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營銷邏輯理解獲客執行:把小做大、把大做實
編輯導語:獲客對于每個品牌來說都十分重要,對獲客執行進行戰略性思考也十分重要,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以營銷邏輯來理解獲客執行的具體思路,具體分析了STP市場營銷理論和獲客的過程等,一起來學習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必談獲客的戰略價值。
每個品牌都知道獲客的重要性,當站在戰略層面思考的時候。
但容易忽略的一點是,如果這是具有戰略級意義的工作,那么就是常態化的,是每年、每月、每天都要做的,而不是想到就來一波,缺了再去補。
不過,今天更多的迷茫可能還是集中在戰術層面。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品牌,獲客都是大問題。
在談到獲客時,主題先行、內容至上、渠道為王等各個近似但不同層面的策略思想都會出現。這些思想都沒有錯,但問題是適不適合。
從營銷視角來談論獲客仿似也是老生常談,但這些情況中,卻又容易忽略了傳播層面的屬性,成為赤裸裸地“拉人頭”,讓人避之不及。
這是推銷,不是營銷。
獲客,是交叉了傳播和營銷兩種屬性的工作。一個信息,如何傳遞到目標受眾那里,并促使TA完成最終的行為。傳播在前,營銷在后。
無論從傳播還是營銷的層面來運營獲客,都不會錯。但如果從傳播層面來切入,往往會陷入一個慣性指摘:不接地氣。
而更容易陷入迷茫的地方在于,將獲客放在了戰略層面去考慮。
那么,就以營銷邏輯來理解獲客執行,或可消除一些迷茫。
一、把小做大:錨定一個“小”需求
營銷的目的本質上是促成價值的交換,即消費者和企業之間,一手交錢、一手交換,完成價值交換。
因此,用營銷的邏輯來看的話,最終要以行為的完成作為最終目標。
而在獲客這件事上,用行為來衡量的話,要么是獲取注冊用戶,要么是完成消費交易。
明確了目標,我們可以用STP營銷理論來看看獲客之前需要做什么。
STP是很經典的市場營銷理論了。其包括市場細分(Segmenting)、目標市場(Targeting)和市場定位(Positioning)。
- S-市場細分:以用戶需求的差異劃分類別,定義市場中自己的產品/服務。
- T-目標市場:根據市場細分,確認產品/服務想進入的細分市場。
- P-市場定位:根據產品/服務的關鍵特征及賣點進行包裝,確認自己的產品/服務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將STP的理論作為一個獲客策略看待的時候,「需求」是擺在第一位的。
此時,“把小做大”是特別有效的一個思維。
這里有兩個需求,一是品牌的需求,二是用戶的需求。
“把小做大”里的小,是指“細分”。要把需求拆分到簡單而直白的層面。
站在品牌的角度而言,獲客當然是一個長期的常態化行為,但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來劃分,每個階段獲客的目的不是都一樣的。
如果是在冷啟動階段,獲客的首要需求/目的是「驗證」,驗證產品是否真的如自己設想般能解決問題,驗證用戶滿意度,驗證服務流程等等。
如果是進入了商業化階段,那么獲客的需求/目的就是要實現利潤的增長了。
品牌自身階段的需求/目的,定義了這一次獲客不同的屬性。
站在用戶的需求層面,就更需要找到“小”了。如今任何一個品牌都不會宣稱自己的目標用戶是全民,但目標用戶定位時,必須找到一個特別小的切入口,才有很明確的抓手。
這個方面我之前在另外的文章講過,就不贅述了。
而“做大”,實際上借用了另一種營銷理論——Niche Marketing。
這個詞中文有好幾種翻譯,利基市場營銷、補缺營銷、縫隙營銷。Niche這個單詞,本身有市場定位、生態位的意思。
如果站在定位的角度來看的話,縫隙營銷更符合我們今天提到的概念。
也就是說,要瞄準的是縫隙中的目標用戶定位(還記得前面說的特別小的切入口嗎?),但把這些縫隙全部加起來,就是一個特別大的市場了。
如果可以服務好這個市場,這家企業也能占據自己的生態位,活得不錯。
如今,在消費者層面吹得震天火熱的“Z世代”概念,讓所有消費品都患上了“年輕焦慮癥”,仿佛自己不理解“Z世代”就活不下去一般。
但有兩款APP都在用縫隙營銷做自己的營銷定位。
一個是豆瓣。在如今的互聯網中,豆瓣屬于“上古”社區了。但是,并沒有哪個“后浪”能夠更好地取代豆瓣的地位。
豆瓣抓住的是哪個縫隙市場呢?文藝青年。無論今天各種自媒體如何鼓吹豆瓣的墮落,要知道,在他們自己推薦書籍電影音樂時,標題還是得打上豆瓣評分。
100個青年中,有5個文藝青年,豆瓣放棄那95個人,專注做那5個,當它把全中國的那些5%的文藝青年聚集起來的時候,稱呼自己為“我們的精神角落”是不算過分的。
另一個是糖豆。它是中國最大的廣場舞內容社區平臺。糖豆在2015年誕生,以廣場舞視頻為起點,在2019年就已經融資到了C輪。
當所有人都在絞盡腦汁把年輕人“卷”過來的時候,糖豆瞄準的是中老年人——更精確地說,是愛跳廣場舞的老年女人。
這是一個絕對精準而細小的縫隙市場,這個縫隙市場有多大規模?2019年時糖豆的用戶超過2億。
回過頭來,用縫隙營銷的思想來理解獲客的話,關鍵的是錨定一個“小”需求。
豆瓣錨定了文藝青年的精神需求,糖豆錨定了愛跳廣場舞的老年女人的舞蹈教學視頻需求。
而當你要獲客的時候,你錨定了哪個群體的哪一種需求?
