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設計:量表到底是要用5級還是6級?
編輯導語:在日常調查問卷的量表設計中,面對不同等級的量表,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量表的答項應該選擇5級還是7級?要不要有中間項?本文作者對調查問卷中的量表等級設定進行了探討,一起來看一下吧。
用研人,核心目標的工作就是要通過調查獲得消費者態(tài)度、意圖和行為。在日常調查問卷的量表設計中,面對不同等級的量表,你一定有過這樣的困惑,量表的答項應該選擇 5 級還是 7 級?要不要有中間項?到底是 5 級好?還是 6 級好?
筆者就調查問卷設計中的量表等級設定,探討一下究竟要如何選擇。
01 李克特量表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心理學界 Rensis Likert 在 1923 年所創(chuàng),是一種心理測量量表。通常用于問卷設計,是目前調查研究中最為廣泛使用的測量方法。
它屬于總加量表類型的一種,主要針對一個特定的研究對象,要求填答者對指定的題項,給出一個數值分數,最后通過加總得分,用來反應填答者整體的認同程度或主客觀評價。
一般來說,李克特量表采用 5 級,從數值 1~5 代表不同的態(tài)度強度。以問項“根據您的個人經歷,您對本次 [ 某某服務 ] 的整體滿意度評價是?”為例,量表對應表示為:
- 非常不滿意(1)
- 不滿意(2)
- 一般(3)
- 滿意(4)
- 非常滿意(5)
在實際量表的選用上,大家基本會依據約定俗成的習慣選用 5級、7 級量表,但也會依研究需要拓展選用 4級、6級,甚至11級等其他等級的量表。
02 如何選擇合適的量表?
在進行量表調查獲取數據分布的特征,可以依據“數據的集中趨勢、離散程度、分布狀態(tài)”進行測量和描述。有研究(Dawes, 2008)指出,無論是 5 級、7 級或 10 級等級,在進行標準化尺度處理后,其在統(tǒng)計上的平均數、變異數、偏態(tài)和峰度都很相似。
這里體現的觀點就是,選擇幾級量表并不重要,在數據統(tǒng)計分析階段,都可以轉換為統(tǒng)一的尺度進行計算。
當然,筆者的討論不會基于后續(xù)轉換的做法上。那么在量表等級選擇之前,可以先從“調查成本、等級數量、奇偶數等級、等級標示” 4 個角度先進行思考。
1. 調查成本
- 誤差成本:指的是隨著量表的等級的增加,所獲得的測量數據誤差就會越小
- 填答成本:指的是隨著量表的等級的增加,填答者進行調查問卷填答的難度就會越大
- 整體成本:指的是誤差成本和填答成本之間的曲線相關關系
從調查成本的角度切入,誤差成本會隨著量表等級的增加,成本逐步減少。填答成本會隨著量表等級的增加,成本逐步增加。
從圖中誤差成本和填答成本交合的點可以看出,5 級量表是在調查成本中相對較低的方案。
2. 數量等級角度
一般來說,信度方面量表會隨著等級的增加會有所提升,超過 10 級后增勢會趨緩。效度方面則是中等級別的量表的效度會高于相對較少級別的量表,而超過 7 級的量表的效度也會減低。
另外,疲勞度方面量表超過 8 級和題項超過12個,填答者還會產生填答疲勞。
在不確定使用何種量表的時候,比較理想的情況,選用 5~7 級量表的風險最小。
對于特殊群體,比如兒童、青少年、老年、沒受過教育人群,為了讓他們更好理解調查量表的答項,可適當把量表等級減少,使用 3 級或 4 級量表,他們會更容易做決策。
3. 奇偶數等級角度
相比數量上的選擇,奇偶數等級的選擇是開展研究更最常被問及的問題。
奇偶等級最大的不同就是中間項的存在。奇數等級通常會以中間強度進行處理,但對于填答者而言,它也包含了不知道、不確定的態(tài)度。
中間項一般填答者會產生“趨中效應”的填答偏誤,填答者可能會為了回避勾選極端選項而出現。同時,也可能是不想作答(表態(tài))或者沒意見。
為了避免填答者傾向于選擇“一般”等中間選項,所產生的“趨中效應”,通常會使用偶數等級量表來解決。
但是偶數等級量表同樣也有問題,就是填答者會被要求做出正負向偏好的態(tài)度情緒的選擇,這忽略了在實際場景中,確實存在既沒有不滿意,也沒有滿意的中立態(tài)度情緒。
在這個角度出發(fā),選擇奇偶數并不存在一個相對傾向的或者利好的標準,兩者各有利弊。
而對于奇數等級量表而言,如果想剔除由于“難以決定、沒意見、無所謂”等選擇中間項的情況,可以在末項增加設立“難以決定、沒意見、無所謂”的獨立選項進行標示。
而對于偶數等級量表而言,則較難剔除填答者的反應偏差,但一般影響力相對有限,實際研究中需酌情選擇。
4. 等級標示角度
量表反應形式的設計會直接影響填答者的心理狀況,在 5 級量表的使用上,中間項的標示方式有以下 4 種形式:
- 標出兩端,中間項空白不標示
- 以比例表達,中間項為一般、普通、不同意也不反對等
- 以頻率表達,中間項為有時、偶爾、有些等
- 以態(tài)度傾向表達,中間項為難以決定、沒意見、無所謂等
方式1意味著量表具有等距性,等距性適用范圍廣,包括平均數、標準差、推論統(tǒng)計等等。
方式2/3/4 意味著量表具有等級性,等級性比較適合統(tǒng)計頻率。
在 Lam and Stevens 的研究結果中發(fā)現,5 級量表標出兩端、避免中間項目描述的(等距性)調查中,填答者會自然調整為從 1~5 的強度、發(fā)生比例和頻率,基本上不影響填答者心中的態(tài)度強度。
所以,等距性的標示形式,可以有效緩解奇數等級的“趨中效應”,也能緩解偶數等級的文字標示選項上的正負向情緒傾向。
03 總結
Okay,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了解到:
- 不同量表間可以依據轉換規(guī)則,進行統(tǒng)一尺度量表等級轉換。
- 在成本考量上,5 級量表是在調查成本中相對較低的方案。
- 在數量等級考量上,選用 5~7 級量表的風險最小。
- 在奇偶數等級考量上,奇數等級需考慮趨中效應,偶數等級需考慮被迫填答所引起的反應偏差。
- 等距性的標示形式,有助于緩解量表等級的偏差問題。
最后,原則上量表等級的選擇還是需要結合研究目的來判斷。但上述的角度,可以讓我們在選擇的過程中,了解各自優(yōu)劣后,做出最優(yōu)解。
#專欄作家#
龍國富,公眾號:龍國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人因工程碩士。致力于終身學習和自我提升,分享用戶研究、客戶體驗、服務科學等領域資訊,觀點和個人見解。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沒想到還有這么多道道,厲害了
5級量表只標兩邊,當用戶點擊中間項時出現描述,還是會影響用戶態(tài)度。但確實可以延緩用戶趨中,推動用戶去表態(tài)。
等距性的標示形式,可以有效緩解奇數等級的“趨中效應”,也能緩解偶數等級的文字標示選項上的正負向情緒傾向。
用研人,核心目標的工作就是要通過調查獲得消費者態(tài)度、意圖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