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用戶為你的產品尖叫?

2 評論 7810 瀏覽 29 收藏 17 分鐘

編輯導語:你也許做過很多產品,但因為產品環境不同、產品定義不同、人也不同,所以每次做產品就像趟過一條河流。以用戶為中心,這是大家誰都知道的互聯網思維,似乎誰都想設計出讓用戶尖叫的產品。那么,如何才能讓用戶為你的產品尖叫呢?

最近新認識的一位從事編輯的小伙伴推薦了《用戶思維+:好產品讓用戶為自己尖叫》,趁著周末把它讀完了。初讀題目的時候非常好奇,什么樣的產品會讓用戶覺得好到要尖叫。根據之前的痛點癢點爽點理論,幫助用戶克服恐懼,用戶會尖叫嗎?

恐怕不會,畢竟恐懼之中人會失去理智,抓到任何東西都會當作救命稻草,度過這次恐懼可能也只是驚魂未定。但如果從天而降的救世英雄不但打退了妖怪,而且直擊妖怪老窩,把一眾妖怪都給斬草除根了的話,這個時候可能會瘋狂叫好鼓掌和尖叫。

但一個事實是大部分產品不會一勞永逸的幫你解決恐懼,原因是這一次把活干完了你就不再需要它了?;蛘哒f它需要再處心積慮為你制造下一個恐懼,否則商業無法可持續發展。

那么當你幫助用戶滿足虛擬自我,滿足用戶癢點,用戶會尖叫嗎?不會,即使買了關曉彤同款,即使穿上很好看,你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會成為關曉彤,癢點帶來的愉悅很即時也很短暫,虛擬的自我終究不是真實的自我。

那么滿足用戶爽點呢?用戶爽了一定會尖叫嗎?要爽到什么程度才會尖叫出來,“哇這個產品太牛逼了”、“哇你一定要看看這個”。

所以我猜,要讓用戶為產品尖叫,需要滿足用戶的爽點,而且需要足夠爽,需要可持續的爽。我開始好奇,怎樣才能讓用戶達到這么高強度的爽,爽到尖叫。以及伴隨而來的一個疑問,為啥要爽到尖叫,爽到剛剛好不行嗎,悄悄的自己爽不行嗎,為什么一定要尖叫呢?

一、我們為什么要讓用戶尖叫?

可持續成功的產品都是由推薦產生的。為了創造出優秀的產品、成功的產品,首先要觀察成功的產品具備什么樣的共性和特征。經過大量的研究,作者發現,那些可持續成功的產品都是由推薦產生的。

根據尼爾森全球廣告信任度報告,92%的人認為,與其他所有形式的廣告相比,他們更信任來自朋友和家人的推薦;70%的人說,他們相信在線消費者的評論,這是第二可信的推薦來源。

即使存在可能偽造的用戶評論,我們對這些信息的信任度也高過品牌自身的信息。所以讓用戶為產品尖叫,能夠讓我們在人群中獲得口碑,讓產品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成功的產品都有不錯的口碑,比如蘋果的系列產品。好的產品需要更多人知道,畢竟即便鋪天蓋地的品牌營銷和宣傳,也抵不過熟人的一句“這個超級好用誒”。不過對于作者的結論其實還有一個小疑問,廣為傳播和推薦的產品大概率能獲得可持續的成功,但這是唯一途徑嗎?

某些情況下用戶也許更愿意一個人爽,例如關于性大家的推薦和分享意愿尤其低,即使p站很棒,大家也很少公開為p站打call,亦或是分享自己在p站關注的up主(雖然挺多人悄悄打call)。

二、好產品讓用戶為“自己”尖叫

這個自己,指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用戶本身。

當用戶說“這個產品真的超好用”的時候,真的是在說產品超級好用嗎?雖然用戶說出來的是“這個素顏霜太神奇了,涂上之后各種痘印都消失了,皮膚變得超級q彈”,實際上想表達的是“用了這個產品的我可太棒太美了”。

所以,一個事實是,他們不會因為喜歡產品而說他們喜歡這個產品,他們說喜歡這個產品的時候,只是因為他們喜歡自己。所以,創造可持續成功的產品,關鍵在于讓用戶獲得可持續的成功。

用戶不是沐浴在出色產品的光環之中,而是產品沐浴在用戶(使用該產品而產生的)出色成功的光環之中。所以,用戶其實在為自己尖叫,“臥槽,我可太棒了”。只是這些話過于露骨和不謙虛,所以用戶委婉的說“這個照相機太棒了,看我拍的照片多美”。

所以回到我開始的疑問,要爽到什么程度用戶才能尖叫?

