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分答誕生的背后邏輯

4 評論 12405 瀏覽 45 收藏 10 分鐘

如果今天我們來復盤這場“馬車還是福特”的博弈,不難發現姬十三和他的團隊能夠勝出,是因為對用戶深層需求的不斷探索和準確理解。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所有卓越產品的誕生,都離不開對用戶需求和人性的深刻理解。這正是為什么“用戶研究”在每一個產品的成長歷程中都極其重要的原因。遺憾的是,產品經理不見得個個都是頂尖心理學家。怎么才能客觀又高效地抓住那些“用戶自己都不知道”的深層需求,用戶究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為了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人們嘗試了很多方法。問卷、訪談、現場體驗……這些辦法不是不好,但是樣本量受限,用戶的反饋還難免主觀、片面。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確保被研究的用戶不受觀察者的干擾、所使用情境更加真實、能看到更完整的用戶操作流程、能反復觀察比對分析、還能盡可能提供更大的樣本量呢?

對于所有互聯網產品來說,答案清晰可見:

采集并研究用戶行為數據,是最立體、客觀、低成本的用研方法。

一. 數據化用戶研究的三個步驟

1. 采集素材

就像做調研需要先準備問卷一樣,想通過數據研究來挖掘用戶特性,你得先準備素材,即:采集數據。這三方面的數據缺一不可:用戶屬性(不只是人口屬性)、行為事件和環境信息。

用戶屬性絕不等于人口屬性,與年齡性別相比,更重要的是要記錄用戶在平臺上的狀態。比方說,電商里的積分等級、社交app里的點贊關注數、運動健身的app可能關心體重、智能硬件產品關心是否綁定設備……

行為事件數據比較好理解,就是用戶做了什么。重要的操作節點是必須被記錄的,例如:模塊導航的點擊、瀏覽內容時的分類、搜索的效率、表單的填寫……

環境數據則包括渠道、設備、網絡環境和使用時間等信息。

2. 用戶群研究

在收集了完整的用戶屬性與行為數據之后,第二步就是要找出最需要關注的用戶群,以及他們的核心訴求。你不能只看所有用戶的屬性和行為分布,為了找到真正對產品增長有貢獻的用戶,你需要不斷地細分人群、進行對比。

留存用戶與流失用戶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模塊A與模塊B對留存有何貢獻等,哪些環節導致了用戶大量流失……都是這一階段需要被提出的問題。

3. 測試驗證,找到最優解

經過前一階段的分析,你和你的團隊已經對產品的現狀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提出了一些改進策略。接下就該驗證這些假設。灰度發版、AB Test都是常用的手段。但不管你做了怎樣的改進,都別忘記在發版后仔細研究新版本的數據表現。用戶在指尖反饋回來的數據結果,將是驗證猜測的核心標準。

二. 分答誕生的背后邏輯

以在行/分答為例,分析其實如何通過數據分析,來實現病毒式增長的。

喬布斯有句經典語錄“用戶根本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福特汽車的創立者也說過,人們說自己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但其實他們需要的是一輛轎車。這是一個人人都聽過的段子,前不久真實地在我們身邊上演了:

學員想要個更便宜方便的“在行”,但姬十三和他的團隊最終選擇了“分答”。而促使他們做出這個決定的關鍵動因,正是他們對“在行”中各類用戶的深刻理解。

在2015年9月,在行接入了精細化數據分析平臺,開始采集和分析他們的用戶行為數據。

在采集數據時,在行將「學員」與「行家」進行區分;然后按照查看行家、想見行家、發起約見、成功約見等事件定義用戶階段階段,對「學員」進行參與度分層;接著,疊加了約見次數、約見行家類別、客單價、所在地等數據維度,更細致地拆分這些學員,并最終建立了一系列不同活躍度、不同內容偏好、不同消費能力的用戶群組。

接下來,在行團隊開始對這十多個用戶群組進行特性分析。

最初,大家認為地域和時間是限制在行擴張的核心因素。然而在進行了簡單的數據比對之后,在行團隊發現:給學員匹配距離更近的行家、讓學員和行家用電話交流之類的方式,頂多算是一匹跑得更快的馬。而用戶內心所期待那輛“福特車”,應該是一種更輕、更高頻、價格更靈活、時效性更強的知識分享產品。

基于這個觀察,在行開始了一次大膽的Growth Hacking嘗試:在“在行”中開發”語音問答”的新模塊。由學員發起提問、圈出期望的答題行家并預設答題價格,再由行家通過語音在線競答。于是,以“有問題吱一聲”為名的「吱」模塊迅速上線,成為“輕在行”模式的第一個測試方案。

模塊「吱」是分答成功背后的神秘功臣。說它神秘,是因為許多在行的老用戶并不知道「吱」的存在。當時,在行團隊為了更好地研究語音問答模式的受眾特性,并未將這個模塊開放給所有在行的用戶。而是按照前期劃分好的用戶群組,分批次地開始做灰度測試,以此模擬各群組用戶在使用語音問答時的心智模型。

經過多輪測試和對比,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顯現出來:高頻使用語音問答的用戶群,與喜歡線下約見行家的用戶群幾乎是毫無重疊的兩撥人。甚至于,從沒有成功約見過行家的用戶,使用模塊「吱」的參與度,比有約見經歷的用戶高一倍有余。

數據對比的結果給在行團隊帶來了全新的用戶洞察:“語音問答”與“在行約見”的受眾有本質不同的知識獲取需求,二者對知識的深度和趣味性有完全不同的預期。從產品層面來看,要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最好的方案是:將“語音問答”模塊做成與「在行」互補的新產品。至此,「分答」始現其型。

三. 小結

如果今天我們來復盤這場“馬車還是福特”的博弈,不難發現姬十三和他的團隊能夠勝出,是因為對用戶深層需求的不斷探索和準確理解。

避免“拍腦門”式的臆測,讓行為數據替用戶代言,用數據結果衡量每一個假設……這種客觀嚴謹的用戶研究方法,是值得每一個產品團隊借鑒的。

總的來說,通過行為數據分析實現客觀高效的用戶研究,你需要:

  1. 基于自身的業務特點,依托賬號體系,采集用戶屬性與行為數據;
  2. 選擇一款合適的分析工具,既能還原用戶的操作流,身臨其境作單體洞察;又能快速實現多維度的用戶分群對比,以探索用戶特性;
  3. 反復切分用戶群組,對比數據表現,大膽假設、快速驗證;
  4. 比對產品迭代前后的數據指標,評估前期假設、衡量改版質量。

 

本文由 @諸葛io?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其實說來說去,都是在繞圈子,這篇文章能吸引小白,但是對于有一定經驗的互聯網人,能都否更深入的闡述諸葛和其他分析平臺的不同點?本篇文章所列舉的點,并不是諸葛的特色點,而是每個知名分析平臺都能提供的服務,那諸葛的優勢是什么?

    回復
  2. 這兩個產品,對于沒有不懂行的人來說,我有問題,我哪知道該找誰來回答?
    核心競爭力和百度問答怎么比?
    對于有圈子的人,和知乎又怎么比?
    我覺得這兩個產品都只是營銷熱一時!不是用戶生活真需求……

    回復
  3. 分答作為一款現象級的互聯網產品,無疑是很耀眼一時的,但是當前情況是以網紅效應閃亮一時的分答如何能夠持續高歌向前就是個很大的挑戰了。有兩點1 如何挽留網紅,使其不斷產生新的內容吸引眾屌絲;2 平臺如何實現變現

    回復
  4. 你在分答上花過多少錢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