是我們太多的不安感,所以才希望對事情的把控感,希望事情是可預見的。否則,我們的不安感隨之出現,產生負面情緒。

假設吧,我的老友孫敏斌,從廣州來北京,自己請客吃飯,然后找了家環境好點的飯店吃飯。拿起菜單要點菜,看菜都不錯,圖片好看有檔次,讓人很有食欲,可是每個菜的后面都沒標明價錢。我心里這會可不踏實了,會犯嘀咕:這菜一盤得多少錢?最后算賬錢不夠這可咋辦…。沒法預見最后總價,很不友好(當然飯店都標價了,只是比方而已)。

還有,之前單位組織后天爬山,大家是不是也會想了解這山多高???后天天氣怎樣,會下雨嗎…。為什么想了解這么多,是不是把控感?希望事情是可預見的?可預見自然有了安全感,心理踏實了,體驗好了。

運用到產品設計中也一樣,本質不變,也希望產品是可控的,比如我(公眾號:用戶體驗張銘),現在還有多久能注冊完,又或者,打車預計多少錢,司機預計多久能來接我,剛下訂單大概多久能寄到…,都希望是可以預見到的,然后心里踏實。

可預見

再發幾張自己設計過的吧:

可預見-自己

12. 拆分

春天我有時會去爬香山,順著石頭臺階一直往山頂走,有個習慣,就是在山腰的平臺歇上個五六分鐘,然后再繼續到山頂。當然有時和朋友比速度,我也會中間不帶歇爬山山頂。但是好累人的。說到這,我在想,當時設計香山登頂路線的時候,為什么中間會有個平臺?這種設計也是比較人性化的。從用戶體驗角度考慮,不想登山者太累。

延伸到咱們的產品設計,就很容易理解,有些頁面內容,明明能一頁搞定的,可他就是分成兩頁或三頁,寧可增加跳轉頁面的麻煩,也不讓你在一個頁面讓你全部操作完。理由就是:減少用戶的認知壓力,同時也將麻煩的操作分開,會讓用戶顯得輕松舒服些。

下面,是我之前參與設計過的產品

拆分

13. 一致性

為什么要設計一致性?

因為能夠:

  • 熟悉了產品,因為一致性,到別的模塊,更易理解產品,給用戶省事;
  • 交互操作的一致性,熟練之后,遷移到別的模塊,更易上手,省事;
  • 統一風格使用戶感覺舒服、提升產品體驗;

這里主要說的是界面色調、布局、交互操作、風格等,這些風格的一致性。

稍微說下,如果界面、布局的一致性,在這個界面的布局是一個結構的,在另一個界面則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雖然也不說會沒法看懂,但是總覺得不那么流暢,需要定定神,適當的學習,多少還是給用戶造成了不便,所以盡量統一風格。

操作的一致性,應該顯得更為重要了,各個地方的操作不一樣,顯而易見的是,用戶得各種學習成本,而且更增加操作錯誤的概率。

關于風格一致性,那就更好理解,試想,在歐式的別墅里,設計裝潢,處處體現巴洛克風格,的家具,可是在這里面有部分家具是中式風格的,顯得不倫不類,有點別扭。更別談舒服了。

自然,這種風格的不統一,那這別墅到底是歐式還是中式風格,會讓人覺得奇怪。

14. 常識

要充分利用常識,這樣更容易設計出好用的產品。大家生活在一起獲得的常識,在產品中他同樣也是常識,可能就是表現的形式有點兒變化,但常識的性質是不變的。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這話,是有點貶義、諷刺的意思吧。要是王婆賣瓜,買家都夸,這就說明,王婆家的瓜確實好,用句互聯網思維來說,這是口碑好啊。

把這個生活中的常識,映射到產品里,這就是大眾點評,里面店鋪,如小肥羊火鍋店,大家的評論,有說好吃,環境好,服務好??吹挠脩?,就會覺得,這家店確實好,因為大家都說好嘛。當然,要是大部分人說不好的,那看到這些評論的人,可能就不會去這家店了。

還有京東、淘寶、美團、餓了么等待,都把這種常識搬到產品里,因為線下消費是人,互聯網中的線上消費還是人,人有人性,人性中的常識還是常識,是不變的。

如下圖:

常識

15. 不輕易改變

前年我回了趟母校,我們班慶祝畢業十年,回到母校。轉了一圈,自己兩個感覺,第一個感覺是:好像少點什么;第二個感覺是:欣慰。先說欣慰,看到母校建了不少新樓,圖書館也是新的,又高又大,從外面看,宏偉漂亮,畢竟母校又向前發展了,所以感覺欣慰。再說說好像少點什么吧,我熟悉的很多地方,都變樣了,承載我記憶的小路,樹蔭等,不是記憶的模樣了。記憶中有快樂、悲傷,可這就是我的記憶啊。但是沒了,就覺得少點什么。

下圖是之前在母校拍的兩張照片

母校照片

當然還得從產品的另一個角度說,就是易用性、易操作性,之前的界面布局以及操作方法,用戶都很習慣了,突然變化比較大,之前用產品所學習的內容都沒用,又得重新學習,必然會增加用戶學習成本,甚至有用戶會放棄該產品。

