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用戶瘋狂轉發的5個底層秘密!
編輯導語:你是不是時常困擾怎么樣才能讓自己的產品或者內容被用戶分享,瘋狂轉發?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讓用戶產生值得分享的動機。作者總結了5個底層邏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你拍張我們KTV的照片發到朋友圈,我們會免費送你一份果盤。”“轉發朋友圈并集齊20個贊,送你一張20元優惠券?!?/p>
很多品牌的做法,就是通過利益的誘導,讓目標群體去做一些集贊、發朋友圈的傳播,難道做社群分享就只能用這種方式嗎?
實際上,如果你可以給用戶提供價值,別說你不給錢,就算你向他們他們收費,他們還是會分享的。
有一個心理學教授曾召集一批人做一個關于三明治喜好的測試,作為回報,被試者可以拿到一定的實驗酬勞。
在試驗中,這些被試者有2個選擇:
- 什么都不做,多獲得25%的酬勞;
- 可以把自己關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給周圍的人,酬勞不變。
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大部分人寧愿放棄25%的酬勞,也要把自己關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給別人。
換句話說,分享是人的天性,是不需要金錢刺激就可以讓他們主動去做的事情。
如果 這個時候上帝突然出現,給你2個選擇:
- 不能告訴任何人找個消息,獎勵你1000元;
- 你可以告訴任何人,但是沒有任何獎勵。
你會怎么選?可能大部分人會選擇第二項。
更有可能,上帝還沒出現,你就已經迫不及待發朋友圈了。
對吧?這么一個驚天秘密的談資,區區1000塊又算什么!
既然分享是人的本能需求,那么與其花費巨額資金刺激他們分享,不如直接創造一些會讓他們情不自禁分享的內容。
那么如何讓別人分享呢?
首先,我們需要考慮的不是“我們想讓他們分享什么”(比如某款產品很好用),而是我們創造的內容可以調動用戶的情緒,或者對他們有什么價值?
換句話說:我們想要讓對方分享的信息本身,可以幫助用戶完成什么社交任務?
基本上,社交任務有這五大類:
- 尋找談資——“最近有什么可八卦的?”
- 表達想法——“說服某人做某事”或者“表達心中的某種想法”
- 幫助別人——互惠行為,為別人提供幫助
- 塑造形象——在他人面前保持自己人設一致的形象
- 社會比較——在心理、身份感等維度的競爭中獲勝
理清了找個底層邏輯,我們就可以思考,如何創造這樣的內容,來讓用戶分享,而這些內容就像社交中的“貨幣”一樣,能夠產生價值:
- 尋找談資——如何為別人提供談資
- 表達想法——如何幫他們說出心中想表達的
- 幫助別人——如何為能讓用戶幫助別人
- 塑造形象——如何為代表他們的形象
- 社會比較——如何讓他們看起來更有優越感
所以,給予用戶社交幣分享遠比給予人民幣分享更有自主性和長久性!
一、提供談資
社交往往從聊天開始,而聊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尋找談資”——設想一下你第一次認識以為新朋友的場景,因為你們彼此不熟悉,沒有熟悉的話題作為談資,你們不得不通過了解對方的工作、家鄉等話題來辛苦地尋找談資,這是有多么無趣和折磨。
因此如果你能夠為用戶提供“談資”,就相當于給了他們提供“社交幣”,讓他們可以自由聊天,避免尷尬。
那么如何為別人提供這種談資呢?
有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就是“尋找有違常理的戲劇性沖突”。
美國《華爾街日報》的資深撰稿人布隆代爾曾經說過,最適合登在報紙上的新聞就是:《我在FBI工作時如何通過與狗熊發生關系而找到了上帝》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從你想表達的大量信息中,找到違反別人第一直覺的地方。
比如:
- 引發好奇:“你一定不知道!海底撈其實不是靠賣火鍋賺錢,而是靠……”
- 制造反差:“我們是初創的手機品牌,但是卻是國內性價比最高的智能手機”或者“我們開瑪莎拉蒂送豆漿油條果子”。
- “最”XX:“XX發布了地球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或者“XX開始售賣世界上最長的油條——長達2.6米!”
- “最先”:“XX發布了全球首款能看穿謊言的手表”或者“XX研發了可以在水里游和天上飛的自行車”。
- “蹭大腿”(跟一個知名品牌捆綁):“我們賣的油條被X名人吃過”或者“創始人親自砸掉10臺毛豆Y,跟特斯拉宣戰”。
- ……
因為這些信息跟我們日常所見的現象不同,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預期和直覺形成強烈反差,所以容易成為談資,也就是我們場所的“少見多怪”。
而大腦一直是變化非常敏感,但對固定的事物并不敏感。所以警示燈才會出現明亮和顏色的閃爍變化,以提醒人們的關注。
所以如果想在“談資”領域創造“社交幣”,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出你的產品、創始人等一切信息中,違背別人第一直覺的部分。
如何檢驗呢?當你創造出這樣的信息后,你可以看看別人會不會這樣說:
- “哎,我告訴你,剛剛……”
- “你聽說了嗎?……”
- “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原來……”
二、表達想法
在社交中,幾乎人人都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去影響別人。而如果你的信息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提供幫助,他們就會轉發你的信息。
有這樣一個情景:
在飯局上,小王突然咳嗽了兩聲。
“你這是受風寒了啊,我教你,回家多吃幾片梨就好了!”小李說。
“喲,原來你還信中醫??!那些都是偽科學?”小陳作為反中醫者,忍不住說。
“誰跟你說中醫是偽科學的?市場部的趙總上次得了嚴重感冒,買了好多西藥吃都沒好,最后找了一個老中醫,開了中藥吃就好了!”小李反駁到。
“你說的是個例而已,完全不能證明中醫的有效性,不然讓你說的這個老中醫的藥通過大規模隨機雙盲試驗?”
