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挑選因子、劃分用戶到補全信息,教你快速建立用戶模型

1 評論 11230 瀏覽 75 收藏 11 分鐘

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時,往往需要通過建立用戶模型來輔助自己做產品決策,為產品設計做有效準備,或者通過模型來pk掉來自各方的所謂「不靠譜需求」,而作為「最懂得用戶」的人,建立用戶模型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對產品和用戶群的了解,同時也可以盡量減少產品設計工作者的主觀臆測,走近用戶,理解用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從而知道如何更好的為不同類型的用戶服務。

有著「交互設計之父」稱號的Alan cooper在《贏在用戶》一書中提出了兩種快速構建模型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傳統用戶模型」和「臨時用戶模型」,前者是基于對用戶的訪談和觀察等研究結果建立,雖然嚴謹,但卻極度費時,往往在最后會劃分出十幾個典型用戶群體,讓你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在求快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也許等你搞定了需求調研,熬了五個通宵后建好了用戶模型,同類友商就已經在納斯達克敲了鐘,當晚你就和CEO相顧無言淚千行,雙雙喝下了百草枯。

為了避免類似慘劇發生,現在所謂的「快速建立用戶模型」一般都是指建立「臨時用戶模型」,基于行業專家或已有的調查數據,甚至僅憑產品經理對行業和用戶的了解來建立用戶模型,但也各有利弊,好處是唯快不破,壞處是難以避免的會存在偏頗。所以為了彌補這樣的差距,產品經理在意淫之前就得保證自己對行業和用戶有足夠深的了解。

之前和友人在討論時,友人說,如果我就是不了解行業和用戶,就是想快速建立用戶模型,有沒有什么更快捷的辦法?

當然有,作為一篇旨在傳教的文章,核心思想就是幫助各位道友用一種更輕便的體位來掌握產品設計的奧義,在不了解行業和用戶的前提下,想要快速建立用戶模型的辦法就是:不斷的去研究和調研,逐步加深對行業和用戶的理解,然后再來扯蛋。

毛主席曾經就說過: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想致富,先修路,要想快速建立用戶模型,充要條件就是足夠了解行業和用戶,捷徑也是先足夠了解行業和用戶。

累了,這篇文章的前戲也就扯到這里,下面直接到高潮階段吧。

屏幕快照 2016-11-16 上午2.22.42
一、因子

在建立用戶模型前,由上圖可知,第一個重要的版塊就是「因子」,所謂因子,就是在建立用戶模型時用來劃分用戶群體的用戶屬性,如性別年齡性取向觸網時間所在區域等等,通過這些參數能讓用戶模型更加飽滿,同時也能夠更科學的劃分用戶群體。

1.因子從哪兒來:科學的意淫

上文也提到過,建立「臨時用戶模型」是基于行業專家、已有的調查數據或產品經理本身對行業和用戶的了解,但一般來說,大都是來自產品經理的意淫,當然是「科學的意淫」。的前提條件就是本身產品經理就很了解自己的用戶群體了,有預設在里面,知道要去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大概能劃分出什么樣的人群;然后去選擇因子,而這些因子一定是靠譜的,是在后續建模過程中是能夠經得起推敲的。

如果在做一個男性情趣社區的用戶建模中,你選了一個叫「是否絕經」的因子來作為參考,那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希望你學會堅強,不拋棄不放棄,終究你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的。

2.篩選因子:找到合適的那款

考慮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車速,在快速建立用戶模型的時候,通常產品經理需要選擇少量因子來幫助自己快速決斷,一般2~4個就行,口味重求細致全面的道友可以選擇多來幾個,但就目前建模的經驗來講,2個是最合適的口感。

在產品經理對用戶用戶群體有一個預期的前提下,基于自身產品定位和自己敏銳的嗅覺再加上科學的意淫,面對眾多的因子就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了。

二、劃分用戶群體

在找到合適的因子后,就需要將用戶按照不同的屬性劃分在一起,構成不同特征的用戶群,最后才能針對不同的群體建立起用戶模型。這些用戶群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所以劃分的是否科學合理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在劃分用戶群體之后,如果劃分結果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需要根據真實情況來不斷「調整因子」,直到劃分出具有典型用戶群體特征的典型用戶群。

判斷方法:

1.基于自己對這個用戶群的理解,看劃分出的用戶群是否合理;

2.如果對這一用戶群恰好不太了解,這個時候可以在身邊找到具有這種特征的朋友,對號入座,然后加以驗證,在街邊擼串的時候,問問他們的特點是不是你劃分出的那樣。

反復驗證自己劃分的用戶群體是否靠譜,直到最終達到自己的預期,這個時候,支撐用戶模型的框架才基本建立,而這一步對最終通過用戶模型來判斷你對產品的一些策略至關重要,很可能在這里一失足成千古恨,用「非典型用戶群體」的特征來輔助產品決策,最終也許就會南轅北轍。

三、補全信息,建立并驗證模型

在劃分出用戶群體之后,對單一的用戶群體來講,典型特征還是太少而顯得不太酷,對后期產品決策時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所以就需要再加入一些相關信息來豐富模型,讓它變得更加可口。

老話說,不懂還原需求場景的產品經理都是耍流氓,在我們拿到一個需求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兒就是還原場景,在這里也是一樣,在補全信息的時候,也可以使用「還原場景大法」來豐富模型,針對每類用戶進行分析并加以描述,分析每類用戶的需求特征,然后還原進具體的場景里。

角色、場景、路徑

  • 角色:他是誰,這個需求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 場景:實現需求的場景是什么?
  • 路徑:實現需求的完整過程是什么,產品是通過什么方式滿足他的?

按照這個邏輯用戶模型的信息補全之后,基本的用戶模型就已經OK,當然,這個時候仍然需要去驗證模型,以確保不會犯錯誤。臨時用戶模型的建立往往是基于產品經理個人對用戶的理解,最上面也說到了,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偏差,所以就需要不斷驗證,以確保最后不會丟人。

這里的驗證方法和上面劃分用戶群體時的驗證方法大同小異,一般都是在自己周圍的人身上開刀,可以通過訪談的方式,和周圍的朋友好好聊聊天,看看自己的用戶模型能不能套在他們身上并且比較完美的與他們的特征契合。

當然,找幾個產品的真實用戶,一起聊聊這個事兒也是極好的。這里就不贅述具體的訪談方法,網上可以找到一大堆。

建模完成之后,你會得到下圖這樣的卡片(以我司產品為例),接下來就有趣多了,你可以把各種各樣劃分好的用戶群的用戶模型排列出來,像看故事一樣腦補不同用戶群體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這樣漸漸你就參透了如何在具體場景下滿足他們需求的真諦,并且在腦補的過程中,也能不斷驗證模型是否靠譜,進一步完善用戶模型。

屏幕快照 2016-11-16 下午1.45.30

最終,這個完善的用戶模型就可以用來輔助你做產品決策,通過用戶模型的建立,也能更進一步的深挖用戶需求并了解他們的特質,這樣在日后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在設計和功能上面向不同人群的特質做一些傾斜。

好了,我要說的大概就這么多。

 

本文由 @張子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牛逼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