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悖論和人生風控
編輯導語: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其他人的朋友比你多得多?產生這種感覺的根本原因,就是友誼悖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友誼悖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感興趣的小伙伴不妨來看看文章,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呢。
有一個友誼悖論,說的是,在任何一個由友人組成的網絡中,平均而言,一個人的朋友擁有的朋友要比這個人的朋友更多。
而我們感覺上,大多數都會認為自己的朋友要比朋友的朋友要多。
數學公式不想列了,百度百科就有。
其實這個理論對個體而言并沒有太大用,比如最popular的那個姑娘,她的任何一個朋友都沒她朋友多。
但是平均而言就不一定了,大部分人所擁有的朋友就沒有他們朋友的朋友多。
01
承認它當然是科學,但我的驕傲讓我不想承認它。
凡事皆可驗證。找個真實的超級大的關系網絡,寫個代碼計算一下。
這個網絡有數億人,整體看,這些人自己的朋友數是3.6,他們的朋友的朋友數是5.4,支持了該悖論。
為什么這個數量這么小呢,是因為這個網絡真的很大很大,很多人的信息薄網絡連接少而已。
我還看了很多個體,有85%的人朋友數小于等于朋友的朋友數。且對數據豐富的人來說,他們的朋友數要大得多。
這個理論不能解釋個體的遭遇,但可以很好的解釋一些事情為什么傾向于發生。
比如一個學者,平均來說與他合作過的學者會比他更大牛。
再比如,平均來說一個人的ex數量沒有他ex的ex數量多。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反常的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你的ex數量已經傲視群雄了。
第二種情況,也是更大可能的情況,就是有人在說謊咯。
廣義來說,大多數人的朋友平均來說還會比自己更加好看、更加善良、更加富有、更加聰明。
02
友誼悖論適用于你的同時,也適用于你的朋友。
如果,你的朋友比朋友的朋友少。那你作為你朋友的朋友,你的朋友不是應該比你朋友的朋友多嗎?
理解一下,之所以會出現這個悖論,是因為非常受歡迎的那些人有更多的朋友。
關鍵在于平均,少數受歡迎的朋友拉高了朋友的朋友數的平均值。
背后是冪律分布,也就是長尾分布。
“友誼悖論”給出的是平均朋友數,但因為社交網絡的冪律分布,交際明星畢竟是少數,所以絕大多數人的朋友數要小于他們朋友的朋友數。
想想很簡單,你更有可能跟朋友比你多的人交朋友。
我們總是在被比自己更有人脈的人“收編”,所以我們在朋友圈里總是沒那么風光。
那些風光無限的人,如果你追到他們的朋友圈去看看的話,會發現那里也都是比他們還火的人。
除了安慰宅男宅女們的心,友誼悖論還有什么用嗎?當然有。
網絡時代的營銷策略也充分利用了友誼悖論。
當你被要求轉發朋友圈或@幾位好友才能享受優惠時,商家就是看中了你的朋友們比你朋友多。
他們如果能繼續傳播,營銷效果會加倍好。
03
學是為了用。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增加我們的社交焦慮,因為我們總是看到那些表面光鮮的人。
如果我們的社交焦慮源于認為朋友比我們過得更好的話,那么認識到“友誼悖論”,會有助于緩解這種焦慮。
然后,積極地去面對那些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向他們學習,模仿他們。
我也是這樣,有很多朋友比我優秀,namelist我可以給很長很長。但我并沒有因此而倍感焦慮。
不說別的,光是從公眾號來加我的朋友,很多就很優秀很牛逼。
其中包括一些銀行行長、總經理、創業老板、主編等等,還有很多在新金融領域弄潮的人,其中很多都比我年長。
他們問我一些問題,我有時候是不懂的,或者是完全沒有思考過的,自然給不出什么好的回答。
然后我會去找朋友交流,他們常常能給我提供一些思路,轉頭再做討論。
一來一往,我的知識面就被拓寬了。
都說,跟別人攀比是通往痛苦的捷徑,這山望著那山高。
而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常常用我們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比。
實際上,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而已。
當我們選擇朋友時,我們會偏向選擇那些比我們條件更好的朋友。
是我們主動選擇了更優秀的朋友,因而你無須因此而焦慮,只需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或許需要一些思考才能搞懂,但卻讓人感到放心。
04
理解“友誼悖論”讓我們可以減緩社交焦慮,但這不是我想說的全部。
我甚至不是因為偶然看到了“友誼悖論”而突發靈感寫了這篇文章。
我是看到了論語的一句話。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說的是居住在有仁德風氣的地方是美好的。選擇住所而不選擇有仁風的地方,怎么能說是聰明的呢?
當你發現身邊很少有比你優秀的人的時候,你就該換地方了,不要考慮例外。
這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
別以為這跟風控沒關系,這是人生風控。
本文由@雷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