“我不知道說的試驗是什么,但是老中醫的效果是這一片人公認的!”
“……”
雙方陷入了持續的辯論中,最后不得不轉移話題。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雙方不歡而散。
但是如果在這場辯論中,小李掌握一些“社交幣”的話,結果就會好多了,我們看另一個版本:
在飯局上,小王突然咳嗽了一聲。
“這是受風寒了,回家多吃幾片梨就好了!”小李提醒到。
“小李,我轉發你一個有趣的視頻,你看一下?!闭f著,小陳把《羅胖》的一期節目《你還信中醫?》發給了小李。
通過這樣一個視頻,小陳不再需要費力地解釋什么是“大規模隨機雙盲試驗”以及“如何判斷一個療法的有效性”,反正都在視頻里了。
在這個故事中,“羅胖”的視頻就成了小陳的“社交幣”。
小陳轉發了這個視頻,是為了免去自己解釋的麻煩,他覺得羅胖把自己想說的都說了,而且條理清晰!
在“說服小李”這個社交任務中,“羅胖”的視頻幫了小陳一個大忙。
如果你的內容也能夠幫助用戶表達、說出自己內心想法,他們就會主動分享、傳播你的信息。
所以當我們在朋友圈中看到企業老板分享這些分享也就不奇怪了:
- 《致加西亞的信:全力以赴的,才是好員工》
- 《細節決定成?。捍騽永习宓?個細節》
同理,我們也能理解,為什么員工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分享這類文章:
- 《80%平庸的中層管理者不知道的基層員工之難》
- 《最新權威研究表明:過度加班和工作效率成反比》
- 《高管的戰略錯誤,員工越勤奮公司倒閉越快》
老板和員工都有想向對方表達的觀點和想法,但是可能自己沒有很好的表達能力或者耐心,所以當有一篇文章內容可以很好的表達自己想想法,他們都會主動分享!
比如,我們看到有很多自媒體人、知乎達人、微博大V等都在創造這種“社交幣”。
將來可能我們溝通出現問題時,甚至不需自己組織語言,只要轉發各種“社交幣”文章就可以了。
再比如,以前的情侶討論可能是這樣的:
女:我覺得你有些毛病不好,不是我理想的伴侶標準。
男:你指哪方面?
女:比如你不夠體貼啊,沒有“用戶思維”“長期主義”啊。
男:沒聽懂,說人話!
未來的情侶討論可能是這樣的:
女,轉發:《知乎-標準男友的5大標準》
男,轉發:《為什么女朋友總會不斷向男友提要求?》
女,轉發:《如何提高男友情商:5大法則塑造強大男友力》
男,轉發:《心靈雞湯:為什么甘地要說“欲變世界,先變自己”?》
女,轉發:《知乎-如何優雅地提出分手?》
男,轉發:《知乎-分手后還能做朋友嗎?》
女,轉發:《鳳凰傳奇火爆單曲:愛情買賣》
……
不光微信公眾號文章,甚至很多企業的廣告,也在這個方面為用戶提供了“社交幣”,幫助用戶表達自己的想法。
比如陌陌的廣告文案《別和陌生人說話》:
別和陌生人說話
別做新鮮事
繼續過平常的生活
膽小一點
別好奇
就玩你會的
離冒險遠遠的
有些事想想就好
沒必要改變
待在熟悉的地方
最好待在家里
聽一樣的音樂
見一樣的人
重復同樣的話題
心思別太活
夢想要實際
不要什么都嘗試
就這樣活著吧
這個廣告引來很大的轉發,因為它表達了很多用戶內心想要表達的內容,為用戶的這個表達過程提供了“社交幣”。
三、幫助別人
可能沒有能夠哪句話能比這句話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你是被需要的!”
再社交中,人們愿意幫助他人,并得到快樂,根本原因是,幫助別人可以實現“自我價值感”,讓自己感覺到“我是被需要的!”
