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用戶思維,從這三點解析(案例)
編輯導語:用戶是多種多樣的,用戶的想法也各不相同,理解用戶思維是產品道路上的重要關卡,本文作者通過案例分析了如何理解用戶思維,一起來看看吧。
不要為用戶著想,而是站在用戶的立場上去思考。
最近有個小伙伴咨詢我,說他在設計APP大圖時被領導diss未從用戶思維考慮,僅僅展示了APP的使用界面。小伙伴很不理解,說這樣不就是為了讓用戶更快了解到我們產品的功能嘛?所以有了開場第一句話和本篇文章,那我就詳細講講如何構建用戶思維,也可以說,怎么系統的從用戶思維去思考需求。
一、用戶生態
在任何一個產品領域,用戶都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需要先梳理用戶生態,搞清楚有哪幾種用戶,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哪些用戶會對產品,或者對其他用戶產生影響。我們從定義用戶和用戶畫像兩個方面來看。
1. 定義用戶
在產品的不同生命階段,目標用戶也肯定不一樣,產品經理要清晰的了解自己的產品是面向的哪些人群?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現階段的產品是不是能滿足這群人的需求?哪些是真實用戶,哪些是潛在用戶?以上所有的問題,都需要產品經理有清晰的認識。
知乎,一開始面向用戶是高知識分享達人,是用的邀請機制,這也保證了內容的質量和社區的服務質量。開放大眾用戶后,內容質量不斷下降,用戶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就需要重新定義用戶生態,重新出發。
定義用戶,我們需要注意幾點:
1)要注意顆粒度
定義用戶的顆粒度,意思是用戶可以繼續細分,但分到什么程度,還沒有定論,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比如電商產品,用RFM模型進行細分時,是否還得再對高購買頻率低客單的用戶細分,再根據男女細分等等。
2)要注意邊界
你要知道不同的用戶和產品發生的關系有強有弱,廣義的用戶,是指所有和產品有關系的人。那么,用戶是否都要納入用戶生態圖,就是你需要考慮的邊界。比如在線教育產品的,學生的爺爺奶奶,是否需要考慮進來,等等。這些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3)優先級
已經在我們用戶生態圖中的用戶,也是有重要、次重要,這也是有的產品經理會說,這用戶并不是我們目前主要服務對象的原因。
在SaaS產品中,比如藍湖,在用戶生態圖里,產品經理和設計師是重要服務用戶,而程序員則才是次級,所以產品規劃里,對程序員的需求可能并不會再前列,甚至忽略。
2. 用戶畫像
用戶畫像,顧名思義就是用一些關鍵特征來描述一個重要的用戶群體。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時刻牢記我們的產品是為誰服務的,讓我們的日常討論中,能夠始終以用戶為中心。
具體的用戶畫像:
- 需要有基本信息,給這類用戶做一個模板,包括姓名、年齡、職業、日常興趣等等。
- 描述用戶特定信息,也就是與產品領域相關的信息,比如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心理預期等等。
- 搭配用戶故事,增強真實感。說到用戶故事,再細化講一下,用戶故事包含三部分內容:用戶,功能,價值。通常表達格式:作為一個“用戶”,我想要“功能”,來滿足我的“價值”。
例如:作為一個小編,我需要一個排版工具,來滿足我一鍵排版,提升我的工作效率。
二、用戶場景
說到用戶場景,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在社交(信任)電商,搜索電商和興趣電商中,商品詳情頁里的更多推薦,推薦邏輯是否是一樣的?如果簡單的以為電商的推薦邏輯都差不多的話,就沒意識到場景所帶來的影響。
在社交電商中,用戶場景里,購買需求(欲望)是在站長那端,也就是說,用戶是跟著站長的信任走的,那推薦邏輯更多傾向于站長推薦。
搜索電商中,購買需求是用戶自發式,用戶場景是自己想購買某個產品,去電商中尋求相似產品的對比,然后買性價比高的,那推薦邏輯更傾向于相似產品。
興趣電商,購買需求是用戶興趣使然,用戶場景是看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后,突發性的購買欲望,那推薦邏輯,更多傾向于相似興趣用戶其他購買的產品進行推薦。
著名產品人梁寧老師說,“場”是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景”是情景和互動。當用戶在某個時空發生了什么情況,可以粗略的說明用戶在場景上發生了。
