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案例:非用研人員如何創建用戶畫像

5 評論 16916 瀏覽 117 收藏 19 分鐘

關于用戶畫像的建立,網上有很多文章,方法也都不經相同。作為一枚非用研人員,第一次嘗試做用戶畫像,在各種資源有限、經驗有限的情況下,經歷一次完整的研究過程并不容易,所謂最難跨出的永遠是第一步。

本文只適合沒有相關經驗,一直想做用戶畫像而不得的童鞋,專業人士可繞過啦?^_^??。這里沒有聚類分析、標簽權重、親和圖等專業的算法研究,有的只是一枚交互如何從0到1建立畫像的過程,也算是給自己近期工作做個總結(篇幅略長,不喜跳過)。

再次感謝小七前輩的耐心指點~

一、為什么想做用戶畫像

我們的項目是一款移動視頻應用,最開始想做用戶畫像,主要是想解決當前階段,產品/設計/開發/運營在核心用戶的理解上的分歧問題。

比如由于受推廣渠道影響,產品認為我們的用戶年紀偏大,且呈現低學歷的屬性特點,其他職能可能認為用戶偏年輕,且網絡及產品使用習慣均有差異。因此,大家在后續要開放哪些功能(甚至是后續的收費方式上)無法達成一致,產品希望加入一些成熟用戶更喜歡的內容。

另外,由于受業務影響,產品們更多關心的是日活、新增、時長等業務數據,對真實滲透到用戶行為上的數據,并不十分在意。但在交互上,清晰的用戶畫像和行為直接關系到具體的產品設計和表現,甚至是后續的產品規劃、運營推廣等。

因此,本次的畫像研究有兩個主要目的:

  1. 為了讓項目相關人在核心用戶上達成統一且具象的認知,方便在后續投入上有的放矢;
  2. 詳細了解我們的真實用戶是如何和產品及其相關內容進行互動等。

二、用戶畫像研究方法

在開始做畫像之前,我在各種書籍和網站收集相關實施方案,但發現內容不是偏于理論,就是脫離業務本身。結果就是:雖然看了很多資料,自己執行的時候,還是一臉懵逼(原諒小白的第一次T_T)。

不過,過程還算有收獲,如下圖1所示,主要是根據不同的產品階段配置不同的研究組合(這里列出的是常見的兩種類型,并不全面,具體方法有多種,可根據實際的項目情況做調整)。比如立項階段只做定性化的用戶畫像也是可以的,且用戶畫像的產出基本都是定量與定性的結合使用。方式由于我們的項目上線一年多,已具有一定的數據積累,因此,采用的是第二種研究組合。雖然方法有了,但是正真的難點在于,需要根據不同節點的研究目的,產出相關數據結果,下圖2即是本次整個用戶畫像的研究過程,對應的每一階段都有相應文檔輸出,這對于首次嘗試的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步驟

下面對具體的執行方式不做詳細說明,而將重點放在,非用研人員在第一次做畫像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上,畢竟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部分,很多資料和書籍遠遠比我專業。

1.數據挖掘

雖然產品已上線一年多,由于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數據整理,各職能甚至產品之間出現信息斷層,團隊中很少有人能完全了解產品基本的用戶情況,因此,對現有數據的清洗顯的很有必要。

首先對后臺數據進行提取,比如Android和iOS端不同的使用時長、行為及內容偏好等,包括產品在第三方統計平臺沉淀的數據,比如百度、友盟等平臺,甚至是各種行業報告。通過對多方數據的假設和驗證,最終得出整體的戶群類型與規模,比如具體的用戶年齡、性別、訪問時段、行為偏好、轉化情況等。此時的分析報告,雖然有實際的數據支撐,但由于我們自身數據結構不完善,也存在部分假設成分,尤其是在用戶群的整體構成上,比如80和90后上班族、00后學生等比例及行為等,和真實情況會有偏差,這個時候的用戶數據是比較散的。

完成了數據挖掘階段,本來可以直接根據結果數據顯示,展開問卷調研,并對部分假設做驗證,且能了解更多用戶行為、目的、偏好等信息。但過程中發現光做一個用戶畫像,并不能達成目的。因為用戶畫像的應用場景,通常是建立在大家已經知道核心/大眾/邊緣的分布比例,需要統一對不同用戶的認知,建立感性影響的階段。另外,由于團隊資源有限,對無法看到效果的產出都保持謹慎態度,因此還需要配合其他事項。

切入點就是:由于產品們比較關心一些運營指標,比如日活用戶、新增用戶、使用時長等,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并獲得資源支持。先將用戶劃分幾個類別,如下圖3所示。