許多餐飲企業老板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會說,吃飯啊,每個人都要吃飯的,這是個剛需啊。
我的回答都是,是的,吃飯的確是剛需,但吃你們家的品牌不是剛需。
不要偷懶,想清楚你的“小”用戶,然后發現他們的剛需,做出能滿足這個剛需的產品,你就能收獲“大”市場。
而站在品牌自身的角度來說,無論是自己的需求,還是用戶的需求,找到這個“小”之后,必須要把它做“大”。
一個比較經典的獲客模型是「轉化漏斗」。每一層漏斗都會流失一批用戶,最終漏到底部的,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而做“大”,就是要在建立這個漏斗時,最上面的那一層盡量擴大范圍。
二、過程:做“實”一個大事件
相對而言,做“大”一個事件并不難。把渠道和KOL堆滿,聲量可以在短時間內一下提上去。
難的是做“實”。核心是,利益分配。這是營銷思維的關鍵,傳播層面很難關注到。
要把一個大事件做“實”,利益分配要考慮兩種人:一是用戶,二是合作者。
面對用戶時,便是這一次獲客事件所設置的福利。福利又分短期和長期。
今年的618,被稱為“史上最難”。經濟下行、消費萎靡、信心缺失,連頭部的電商平臺都已經開始擔心自身。
今年618,各家從從5月中旬就開始預熱了,沒有了各種帶“心機”的復雜玩法,要么直接送券減錢,要么聯合地方政府發消費券,優惠力度更是超過往年。
在大事件中設置的事件福利,是短期福利,是每一次事件宣發時的賣點,是用戶在在一次事件中能被吸引過來最直白的手段,是刺激的好工具。
但不能缺失長期福利的設置。無論是京東還是淘寶,當你在618看自己的購物車時,都會看到他們有一個提醒:plus/88會員可減免/享受更多福利。
這是留存利器。
獲客要做“實”,兩個關鍵數據:轉化率和留存率。
短期福利負責轉化率,長期福利負責留存率。
除了用戶之外,要做“實”,還得考慮合作者的利益分配。
一次“大”事件,必然涉及多個環節上的合作者,能否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一起參與其中,決定了這個事件所投入的成本能否產出更多價值。
KOL能借助這次獲客事件收獲一波自己的粉絲嗎?
廣告渠道能借助這次獲客事件提升自己的渠道品牌影響力嗎?
如果可以,他們不僅會主動參與、出謀劃策,甚至愿意付出小部分成本,風險共擔。
三、總結
- 獲客是交叉了傳播和營銷兩種屬性的工作;
- 當把獲客放在戰略層面思考時,其是一個常態化工作。但每一次的獲客事件的執行,應該放在戰術層面;
- 把小做大,是找準一個“小”需求,品牌自己的需求、用戶的需求;
- 把大做實,核心是利益分配,考慮兩種人:用戶的、合作方的。
本文由 @源記物語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每個品牌都知道獲客的重要性,當站在戰略層面思考的時候。
STP分析法真的很好用,同時也很實用,很多行業都可以用這個方法。
STP分析法感覺會很好用,想知道那個88會員好用嗎,感覺開了會浪費
把小做大,把大做實,把實做堅,把堅做強,把強做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