所以市場上的一般習慣是,產品在更新版本時,要是沒有特殊理由,一般不會有大的改變。更多的是優化調整。

16. 無需學習

其實,之前的文章已經提到過,設計產品盡量不讓用戶學習,但我還是當做一個要素,提一下,算是重點強調下吧。

打開手機,應用商店里,產品成千上萬,競爭相當激烈。選了一款理財產品,進入之后界面比較陌生,操作還比較麻煩,要花不少時間學習才能使用,用戶覺得太麻煩,會直接下另一個靠譜、易上手、利率相當的理財產品。試想,直接刪掉那個需要學習的產品,也是分分鐘的事吧。

所以,盡量設計的產品是,盡量符合用戶預期、習慣、熟悉操作的產品,讓用戶無需學習,就能夠使用的產品。

17. 輔助記憶

再認比回憶更容易,選擇題比填空題咱們大腦壓力更小。

輔助記憶常用的方法有:寫日記(幫助自己記憶之前的事情),警方破案備案錄(輔助警察記憶案件內容及細節),定時器(做菜怕忘關火等),日歷里的計事功能(會議太多,怕腦子記不過來)、導航(幫助自己知道現在在哪個地方)

比如:在百度搜過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過會又忘了,這時又想再重新輸入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你鼠標一點擊輸入欄,你會看見,下拉框,系統幫你記住了之前輸入的信息,包括這條,就列在下拉列表最上方。是不是也讓人挺高興的。

我經常會在京東商城購書,在頁面的下方,會有個我的足跡,把我之前點擊瀏覽過的書籍,都會列在下面,雖說這個用的不是很頻繁,但有時會迷糊,自己好像對剛才瀏覽的一本書有興趣,可就是記不起名字,這時候,我的足跡就能幫上我的忙了。

輔助記憶

18. 現實原則

現實生活中什么樣,搬到線上,還是一樣的欲望。人性是不變的,不會因為從線下轉到線上,需求就變了,最多也只會,因為現實道德法律等的約束,而控制或壓抑一些欲望。

比如:好色的人,線上必然會去找黃色圖片,找AV視頻。但是在現實中,她也不敢去偷窺,因為有道德和法律約束著。

喜歡閱讀的人,手機里,怎么著也得裝微信讀書、京東閱讀類似閱讀軟件。喜歡散打的人,自然也會在網絡上搜散打、武術的視頻。

說個具體點的功能:收藏,逛街到西單,看見一雙鞋,愛不釋手,花錢買下來了。先收藏在鞋柜里,哪天需要穿的時候,就派上用場。有收藏字畫的,有收藏郵票的,就是因為喜歡或投資,這些郵票、字畫,對他們來說是很有價值的。

同理,延伸到互聯網產品,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文章收藏功能,也是覺得這文章對自己能力提升有價值,所以才先收藏,下次繼續閱讀學習。再比方,知乎的文章收藏;京東看到本書,覺得挺好,先收藏,等合適機會再下單。淘寶看上了件衣服,蠻喜歡,先收藏,下次再買,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遵守現實原則,而開發出的線上功能。

下圖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收藏夾:

現實原則

19. 相關性

意思簡單說,關系比較密切的東西,一般都放在一起。一類的東西一般都放在一個區域。

如咱們家里的廚房,放的是油鹽醬醋,碗筷勺子,灶臺油煙機,等等。其中油鹽醬醋相關性更緊密,所以我們一般放一塊,灶臺和油煙機相關性強,自然也是放一塊。

那涉及到互聯網產品中,相關性也幾乎是處處體現著。閱讀軟件里,熱門推薦欄目下的內容都是,最近熱門的書籍。投資欄目下,都是怎么理財投資相關的書籍。

20. 化繁為簡

記得初中、高中時代,覺得做數學題很復雜很難,現在想想都頭大。數學題復雜在哪?無非是把N個公式套在一道題上。其實,我們單獨計算一個公式,并不復雜,但是套在一道題上,就復雜的很。這種化繁為簡的方法是10.6模塊化。

如何化繁為簡,還真不是很輕松就能說清楚的,因為涉及的內容相對繁瑣、復雜些。為了說的清楚些,所以我分成以下10小點來說:

20.1 化繁為簡 – 約束

說起約束,讓我想起在上篇文章里,說到的另一個要素:封閉式(有興趣看連接),都是防止用戶發生其他操作為目的,在別的設計領域可能會有各種區別,但是在交互設計中,個人理解功能時一樣的,所以在這不細說了。

20.2 化繁為簡 – 標準化

這也是我在前一篇文章里說到了,有興趣請看上篇文章連接,在這也不重復說。

20.3 化繁為簡 – 輔助記憶

在上面第17 輔助記憶,這個要素里,已經說了,在這不再細說

20.4 化繁為簡 – 轉移

這個在移動端產品中用的比較多,有移動端和PC端的產品中,為了方便用戶,在移動環境下使用產品,所以咱們看到手機里的APP很多,但是從用戶體驗考慮,又不方便把所有功能都嵌入在APP中,所以,我們將一些不是特別必須的功能,轉移到了PC端中。比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中的移動端,我看就有不少功能,只有在PC的網站有,而移動端呢,更多的只是偏向于閱讀為主的功能。