這就是為什么,有人總喜歡充當紅娘,撮合兩個朋友在一起;
有人也喜歡轉發各種“招聘信息”來幫助朋友圈的人找工作……
因為,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朋友圈中持續地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并且對別人提供了幫助,他的隱形地位就會得到上升。
所以,如果你的內容能夠給“用戶幫助別人”的過程提供幫助,他們就會主動轉發你的內容,而你就給這些人提供了“社交幣”——你的內容讓他們社交更成功。
比如這樣的文章:
- 《如何做好一個好男友:必備8大本領》
- 《保持身材苗條的4種秘密》
- 《如何策劃一場成功的社交活動》
還有各種:《吃XX包治百病》《肯德基的雞都是速成雞,而且有4個翅膀6條腿!》
所以,如果看到濫發雞湯的人,也不要生氣,他們只不過想讓自己“有價值”,只是想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四、塑造形象
人人都想在朋友圈塑造并且強化自己的形象——
“我是高材生,我是湖人球迷,我是幽默的人,我是XX大學畢業的,我是XX人,我是……”
而如果某些內容可以幫助他們強化自己的形象,這些內容就會被轉發。
所以,當英雄聯盟某某戰隊奪冠的時候,幾乎周圍所有的年輕人都在轉發這條信息。因為這個信息強化了“我是冠軍粉絲”的形象和身份。
當湖人隊得到NBA總冠軍時,所有喜歡籃球的人、或者對某個球星很喜愛的球迷,會比其他人更加可能轉發這條信息。
因為轉發信息潛在地強化TA的某種形象(喜歡籃球、我的球隊是冠軍隊)。
如果你的內容提供的任何一種信息能夠幫助別人強化自身形象時,就等于在別人的社交中提供了一種“社交幣”,他們就大概率的轉發和分享。
比如你可能經??吹筋愃瓢凳镜呐笥讶D片:
轉發《手游的極致追求》或者發朋友圈秀一下自己連續用手機打了8小時游戲。這些強化了“手游發燒友”的個人形象。
分享自己對各種名表、豪車豪宅的使用或者跟某個網紅的合影,這些都強化了“高質量人類”和“高社會地位”的形象。
年輕父母轉發孩子照片以及《當好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的4個標準》這樣的內容,就是強化“我是一個好爸爸/媽媽”的個人形象。
那些一到母親節就在朋友圈轉發“母親節日快樂!”“媽媽我愛你”的內容,就是在朋友面前強化了“孝子”的個人形象,即使TA的父母根本看不到這信息。
在比如,轉發《成為優秀高管的3大原則》、《巨蟹座3大缺點和2大優點》、《科比的堅持和傲慢》等,都是在塑造不同的自身形象。
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制造信息可以能夠幫助別人塑造和強化自己的個人形象,向用戶提供塑造自身形象的“社交幣”。
五、社會比較
幾乎每個人都有攀比心理,比如,可以接受在平均月薪2萬的公司里拿到5萬月薪,卻很難接受在平均月薪10萬的公司里拿5萬月薪。
就算是毫無意義的對比,人們也往往樂此不疲。
比如看誰猜硬幣正反面比較準——幾遍誰都知道硬幣的正反面是隨機事件,與人的預測能力無關。
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比較——不論這種比較是顯性的還是隱形的,這就是人性。
只要你的內容能夠幫助別人有效而且一目了然地進行比較,就相當于提供了“社交幣”,人們就會更加主動轉發。
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會這個理論深信不疑。
在2015年初,80%的互聯網公司都喪心病狂地開始用各種辦法引發用戶的相互攀比:
支付寶推出10年賬單的功能,可以讓人瞬間了解自己過去10年支付寶花的錢并轉發朋友圈。
微信新版本發布,用戶可以分享自己過去1年得到了多少贊、送出了多少贊。
知乎可以讓用戶知道自己過去一年答了多少題、得了多少贊,并且生動地用語言表現出來。
百度地圖也推出功能,讓用戶可以分享自己過去一年去過哪些地方……
甚至每次微信群搶紅包,大部分人都會比較一下誰搶得多。
還有各種游戲,告訴你打敗了99%的小伙伴……
其實,“設計一種機制引發用戶的比較”這種技巧早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就有了。
比如線下的各種會員卡、積分卡、貴賓卡……
有研究表明,即使美國的航空公司設置了“航行里程數可以兌換免費機票”的優惠,大部分人也沒有去兌換。他們只想不斷地積攢里程數,而一旦被兌換了,這樣的“隱形比較”就會消失。
甚至,回憶一下你在上幼兒園時,老師不也會獎勵小紅花的方法激勵你回家向父母炫耀嗎
結語:
每一個人都需要社交,只要你的內容或者產品可以幫助用戶在社交中獲得以上的五大動機,就是在向用戶提供“社交幣”,他們就會轉發你的信息。
最后,你可以重新閱讀一下本文,看看這篇文章中提供了幾種社交貨幣?
作者:陳叫獸,微信公眾號:洞見創意
本文由 @陳叫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作者:陳叫獸,微信公眾號:洞見創意
本文由 @陳叫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人家好心分享 愛看看 不看就走 噴人家干嘛
第二點 表達想法的社交幣,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應該是表情包
贊??
作者提到的5種底層邏輯非常好,看完以后覺得很有價值,點贊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朋友圈中持續地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并且對別人提供了幫助,他的隱形地位就會得到上升。
就是這個道理,贊
的確,每一個人都需要社交,但是要幫助用戶在社交中獲得以上的五大動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