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成功”不重要

0 評論 4060 瀏覽 5 收藏 12 分鐘

很多中國SaaS公司的“客戶成功”本質上只是“客戶服務”,和“客戶成功”原本定義差異頗大。在Salesforce定義下,這樣高大上的“客戶成功”,能產生效果嗎?本文對客戶成功的發展和重要性進行闡析,一起來看看。

前兩天,在我創建的SaaS高管群出現了一段關于“客戶成功”的討論:

A高管:一些SaaS公司已經在裁撤客戶成功了。因為作用不顯著,價格不實惠。

B高管:客戶成功經理還是要多向客戶學習。最忌諱的就是在公司里聽了一些最佳實踐或者專家吹的牛后,跑去教育客戶。

——來自SaaS高管微信群

按照“客戶成功”主要倡導者之一,Salesforce的定義:“客戶成功”的核心是幫助企業解決最重大、最緊迫的經營問題。

根據這個定義,很多中國SaaS公司的“客戶成功”本質上只是“客戶服務”,和“客戶成功”原本定義差異頗大。

不過,Salesforce這個定義的內核并不新鮮,因為早在傳統軟件時代,IT咨詢公司就宣稱:實施ERP的根本目標并非提高操作效率,而是為了“流程再造”——即通過管理變革,幫助企業快速達到先進企業的管理水平。

然而,這樣高大上的“客戶成功”真的能產生效果嗎?

其實,中國IT咨詢公司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

01 消失的中國第一IT咨詢公司

中國IT咨詢也曾經有過短暫的高光時刻。

上世紀90年代,隨著ERP行業的興起,中國產生了一大批IT咨詢服務公司。

他們業務的核心,基本上都是作為SAP、Oracle等國際公司的合作伙伴,幫助企業實施ERP系統。雖然頂著IT咨詢的名頭,但實際業務更偏向系統實施與服務。因此,與其說是IT“咨詢”公司,不如說是IT“服務”公司。

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漢普咨詢。

雖然同樣也有ERP實施業務,但漢普有更遠大的目標。它把自己定位為“咨詢+IT”,提供專業的管理咨詢服務,和埃森哲等國際咨詢公司在高端市場展開直接競爭。

在早期,這一定位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國內很多同行都羨慕漢普具有管理咨詢能力。而漢普也一度被認為是中國IT咨詢行業的希望。

然而到如今,我們已經極少再聽到漢普的任何消息。因為曾經的“一哥”漢普,幾經易手,已經沒有了聲音,如今連公司官網都無法打開。

反觀當時的IT“服務”公司,雖然大部分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其中的佼佼者:漢得,卻已經成功上市,并擁有百億市值。其孵化的甄匯、甄云等SaaS公司,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02 歷史總是似曾相識

漢普的核心問題在于:它所宣揚的管理咨詢,并沒有給企業帶來預期的價值。

比如,漢普曾經出版了一本書《再造競爭優勢》,雖然理論體系完整、理念超前,但是真正的成功案例寥寥。時間一久,漢普的所謂管理咨詢業務,就失去了市場口碑。

與此同時,漢普的人力成本卻遠超同行。相比于系統實施,管理咨詢是一個更依賴高端人才的行業:為了壓縮成本,漢得長期招收大學畢業生。而漢普往往只招收成熟IT顧問。僅僅是兩者的薪酬,就相差好幾倍。

如此,一方面是對標咨詢公司的高成本,另一方面則是沒有得到客戶認可的咨詢能力,兩相擠壓,必然就導致持續的虧損。再加上公司高層內斗,漢普的快速衰落并不奇怪。

不過,“漢得”們的業務模式也并非沒有弊病。

項目交付和系統運維雖然是企業的剛需,但卻缺乏議價能力,且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除了漢得,“當年大部分IT服務公司”都已經消失的原因。

那漢得為什么能得以生存,并發展壯大?

核心原因在于,漢得通過創新解決了“人才培養”的標準化難題,極大降低了項目交付和系統運維的人力成本:大量招聘畢業生,通過“集中培訓+傳幫帶”,使其快速具備服務客戶的基本能力。

這一創新,使得漢得一方面在價格上“秒殺”IBM、漢普等IT咨詢公司,另一方面則在服務質量上完勝同樣采取低價策略的IT服務公司。不夸張的說,在當時,漢得就是高質量、低價格的代表。

我們常說:歷史不會簡單重復,卻總是那樣似曾相識。這句話套用在中國管理軟件行業,再貼切不過。

一方面,中國SaaS面臨漢普同樣的困境:懂得先進的理念,卻無法轉化為相應的客戶價值;另一方面,又沒有做出和漢得同級別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效率低下。這就是中國SaaS一片紅海的根源: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這個魔咒?