20.5 化繁為簡 – 分類

將復雜的內容分成不同種類,不同種類有可能繼續分成更細的種類。

比如,咱們手機裝了上百個軟件,這樣不分類,得多復雜?找起來可費勁了。所以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這些,咱們會建一個視頻的文件夾。新聞類的軟件,咱們也會建個文件夾等。還有咱們的分類導航等。

20.6 化繁為簡 – 模塊化

這也就是開始說的數學題,將這道復雜的數學題,分成一個個簡單的獨立公式,將整體模塊化。

20.7 化繁為簡 – 刪除

理由和上面的隱藏類似,因為東西太多,把一些可有可無的內容刪掉,目的也是為了簡化界面與操作,使產品更易掌握。

20.8 化繁為簡 – 隱藏

大家都明白,復雜在某種意義上,是東西多,繁雜,讓人大腦處理信息比較累。所以,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將一些不是特重要,或不是那么頻繁的操作或內容,隱藏在一個按鈕中,或者在二級界面中,或者在特定的操作行為里。隱藏的目的是,使界面視覺看起來比較簡潔。用戶也會因為看起來簡潔,顯得產品更易上手、更友好。

下圖,是微信隱藏功能的具體圖

隱藏

20.9 化繁為簡 – 明確指引

我是走在地鐵里,稍微不注意就蒙圈了。但是,這時候我并不用擔心,只要稍微抬抬頭,看見引路牌上,就知道,這是去13號線,往那邊走是去4號線的。

還有我們參加一個展會,第一次來不熟,要去某某品牌館,不知道路怎么走。這時工作詢問工作人員,幫著指引等。

在互聯網產品中,用的比較多的是,用戶第一次使用該產品,出現的新手引導,也有版本更新后,有些不錯的新功能,會出現引導等。所有的這一切目的無非就是滿足用戶需求或產品需求。

20.10 化繁為簡 – 用戶心理模型

又在說用戶心理模型:復雜是什么?想再多討論下,設計產品時,得考慮到什么才叫復雜,從用戶角度思考,在這分兩種復雜形勢。

第一種是:用戶主觀上認為復雜,客觀其實并不算復雜,我們也稱為復雜。比如:我父母在家看電視都覺得有些復雜(用的是小米盒子連接電視),他們一直以來,只習慣于使用傳統電視的方式換頻道,而使用智能電視之后,遙控器連換臺的數字都沒有了。所以,他們認為,這種電視也太復雜了。但是,當我們用智能設備多的人來說,小米電視盒子,剛裝上那天,我幾乎就會使用了,也不需要看說明書。

第二種是:主觀上認為簡單,而客觀上是比較復雜的,比如:修理汽車的老工程師,修車他覺得很簡單,他只要聽聽聲音,稍微一測量就知道問題在哪,然后輕松搞定。而對我們普通司機來說,修理汽車太復雜,根本沒法下手。

所以,在這又重申之前那篇文章說到的,用戶心理模型。只要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到用戶心理模型,也就是說在用戶的習慣、熟悉、文化環境等的認知,我們有較準確的了解基礎上,盡量把產品設計的,讓用戶主觀上認為簡單,站用戶的角度思考,最后就有可能設計出好用的產品。

總結

這些要素,是我在工作過程中,感覺到用的相對較多的,而且對用戶來說,確實能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要素。花這么多時間,系統的整理出來,更希望的是,熟透這些要素,展開聯想,會發現,咱們一直生活的世界原來這么有趣味。同時,我們又多了雙開悟的眼睛。

 

作者:張銘,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張銘。本人從事設計12年,經歷過金山軟件、中科院等。希望溝通。

本文由 @張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覺分析的可好了,挺有用的啊,謝謝學長,咱兩絕對是一個學校的!

    來自北京 回復
    1. 是嗎,請問同學是哪個學校的? ??

      來自北京 回復
  2. 感覺作者分析的很詳細,可是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覺得相互重復的有點多。很多都可以合并。

    來自北京 回復
  3. 哈哈,化繁為簡那部分和簡約至上那本書里講的一樣

    來自北京 回復
    1. 是嗎?太好了,求書名全稱?我也去看看

      來自北京 回復
    2. 而且,說實話,當時本來化繁為簡部分寫的比較多,后來一看這篇文章,已經快6000字了,刪了很多內容,自己感覺這部分寫的還是比較簡要,之后我會針對化繁為簡,寫篇具體點的文章的。

      來自北京 回復
  4. 不知道筆者對于蘋果本和win系統電腦中關于鼠標滑輪操作網頁上下移動會產生相反的結果,有何看法?

    來自湖北 回復
    1. 有趣的問題,這是你看了我上篇文章的映射吧?在這寫不了太多字,我會在我公眾號:用戶體驗張銘,單獨寫篇文章說這個有趣的問題。謝謝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