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思維—— 以“用戶為中心”創新超越

0 評論 8452 瀏覽 62 收藏 37 分鐘

有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的產品還不錯的時候,但用戶卻并不買單,這是為什么?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用戶思維,與用戶所想的不太一樣。本文詳細論述用戶思維,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文目的: 說清楚什么是用戶思維,如何培養用戶思維,用戶思維的進化史,如何使用用戶思維實現產品超越。

一、用戶思維針對的痛點

經常聽到經營者和產品經理抱怨:“我設計的產品為什么沒人使用呢?,我的產品價格已經很低了,為什么還是沒人買呢?明明市場需求很旺盛,為什么就是沒有訂單呢? ”

當你覺得自己產品很好,但沒有訂單的時候,90%的可能,是你缺乏用戶思維,你沒有理解什么是用戶認為的好,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和用戶看到和想到的是不一樣的。

二、兩個案例說明白用戶思維是什么

2.1 案例一:叔叔的驢

我的叔叔是,從事養驢和驢肉銷售工作的,為了保證驢肉的質量,叔叔去請教了很多專家,為了做好他的驢場他付出了非常多的金錢和心血,在做好驢肉這方面從來不吝嗇成本。 他并沒有采用低成本的規?;B殖,而是拆分成若干個小驢圈養殖,每個驢圈里面的住不會超過3只成年驢。叔叔說為了避免驢規?;B殖生病和抗生素的濫用,投入這些成本也是想讓驢肉的質量品質得到保障。

他還會定期的收取農戶在山上割的草料喂驢,夏天還給吃西瓜皮。

經過檢驗,他的驢肉品質非常高,是真正的全生態、無污染、肉質鮮嫩、口感非常好。

因此,他對他的驢肉品質非常有信心,他知道市場上對這種高品質的驢肉是有需求的。

我老丈人非常喜歡驢肉,非常喜歡高品質沒有肥肉的驢肉。曾經我就自己找我叔叔買了20斤年底給我老丈人家送去;

但是,除了逢年過節,市場好像并沒有他預想的那樣,訂單常常有。

后面過節去叔叔家喝酒,我們倆就討論過這個問題,經過和叔叔的溝通,我對他的判斷是,叔叔沒有用戶思維,對用戶思維沒有一個很深刻的認知。

那什么是用戶思維呢?

叔叔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的驢都是經過我靜心培養的,我的驢肉在房源五十公里絕對沒有比我的肉更好吃更香的肉”

以上這句話反應的是叔叔的產品思維,精心的打造一款產品,一款好吃可以給用戶帶來飽腹感,滿足感的產品。

然后,產品的銷量不僅僅只是產品做的好就可以,也是需要用戶思維的加成。

很多人認為,用戶思維就是“為用戶著想”,其實不然,真正的用戶思維,是站在用戶的角度,設身處地的,以用戶的視角、觸覺、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

所以,我在想,叔叔一會在講他的驢肉,是如何打造的,如何精心培育的。

但是,他如何對這款產品付出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心力我并不關心。我作為一個買家,一個用戶,我當時想的是:“我的老丈人愛吃驢肉,我要以禮品的形式去送給我老丈人”。

很多時候,叔叔說在推薦產品的時候,總擔心用戶不了解這款產品,總想展示自己的艱辛付出,結果缺說了很多用戶并不感興趣的話。而和我想要擁有這款產品的實際用處并不一致。

后面我告訴叔叔,將他的產品的優點和他付出的人力物力精力打在他的門面上,并設計一個具有高級設計感的包裝盒,并要求他把他產品的付出的人力物力精力寫在包裝上。這樣就給他的產品增加里高級禮品的屬性,后面果然也從這塊在我們家附近獲得了口碑,今年我哥哥送禮也專門精心的去買了10斤驢肉。

總結,用戶思維就是要將自己的全方位視角觸覺等轉換為用戶的角度,用用戶的大腦去思考自己的產品可以為用戶帶來什么樣的價值,然后去針對性的給自己的產品賦能。

2.2 案例二:福特的轉變

被稱為“為這個世界裝上了輪子的福特”在產品經理的基礎課程中被無數名老師提起過的例子。福特那個時代還是馬車時代,領導讓福特去研究怎樣去改進馬車,讓馬車更舒服更便捷。但是福特想要去聆聽客戶的聲音,經過福特深入的調研,福特發現客戶想要的不是舒服的便捷的馬車,而是更舒適的從始發點到達目的地。于是福特汽車就誕生了。