劃分

劃分的原因,是為了和產品同步一些基礎定義,比如“高活躍老用戶”是我們的持續核心,“高活躍新用戶”是新增核心等。同步了這些數據,就可以在該數據基礎上做進一步白描。如圖4形式,因為入手的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所以開始沒有很難。在這個過程中,使用的是性別和年齡作為維度來描述不同活躍用戶的組成,輸出的主要是一個屬性分布,用來統一基礎認知的,這里還沒有到畫像那么細的地步。當和產品達成一致以后,按照下圖的整體規劃開始進行問卷數據的收集。

2.問卷調研

關于不同活躍類型的用戶數據,可以有多種來源,最靠譜的數據來源于日志,但是關于這部分我們是缺失的,所以只能靠問卷調研,即在app中投放問卷。關于問卷的具體設計此處略,主要說一下我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幾個關鍵問題:

1)問卷目的

由于問卷調研本身的局限性,正常在app中投放的問卷,回收的數據一定是偏活躍用戶數據,因為非活躍用戶一般不會看到或填寫,這也是問卷調研結果經常會遭到質疑的原因。但由于本次問卷目的本來就是為了研究活躍用戶整體的社會屬性、目的、行為、態度和觀點等,也就是所謂的產品核心用戶(上圖中的1、2象限用戶),所以問卷數據的參考價值還是比較大的。

而非活躍用戶并不屬于本次調研重點,因為對非活躍用戶的觸達,需要定向激活方式,比如郵件、短信推送、電訪等,但由于團隊沒有用研伙伴,并不具備這個資源和能力,只能將重心放在主要用戶上。

2)如何劃分活躍/新老用戶

對于活躍/新老用戶的劃分,不同的項目類型有不同的標準。作為交互設計師雖然有一個大體的概念,但如果要精確到具體的數據也并不清楚,所以需要先根據后臺及項目本身預估一下,然后和業務方確認。比如用戶的活躍度劃分主要是根據使用時長和頻率,但使用時長是周時長,還是日時長,根據項目來定。

由于我們的項目屬于視頻類,按道理周使用時長更合理,因為不同類別的人群,可能使用時間是錯開的,但是根據后臺數據顯示,用戶在工作日和雙休日使用時長并無明顯差異,直接按照日使用時長就可以。因此最終的活躍/非活躍用戶的劃分標準如下圖5所示。至于新老用戶的劃分,由于項目之前沒用過這個指標,也是和產品溝通好以后確認的。

活躍劃分

3)先梳理問題大綱再設計卷子

很多非用研同學,第一次做卷子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缺乏對問卷的整體規劃,直接上手就做,這會為后續數據分析埋下隱患,很容易導致問題不聚焦或無價值(同踩坑,幸好有前輩及時糾正^_^)。

因此,在設計問卷之前,最好梳理好相關問題,以結果為導向,通過想得到的數據,設計相關問題,可以做一個大致的問卷提綱,然后將每一個想要的得到的信息一一對應,這樣更加方便整理思路,甚至可以補充一些分析思路等,比如下圖所示(這里只是一個例子,一張問卷中無非包含用戶基本信息、目標、行為、觀點、態度等,具體可根據實際項目做調整)。

提綱

4)如何分析問卷數據

當根據問題大綱設計好問卷,并投放回收以后(關于問卷投放和問題設計是一個較長的話題,此處不再贅述),一般來說都會按之前的分析維度來拆分,因為這些是之前和業務確認過的,比較有幫助的。但是在過程中,也會視分析情況來進一步做交叉對比等,可能會有一些意外的發現,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過程。

對于設計師來講,在數據分析階段,會一些交叉分析基本能滿足工作需求,可以不需要聚類這種比較復雜的方式。最終的分析結果形式如下圖7所示,當然也包含基本的用戶白描部分。

問卷數據

3.用戶訪談

當問卷結束以后,由于在這一階段已經和產品達成了愉快的共識,就可以繼續做用戶畫像的工作,從之前的幾個象限中,挑選一些典型的用戶出來,做進一步訪談。

1)如何篩選訪談用戶

訪談用戶主要來源于之前填寫問卷的用戶,如何從眾多用戶中篩選出合適的,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訪談前重點。首先,根據之前核心/非核心用戶的劃分進一步細化分類,從而知道應該挑選的對象。

如下圖8所示,統計學上有很多分類方法,但對數據量要求較高,所以一般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會使用比較簡單粗糙的手動分類(也就是按業務邏輯來分類)??梢钥闯觯聢D中用戶的分類標簽更多的是用戶屬性方面,因為回收的問卷主要講了3件事:

  1. 數量分布;
  2. 使用頻率、使用時長、進入時間(誰是活躍用戶,也就是指留存較好的用戶);
  3. 社會屬性。

其中1和2在象限上,圖上的標簽就是社會屬性了,將這些屬性投上去,用肉眼就能發現一些可見的分類。這種方法雖然粗糙簡單,但是直觀有效。由于回收的問卷樣本不是特別多,統計學上的方式并不適用。用戶

那么,在4個象限中,到底要訪談哪些用戶呢?