我認為一個用戶場景應該是由用戶(people),情景(scene),觸發(trigger),問題(what)組成,也就是PSTW模型。
- 用戶,就是用戶生態,通過定義用戶、用戶畫像來熟知產品的用戶基本信息。
- 情景,場景必基于一個時空中,在某個空間和某個時間遇到的情況。
- 觸發,在遇到某一情景后,會想到什么。
- 問題,為什么會想要做什么事情,需求就產生了。此問題,包括了痛點和其他因情緒而產生的動機。這就是為什么,在并不需要需求的時候,改變場景,卻能產生需求。
舉例說明:我們在美團點外賣的場景,職場白領(用戶)在辦公室里快到中午了(情景),肚子餓了,或者大家都開始討論中午是吃什么(觸發),想要吃飯(問題),打開了美團開始選擇午餐。
通過第一步對用戶場景的描述,我們對涉及到的場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咱們來看看如何在場景中發現用戶需求。
1. 通過當前業務場景挖掘需求點
通過場景列舉階段對場景的描述,分析用戶在當前場景的需求并挖掘需求點。這一部分可以用到場景挖掘工具,在場景描述的基礎上,豎向分析當前場景用戶的需求。
2. 通過用戶預期場景尋找需求點
挖掘場景的方法為預期用戶下一步的目標意圖,首先需要對上文場景進行判斷,結合對當前場景的描述與分析,預期用戶接下來的行為,從而尋求當前場景的設計需求點。
三、用戶旅程
如果說用戶生態本身是靜止的,那用戶旅程就是讓用戶“動起來”。用戶旅程有各式的廣度和深度,但每個用戶旅程大致都分三個階段和六個關鍵要素。
- 階段一,做某事前的準備,這個階段是和用戶場景相似,有了準備才會有所行動。
- 階段二,做某事的過程。
- 階段三,做完某事之后。
六個關鍵要素:
- 用戶,用戶為用戶旅程提供了某一個視角,進而有利于構建一種清晰的論述。
- 情景&期望,描述了用戶旅程需要面對的情況,和用戶面對該情況下的特定的期望。
- 目標,用戶想要達到的目標,與期望對應,目標會根據期望的改變而變動。
- 行動,用戶采取的實際行為和用戶使用的步驟。
- 想法&感受,對行動后的結果,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也是需要同理心去體會的地方,也是差異化需求的開始。
- 情感:這個關鍵要素是貫穿于用戶旅程中的各個階段,代表了用戶體驗過程中情緒的起伏,這種情感分層可以告訴我們,用戶對產品的喜好和不滿。
早先,我們收集的用戶生態和用戶場景,這時候可以各歸其位,通過用戶旅程把場景串起來,讓我們跟著用戶一起體會一段“真實旅程”。
四、案例
咱們回到文本開頭說到的那位小伙伴提出的問題,他們的產品是一款小語種培訓課程APP,針對應用商店來的用戶,展示相關APP的內容和服務。他是直接在這個APP首頁,把上課的直播間展示出來了,卻被diss沒有用戶思維,那讓我們來看看應該怎么做。
首先,用戶生態。
對于能夠打開這個APP的用戶,應該是對此感興趣的,咱們先鎖定,比如大學生,對小語種感興趣或者想加分的學生等等,但他們有個特點,因為這個是個小語種APP,有多個語言,所以用戶可能是未考慮清楚學哪門語言的入門者。
第二步,用戶場景。
在這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看到這個APP介紹頁的用戶場景,是嫁接在應用商店內的。用戶可能是在應用商店興趣使然的來回翻看,也可能是模糊搜索到小語種相關APP,也可能是直接搜索到了這款APP,想直接下載的。
第三個場景不用看,因為是直接關系,沒有過多的考慮。而前兩種,用戶(應用商店的普通用戶或對小語種感興趣的用戶),情景(在模糊搜索或排行榜等列表看到了APP),觸發(點擊查看詳細介紹),問題(是否滿足自身興趣點)。
第三步,用戶旅程。
用戶在打開APP介紹前,有對小語種培訓的興趣,搜索到APP,查看APP詳細介紹,是否滿足自身的興趣,關閉。
從此三步來看,用戶需要的是滿足自身興趣,而不是直接進入培訓狀態中,所以咱們做這個頁面時,應該著重引起用戶興趣點來做。所以,這里不需要放直播間的截圖,而需要放,如何在APP里滿足用戶興趣和需求的點。
我的意見就是,把課堂情況抽象化,讓用戶有一種已經學會后的成就感,來激發更多興趣。
五、小結
- 收集海量用戶信息,描繪用戶畫像,提煉出用戶生態
- 通過用戶,情景,觸發,問題,描寫用戶場景
- 分析核心的用戶旅程
最后再提醒一句,我們要和用戶做朋友,長期互動而不是在不知道怎么找到用戶需求,進行產品創新的時候,才想起來去找用戶。
本文由 @pm老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CC0協議
讀完的理解是:用戶旅程其實相當于通過串聯確立后的用戶場景,將用戶的使用過程進行還原,這個過程能更好的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