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方法論:俞軍的“用戶模型”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在實踐中理解用戶和交易發生的本質,設計產品以促成更多且可持續的交易,為用戶和企業帶來有利可圖的價值。本文作者對俞軍提出的“用戶模型”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一切商業行為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且只有發生在主觀上等價的交易行為才是可持續的。拆解每一筆交易記錄,不難發現只要賣方、買方、商品和交易金額這四個條件滿足,就能實現一次交易。
如“林先生花費30元在星巴克點了一杯美式咖啡”,賣方是“星巴克”,買方是“林先生”,商品是“一杯美式咖啡”,交易金額是“30元”,且這次交易在買賣雙方主觀上等價的,即星巴克認為這咖啡得賣30元才能讓其為公司盈利,而林先生覺得這杯咖啡讓他整個上午都精神抖擻,隨著工作效率提高而產生的效益是要大于那付出的30元的。
從產品經理的角度,這其中主要涉及企業、用戶和產品三者之間的關系,這在《俞軍產品方法論》一書中,將其抽象出了兩個模型:用戶模型和交易模型。而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在實踐中理解用戶和交易發生的本質,設計產品以促成更多且可持續的交易,為用戶和企業帶來有利可圖的價值。
要掌握用戶模型,就要搞清楚企業、用戶和產品三者之間的關系:企業通過“產品”這個關鍵媒介,以創造“用戶價值”的方式,有選擇地和用戶進行價值交換。理解這一點,對產品經理至關重要。
一、理解用戶
1.1 用戶的定義
“用戶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是俞軍老師對互聯網產品用戶的定義,即一個用戶會有不止一個需求(用戶與需求是一對多的關系),當某個產品完全滿足某個用戶某個場景下的某類需求時,才可以說此用戶是該產品的一個用戶,否則該產品就只能說:此用戶屬于我,但又不完全屬于我。
比如:用戶A使用滴滴打快車和叫順風車,用戶B打快車用滴滴而叫順風車用哈啰,那么對于滴滴而言,用戶B并不完全是自己的用戶,用戶B叫順風車的需求仍然是滴滴需要從其他平臺爭取過來的。
產品經理要了解用戶那么多需求是怎么來的,就要了解用戶是如何做決策的,用戶在進行價值交換的過程中具有什么樣的特點,才能更好地設計產品。書中給我們總結了用戶的五個屬性,同時也是影響用戶決策的五個因素:
- 異質性:用戶的偏好、認知、所擁有的資源等千人千面。如:用戶A喜歡在拼多多上購物是因為便宜(窮),而用戶B喜歡在京東上購物是因為有保障。
- 情境性:用戶的行為受情境的影響。如:在好友的求助下,用戶下載了拼多多并砍了他好友一刀。
- 可塑性:用戶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如:用戶在拼多多“百億補貼”活動中買了一部iPhone 12,使用后發現在拼多多購物也可以真香。
- 自利性:用戶追求個人總效用(利益)最大化。如:用戶發現多多買菜新用戶滿50返50紅包活動,于是東拼西湊買了50元菜,卻發現被送了一堆“滿X減Y”的優惠券。
- 有限理性:用戶雖然追求理性,但會因為思考方式、掌握信息程度等導致其經常做出錯誤判斷,所以只能做到有限程度。如:雙11那天,用戶在拼多多以優惠價買了一個盆栽,卻不知道優惠價是在加價的基礎上打折的。
1.2 用戶的行為
企業只有面向用戶需求(市場需求)研發產品,才能把產品賣出去,不讓資源浪費。而面向用戶,就要研究用戶(核心是研究用戶的行為),這也是產品經理的核心工作之一。
首先,在行為發生之前,用戶通常會處在某個情境之中,這個情境會激活用戶相關的偏好和認知。然后,用戶通過感知、解讀等一系列判斷過程,產生一個主觀期望效用,促使用戶產生相應的行為。而行為會產生結果,這個結果又會成為經驗,影響用戶的偏好和認知系統,從而可能對用戶的下一次行為產生影響。
產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成用戶的一種行為(交易、使用),了解用戶行為背后的原理后,產品經理設計產品就可以有的放矢了,比如選擇偏好和認知很合適的人群,不然就要針對情境五步做很多設計,以使用戶的期望效用最大化。
1.3 用戶價值
產品的功能和屬性本身都只是交換媒介,用戶從產品獲得和感知的,只是一組效用,且對這些效用的評估有個體差異和情境差異。從這個角度來看,用戶感知到的價值才是用戶價值,它不是由產品本身決定,而是由用戶的主觀效用決定的。用戶為了獲取價值(效用)而使用某個產品,也只有讓用戶感知到產品的價值,用戶才會進行價值交換。
比如:用戶在拉鉤和BOSS上都投了很多簡歷,但結果是在BOSS上被回復和邀約面試的次數要比拉鉤多得多,用戶覺得BOSS更有可能是他找到下一份工作的平臺,于是打開BOSS的頻率會越來越高,而且下一次求職優先想到的會是BOSS。在此過程中,兩個平臺本身并沒有什么變化,變化的是平臺帶給用戶的價值感受。