對于產品來講,重點的的人群,永遠只有兩類:1、人多的分類;2、活躍的分類。我們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維護這兩個分類的規模,以及努力將其他用戶轉化近這兩個分類中;因此,目前優質用戶對我們來講很重要。而且,由于團隊第一次做,資源、精力都有限,所以先以優質用戶為主,覆蓋部分待改善用戶,其他象限以后再做。

訪談的用戶范圍定了,接下來就是篩選出符合該條件的用戶,共篩選出20個用戶進行訪談,每類5-6個人。

2)訪談形式和大綱

關于訪談形式和大綱,這里只做一些簡單介紹:對于我們團隊來講,面對面訪談雖然優點很多,但團隊并不具備資源,所以選擇了電訪和QQ訪談。由于我們的訪談信息量較多,開始的兩個電訪用戶結果并不理想,后來使用的是QQ訪談,雖然消耗的時間多,但就收集的信息量來講更有價值。

訪談大綱一般是比較開放的題目,更多地會詢問一些問卷觸達不到的內容,比如說怎么理解一個功能,為什么會喜歡某些內容,平時使用APP的習慣是先點擊哪個再點擊哪個之類,可以看成是問卷問題再往下拆細,更多地去觸達細節。

3)訪談信息如何處理

由于用戶畫像的根本是要找到同類用戶的共性,和分類用戶的異性,所以訪談后的信息整理也主要是圍繞這個目的。但是對新手來講,首次面對海量信息,很容易迷失(就像我T_T),所以有個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看關鍵詞的出現頻率,先挑高的出來,再根據上下文理解哪個是可以作為特征的。但是這個方法對我似乎并不有效,因為信息多且散,需要整理者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可以體會一下下圖8的信息。所以只能根據每個信息節點,一個點一個點的抽,比如二次動漫,這種內容的覆蓋范圍太大,可能拆分成具體的動漫類型、吸引人的信息、日本文化、輕小說等相關信息。雖然比較消耗時間和腦力,但結果還是值得的。

信息

當整理出最終結果以后,用戶畫像的雛形基本形成。

用戶畫像實際是由兩部分組成:

  • 概括的部分,是根據前面的量化研究帶來的,比如:18~22歲的學生群體,男女都有;
  • 具象的部分是由定性研究而來,也就是用戶訪談,比如,用戶具體是如何使用產品的,他對這種內容的訴求和態度等。

通常情況下,建立3個左右的用戶畫像即可,且要對畫像進行優先級排列,排列的依據主要來源于之前的數據挖掘和問卷調研,比如每個類型占有的大致比例。最后不要忘記給每類用戶畫像起一個名字(即簡述),用于對該類用戶畫像的總結,方便理解的同時,也更容易復用。比如“二次元重癥患者”就會比“14~16歲之間,女性為主,喜歡瀏覽二次元視頻和追動漫新番,每天花費4~6小時觀看相關作品,積極參與評論/翻譯/同人創作等”更容易記憶。

三、畫像的最終運用

用戶畫像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為了統一產品相關人員的共同認知的,并以畫像為基礎給產品或運營做參考依據。所以,通常隨著畫像的產出,也需要給產品設計、運營、甚至推廣等意見或建議,這樣整個用戶畫像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最后,雖然整個研究過程整體順利,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會嘗試在未來工作中持續改進,也歡迎專業人士交流~

 

本文由 @butt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贊哦~

    來自北京 回復
  2. 步驟很清晰,有時候會有這樣的問題,用戶畫像最終還是和用戶之間有些偏差。

    來自四川 回復
  3. 對于小白來說,很受用,公司剛好準備

    來自江蘇 回復
  4. 我認為:二、用戶畫像研究方法 的第二張圖,問卷調研和用戶訪談順序反了……
    定性調研是給定量分析做引導的,因為定量設計問卷的時候不一定清楚該設置哪些方向的問題,所以才會先做訪談,給問卷設計提供方向的~~~
    順序先后錯了也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個人看法

    來自北京 回復
    1. ??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