按照以往的習慣,我們會從歐美領先SaaS公司身上去尋找答案。然而,那里有我們所期望的答案嗎?

03 對標Salesforce

中國SaaS公司一向喜歡對標Salesforce。甚至在很多中國SaaS公司身上,都能看到Salesforce的影子。但是,我們真的有成為Salesforce的條件嗎?

實際上,Salesforce的成功,本質并不在于它發明了SaaS模式,而是其自身就是“數字化轉型”的成功踐行者。

根據Salesforce創始人貝尼奧夫的著作《Salesforce傳奇》,其早在1996年就發現了互聯網對于企業管理軟件行業的顛覆潛力。

當時,貝尼奧夫是Oracle公司的副總裁,可以說是在傳統軟件時代的風云人物。然而,他卻認為傳統軟件模式本質上是“光盤銷售模式”:客戶不但需要花費昂貴的代價去購買和安裝,還可能面臨軟件沒有被充分利用的風險。(貝尼奧夫引用了高德納公司的數據證明:傳統軟件公司希柏公司有65%的軟件許可證從未被使用過)。

最終,貝尼奧夫決定創辦Salesforce,并通過互聯網來銷售和交付軟件——這一模式后來被稱為SaaS模式,其本質就是傳統軟件公司的數字化轉型。

所以,Salesforce為什么能做到真正的“客戶成功”?因為他自己就首先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了成功。

相比之下,中國大部分SaaS公司,與其說是科技創新型公司,不如說是科技“追隨型”公司。當我們本身就缺乏創新能力,也不具備數字化轉型的豐富實踐,卻非要向Salesforce看齊,那會不會犯了和漢普同樣的錯誤?

04 客戶成功不重要

大家可能認為,我這篇文章是唱衰“中國式客戶成功”。

其實恰恰相反,我反而認為,“中國式客戶成功”是一種更務實的打法,是我們在“還不具備創新能力”之前,不得不走的一段路。

其實,同樣的悲觀論調也在“中國制造”身上出現過。

稍微年長的一些朋友應該還有印象,多年前,國內流傳一種說法:一臺在中國制造的iPhone可以賣大幾百美元,但中國大陸貢獻的價值不過是區區二三美元的組裝費,占比不足1%。

在早年,這確實是事實,但已經無法代表中國制造今天的地位。

根據蘋果公司公布的2021年前200家供應商名單,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超過50家,占比已超過25%。這就意味著,中國制造早已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

早年的中國制造企業,同樣深陷模仿、內卷的低水平陷阱。但正是通過殘酷的競爭,中國制造一點點成長,一點點創新,最終補上了“功課”,具備了和歐美國家扳手腕的能力。

中國制造缺乏基礎,中國SaaS也同樣如此。

在傳統軟件時代,除了財務核算領域,中國軟件公司幾乎全面落后于國外企業。到了SaaS時代,雖然我們還沒有實現規?;?,也沒有真正沖出國門,但是至少守住了國內市場,沒有讓國外軟件稱霸的歷史重演。

相比之下,Salesforce脫胎于Oracle,Workday脫胎于Peoplesoft,他們本來就在一個更成熟的市場擁有更豐富的經驗,如今的領先也是理所應得。而“先天不足”的中國SaaS行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補課”。

從這個角度來說,“客戶成功”重要嗎?當然重要,那是我們未來的方向,是不應該放棄的夢想。

但是“客戶成功”也不重要。它本來就是一個舶來品,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們的現狀。生搬硬套,無非是重復“漢普”式的悲劇。

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更高效、更高質量的服務好客戶。

打磨產品力,提高用戶體驗;打磨標準化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效率。就像當年的漢得一樣,扎根土壤,默默耕耘:先生存,再創新。

只要不斷的積累和探索,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抓住創新的機遇——就像中國制造一樣——具備在國際舞臺上競爭的實力。

專欄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眾號: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多年互聯網產品與信息化管理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