在產品中如何來衡量用戶價值呢?俞軍老師提出了一個公式:用戶價值 = 新體驗 – 舊體驗 – 替換成本。當用戶價值大于0時,便有可能促使用戶發生價值交換,而產品經理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使用戶體驗最大化:
- 最大化新體驗:加速新要素(新技術、新人群、新渠道、新方法、新工具等)的應用與普及。舊要素之間的新組合也可以創造新體驗。
- 最小化舊體驗:尋找新場景和新用戶,即產品面向整個行業的“小白用戶”;壟斷市場份額,或讓用戶在某種情境下別無選擇。以上兩種方式都可以讓用戶的舊體驗變為零。
- 最小化替換成本:降低自己用戶的替換成本,或提升自己用戶的流失成本(提高競品的替換成本)。常見的替換成本有認知成本、獲取成本、使用成本和交易成本。
二、理解產品
2.1 什么是產品
產品可以是一碗螺螄粉、一套解決方案、一款應用軟件等一些滿足某種需求的、由人加工或生產的、可交易的物品或服務,是企業用來與用戶進行價值交換的媒介。用戶愿意付出交易成本,一定是因為從產品獲得和感知到了對自己有價值(效用)的點,而不是因為客觀上的產品具備某些功能或屬性,那些本身都只是交換媒介。
基于上面那一點,產品經理就應該以更好地達成交易為目的去設計產品,更加關注ROI,而不是單單把某個功能或流程設計得強大無比,體驗絲滑。
因此,在分析產品的用戶價值時,產品經理就應該把產品拆成用戶視角中的各種效用,然后分析各種產品屬性迭代對已有效用可能的影響,進而分析預判該效用變化對應的用戶行為變化。但產品會受限于技術、資源、環境等因素,并不能無限制地滿足用戶需求,所以,產品是一組約束條件下的一個效用組合。
效用是欲望的滿足程度,是一種心理感覺,不是事實,是特定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的主觀評價,人通效用主要具有以下三主觀性(個體性):人類的主觀意識千差萬別,還受情境變量的深度影響,使得人們對效用的評估具有個體差異多樣性:效用包括但不限于貨幣、時間、身體需求、心理需求、信念、情無限性:“用戶與產品”和“產品與效用”都是一對多的關系,且用戶是需求的集合。
2.2 需求分級
雖然產品越是滿足用戶欲望越好,但是受限于技術、資源、環境等各種因素,產品并不能無限制地滿足用戶需求,所以當產品效用與用戶需求出現不對等時,就需要對需求進行分級管理和實現:
- 底線需求:用戶認為理所應當、必須要有的基本需求,這類需求在(用戶量大)產品成長到一定階段后,應該追求 bad case 數量最小化。如:打得到車是網約車平臺的必備需求,但司機不能有嚴重犯罪記錄。
- 夠用就好:對其滿足程度的增加所產生的用戶效用是邊際遞減的的需求,這類需求打磨到邊際回報率最劃算的點停下即可。如:視聽播放器的倍速功能,提供常用的幾個選項就好。
- 越多越好:用戶愿意為更多的效用支付更大的代價,這類需求對用戶和企業都是多多益善的,產品經理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提高其投入產出比。如:BOSS推薦的崗位越準越好。
- 驚喜:超出用戶預期或要求的需求,這類需求適當提供即可。如:被認為快要倒閉了的鴻星爾克捐贈河南5000萬物資后,引發廣大網友“野性消費”。
2.3 好產品的三個屬性
關于什么樣的產品才是好產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張小龍認為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周鴻祎說滿足“剛需、痛點、高頻”這三個條件的產品是好產品,俞軍老師在其書中也指出了一個好產品應該有的三個屬性:
- 有效用:產品對用戶要有使用價值。產品經理需要經常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用戶真正的問題,畢竟最終為產品買單的是用戶。
- 有利潤:產品讓企業(間接)獲利。如果生產某款產品無利可圖,那老板何年何月才能住上別墅,即使是做公益都不是這樣子做的。
- 可持續:產品要能夠持續地讓企業獲取利潤和滿足用戶需求。交易幾次獲的利并不足以滿足老板的愿望,除了住別墅,還要買豪車,野心大的還要爭當百年老企業。只有產品持續對用戶有效用,對企業有利潤,才不會被某一方拋棄。
三、理解企業
不好說,不想深寫,但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看,企業首先是我們理解的用戶。企業給產品經理發薪水,產品經理就應當通過產品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作為回報,而這一切行為,也應當圍繞讓交換行為更多地發生。
以上,用戶模型介紹完結。按照俞軍老師的說法,掌握某個領域的用戶模型只是產品經理的合格線,而要想進階,還得學會設計和優化交易模型。
本文由 @Venj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價值不大,我看完了還……
就是從《俞鞭產品方法論》一書啟發,思考到用戶模型的重要性,才找到本文的
不錯不錯,學會用效用思維看產品,自己購買的不是產品而是效用的組合,自己銷售的不是產品而是效用。
真的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