其實一開始考慮的方向就錯了,每個人的爽點不一樣,滿足的閾值也不一樣,餓了半天的人吃上一碗老壇酸菜牛肉面就能仰頭大叫一聲爽,但有些人可能需要運動一整天然后泡腳的時候把腳伸入45攝氏度滾燙的水里才覺得爽。

為了形成口碑傳播,為了讓用戶尖叫,除了爽到尖叫,痛到尖叫外,還有一個trick的辦法叫做“為自己尖叫”。

當我們把產品和用戶綁定在一起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的時候,讓更多人看見就不僅僅是產品的目標了,也變成了用戶的目標。怎樣讓別人看見,變成更好更棒的自己,然后尖叫出來,這個產品真棒呀(我也很棒哦)。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怎樣打造一款更好的的產品,而是怎樣利用你的產品幫助用戶成為更好的自己,讓他們禁不住贊嘆自己,禁不住告訴全世界“我真的真的很不錯”。

  • 不要打造更好的產品,要打造更好的用戶;
  • 不要打造更好的b站,要打造更優秀的up主;
  • 不要打造更好的照相機,要打造更好的攝影師;
  • ……

三、產品要更多的關注他們的用戶

如何將我們的關注點更多的聚焦到我們的用戶上,讓我們和競品之間的競爭,變成我們的用戶和競品的用戶之間的競爭呢。

1. 找到更大的應用場景

我們的目的,不是成為一個最優秀的地圖app,而是找到一個更大的工具使用場景,幫助用戶更好的去向遠方,幫助用戶看到更大的世界,讓我們的用戶在這樣的場景中成為更出色的自己,或者是優秀的司機,或者是優秀的父親,或者是優秀的老師。

總而言之,是把關注點從我們的成功換成用戶的成果,找到一個更大的應用場景,在這個應用場景中,我們的用戶能獲得卓越的成果,變成更卓越的自己。產品的最佳切入點就是讓小部分用戶在更大的應用場景中獲得顯著成功,同時讓事實傳播和口碑傳播自然而然的發生。

2. 關注后用戶體驗

前些年我們提到用戶體驗的時候,更偏向于關注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的交互和視覺體驗。而現在我們要學會關注他們完整的生活/工作環境,而不僅僅是使用產品時的場景。

用戶的使用場景當然很重要,我們不希望用戶在使用我們的產品的時候因為產品糟糕的設計看起來宛如一個智障,不希望用戶因為使用我們的產品而被人認為腦袋不太聰明的亞子。但除此之外,后用戶體驗也值得被關注。

為后用戶體驗的用戶體驗而設計就意味著,不僅要為你的用戶設計,而且要為你的用戶的用戶而設計。這樣做與我們的用戶怎么看待我們無關,重要的是用戶的朋友,家人以及同行怎么看待我們的用戶。

當我們關注用戶體驗時,不僅僅關注使用產品的當下,也關心放下手機之后用戶的生活,用戶怎么談論我們,其他人怎么談論我們的用戶,如果我們的用戶被其他人成為那個天天沉迷于刷抖音玩游戲的孩子,我們的產品真的能持續的發展么?

3. 學會打造一條合理的用戶成長曲線

如果我們想借助我們的產品作為工具,幫助用戶成長的話,那么用戶成長曲線其實分為兩條,一條是工具學習曲線,另一條是用戶在這個應用場景中取得進步的曲線。

如果產品簡便輕巧易于掌握,那我們就只需要集中精力用應用場景曲線幫助用戶。但如果工具非常復雜,其學習曲線漫長而曲折,則需要同時考察用戶在這兩條曲線上的進度。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讓用戶在應用場景曲線中獲得更加卓越的成果,因此我們需要讓工具學習曲線足夠容易(工具的使用門檻足夠低),應用場景曲線足夠高(想象空間足夠大)。

把產品經理的養成比作是這樣一款游戲的話,恰好滿足了這兩點,入門門檻足夠低,工具簡便上手,有嘴就行,但是天花板又足夠高,在這一行能夠有無限的想象和發揮空間,上可以改變世界。

此外,針對不同的階段,我們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開始階段,前30min要讓用戶看到具有吸引力的應用場景

我們以為用戶在第一個30min就能快速上手拍一張不錯的照片,但實際上他們在第一個30min只能剛剛讀完用戶手冊。在購買產品之前,他們關注的是應用場景,希望成為優秀的攝影師,但購買產品之后,重點變成了工具,如何使用工具。

舉一個最近買的拍立得的例子:在小紅書上看到了很多拍立得相機復古濾鏡的效果,但真正入手拍立得的時候前面30min都在看說明書和一堆復雜的配件,沒有在這30min內迅速達到aha moment,因為相紙有限也不敢隨便嘗試。于是興趣沒有被激發,拍立得就閑置了,兩個月了也沒有再次打開過。

在面對復雜的工具的時候,人們會有畏懼感。“如果我調整了設置,就不知道怎么恢復正常了”。那么產品要做的就是預設補償措施,鼓勵用戶上手實驗。要讓他們相信,他們不會損壞任何東西或者有任何損失。

這里作者給到的建議是,要幫助用戶克服嘗試的恐懼感,如果用戶擔心調整了相機的參數可能會弄壞或者調不回來,那就在相機說明書的第一頁寫上“請盡情試用你的相機,嘗試各種參數的組合。

放心,他不會壞,此外,如果你想恢復到原有設置,按下那個黃色按鍵就可以?,F在,盡情享受成為攝影師的時光吧?!?/p>

2)過程中,明確成長路徑

不僅僅只能讓用戶看到在最后階段成為專家的好處,中途也需要有可信的成長途徑,讓用戶能提升達成目標的核心。除了知道成為攝影師之后會有多美好,用戶也想知道明天能做什么,能實現什么小目標。

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手機剪輯app巧影就做的很棒,盡管我離成為剪輯大師的路線還很遙遠,但公眾號每天都會分享不同的小技巧,讓我可以慢慢熟練軟件的各種功能,并且剪輯出自己認為滿意的小作品,每天一點點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并且和朋友分享。

此外,上述只完成了動力部分,還需要盡可能清楚用戶成長過程的阻力。有時候,用戶想要放棄,不是因為動力不在了,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變得更好的自己了,而是他們遇到了一些困難開始懷疑人生。

所以我們需要想象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并且提前在合適的時候給予補償。我們無需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們只需要假設所有的事情都可能發生,在補償這件事情上,多多益善。

例如,告訴他們,雖然這章內容有點多,但大多數都覺得比較難,難是正常的,看完這章對整體知識就掌握了50%,你不需要在這里感到挫敗和放棄,大家都覺得難,但你堅持到這里已經很棒了,而且離成功又更近了一步。

如果按照我之前的推測,要讓用戶爽到尖叫需要給用戶足夠程度的爽。

那么產品要給用戶讓他爽的東西而且持續的讓他爽,然后我設計的產品可能就變成了“精神鴉片”,而且由于每個人的喜好可能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可能很難滿足每一個人。

最后就是一撥人罵一撥人愛,總之可能離我想實現的用戶為產品尖叫的目標相差甚遠。即使我也能發現“可持續成功的關鍵是被推薦” 這一事實,也很難將這事實落地到產品設計中實現可持續的成功(離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相差甚遠)。

但作者凱西賽拉卻發現了事物的關鍵:

  1. 人最關注的只有他自己,這很殘酷也很現實,你無論產品做的多好,為用戶做了多少努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和用戶有什么關系,有沒有讓用戶本人變得更好,如果沒有的話一切都是無用功。
  2. 讓用戶為之尖叫未必是為產品尖叫,讓用戶為自己尖叫的同時讓產品被更多人看見,未嘗不是一種曲線救國之路??傊攸c是尖叫,而不是為誰。讓渡這場表演的主角,讓用戶成為被尖叫的主體,只要最后用戶和產品都能出現在這個舞臺上,主角或是配角都無妨。而且用戶爽了才是更符合人性的,產品被更多人看見這件事才能順其自然的發生。

#專欄作家#

李濤,微信公眾號:檸檬tw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新人產品經理,專注于產品求職分享和社交/社區賽道產品思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文章里面很多觀點很不錯

    回復
  2. 說的太好了!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