以上的故事其實就是產品誕生的本質,是產品能夠實現真正的用戶價值,而用戶價值要從用戶思維中去探索調查后發現。所以說打造產品要以用戶為中心,以幫助用戶實現價值,給用戶的各方面賦能,深入的理解用戶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用戶價值。

分享一個以上故事的題外故事,就是亨利福特和愛迪生認識,早起在愛迪生公司上過班。還有就是亨利福特的時代已經有汽車了,但是非常昂貴,是亨利福特把制造汽車的成本降下來了,并使用流水線的作業方式去生產汽車,

三、如何刻意練習用戶思維

?3.1 模擬用戶決策過程

用戶思維就是要深入的了解用戶的需求,深入的了解用戶的思考過程。如果只是憑借著對數據的考究,卻不了解數據背后的人,只會給產品帶來盲目性和局限性。

如何理解用戶呢?

最好的方法論就是模擬用戶的思考決策行為。

就拿用戶的購買行為舉例子。用戶的購買行為,背后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選擇和判斷的思考過程。

為什么要買?為什么不要買?買什么樣的產品?都會有一個清晰的思考過程。

嘗試把自己代入到用戶決策過程,場景-決策-購買的過程。自己親身經歷用戶的決策思考過程中的取舍、比價、衡量,就是模擬用戶決策。

那么模擬用戶的決策我們要如何做呢?

一般用戶的決策在分析模型過程中分為五個步驟:

  1. 需求識別
  2. 信息搜尋
  3. 方案評估
  4. 產品選擇
  5. 購后評價

我們以買奶茶為例子,嘗試進行客戶的自我帶入。

假設一個場景,人物、背景、情節是:

  • 角色:我是一名辦公室OL
  • 行為:我代表部門,點下午茶
  • 決策人:包括我在內,部門有4個人
  • 路徑:下午茶喝什么(選擇奶茶)→奶茶選擇什么(選擇喜茶)→喜茶選擇什么(各自理由)

通過這一輪的決策模擬,我們也可以很清晰得出用戶決策的維度:

  • 選擇理由品牌認知、價格、配送時間(距離)、目的……
  • 下單場景辦公室下午茶、家居下午茶、逛街外帶、堂食小聚…..
  • 用戶標簽糖分偏好、產品偏好、新品偏好、復購頻次……

總結:按照以上舉例子過程中的決策模擬分析模型,進而針對用戶決策的要素,放大我們產品的經營賣點,在產品規劃和營銷策劃的過程中針對性的做到精準匹配,從而更好的使用用戶思維,更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實現用戶的價值,從而為企業經營實現商業價值。

?3.2 窮舉用戶的關注點

用戶的對產品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當前這個互聯網時代,能抓住用戶注意力的產品就更能實現商業價值。

那么要如何獲得用戶的關注點呢?

從用戶的角度去從用戶獲取信息渠道的平臺,使用窮舉的方法將用戶的關注點關鍵詞窮舉出來。

具體的方法論如下:

  1. 第1步:選取自己產品信息的獲取取到平臺
  2. 第2步:先搜關鍵詞,放在表格上進行羅列
  3. 第3步:按照優先級把關鍵詞分類
  4. 第4步:匯總分析
  5. 第5步:形成用戶關注數據庫

利用用戶關注數據庫去針對性的進行營銷策劃和產品迭代規劃。

這里以之前學習的老師舉的一個例子:

袋泡茶用戶分析,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找出用戶對袋泡茶的興趣點,進行羅列,用于營銷主題的優化,以及新品方向的立項。

通過再小紅書搜索關鍵詞,我窮盡了關于袋泡茶的賣點(即用戶關注點),共13個。根據用戶的場景頻次和風格偏好,我把13個賣點按優先級分成3大類。

第1層:核心賣點

關鍵詞:茶代水、國潮、創意、金獎、技術流

第2層:功能賣點

關鍵詞:代奶茶、功能性、零卡、聯名IP

第3層:場景賣點

關鍵詞:聯名IP茶包奶茶、測評官互動、禮盒、辦公室好物

總結:通過用戶思維,在用戶獲取信息渠道的過程來捕捉產品的賣點。同時也能差缺自己產品能給用戶帶來的用戶價值,從而優化產品,或者創新產品。

?3.3 了解用戶的生活上下游

用戶購買一件商品、下載一個APP、收藏一篇文章,都是用戶生活的局部的行為。如果局限某個局部,看不到整體,我們很難進行對用戶偏好的預判。

舉例子:

整體與局部有3種關聯性。譬如如果你是賣潮玩品牌的運營,面向年輕用戶賣盲盒產品。

這3種關聯性具體為:

①產品偏好相關性:買盲盒的用戶,也可能會買漢服。

②興趣相關性:買盲盒的是年輕用戶,可能對煲劇、娛樂圈塌房感興趣

③人群相關性:買盲盒的用戶,往往會有自己的小圈子

因此,要了解了解用戶的全貌,必須跳出自身品牌的局限,去了解用戶上下游生活。要達到這個目的,最快的方法,是看某類用戶的系列報告。

還是以奶茶為例,作為一個奶茶企業的運營人(老板/運營/品牌/數據/研發)看完這個報告,了解完用戶生活的上下游,應該如何思考?答案是:刻意代入

舉個例子,如果想了解年輕用戶,可看《22年抖音電商十大潮流生活趨勢報告》提及十種潮流趨勢,十分合適美妝、服裝、箱包、鞋子等時尚行業。

這里推薦一份非常好的年輕人系列報告,從年輕人生活切入,剖析10個行業,可以集中看,了解年輕人生活趨勢以及痛點。10個行業的“年輕人”,行為交集,偏好聯動,決策關聯。

這無論對于普通打工人,還是總監、老板,都是極好的閱讀材料。報告名叫看《克勞銳:年輕人生活消費觀察報告》共10篇。當我們基于各類行業報告,站在用戶生活的上下游,我們就能快速找出用戶的興趣點。

以此作為聯名活動的開發,新品立項、賣點放大、內容方向,都是具備極好的參考價值。

這個系列報告是各行業的年輕人分析報告,彼此相互獨立。那應該如何用來提升用戶思維呢?不懂方法,看了也是白看。我來做個最低門檻的方法舉例,那就是做:關聯分析

還是以“奶茶”為例,關聯分析要思考3個問題:

①用戶重合度:XX行業的用戶會買奶茶么?

②場景重合度:XX行業存在什么場景,合適賣奶茶?

③話題延伸:拿XX行業的話題,如何做聯名營銷?

最后把3個問題做成分析表格,如下:

四、用戶思維帶給產品的超越

?4.1 用戶思維的進化歷史

根據現代商業的發展,用戶思維對商業的影響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1. 用戶思維 – 用戶思維初局:產品時代——“顧客是上帝”

100年前,「顧客優先customer first」,「顧客總是對的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或者「顧客就是國王The Customer is King」,成為服務業的格言和很多品牌的口號。

它們在中國被翻譯為「顧客是上帝」。

這個認知,成就了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巴黎里茲酒店、美國斯塔特勒酒店、中國永安百貨。

相比「銷售第一」,豈止一大步。

但必須正視的是,「顧客優先」是30年代大蕭條時代出現的,這種情況讓企業和品牌不得不為爭奪每一個顧客而努力。

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和品牌的血脈里依舊奔涌著「利潤第一」,「顧客是上帝」只是一個噱頭和小點的讓步。

2. 用戶思維0:營銷時代——“顧客需求至上”

“假如你不關心你的用戶,那么別人就會關心你的客戶?!薄评铡た铺乩?/p>

60年前,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認為,「市場營銷就是識別并滿足人類和社會的需要」,并提出了影響至今的「4P理論」(1967年)。

2019年,菲利普·科特勒教授中國之行時加持為——「整個市場營銷的要領,在于滿足顧客的需要」。

在沃爾瑪「顧客第一」、麥當勞「顧客至上」、豐田汽車「客戶第一」光環下,顧客&消費者成為各大企業研究和重視的對象。

你還是會發現,這個認知是在「營銷」成為一種職業的時候出現的,其目的是讓企業能夠更好的滿足這種需求,并能有效的計劃何時,何地以及通過合作方法能最好的滿足這種需求。

更陰暗的理解是——「股東們通過削弱自身的作用和夸大客戶的作用來減少員工的敵對情緒和全力以赴的工作,通過讓步+迎合讓消費者持續消費」。

同樣有意思的是,「顧客」們的無知,已經被《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的理論和《公關之父伯奈斯》的實踐證明——這就是一群極易被操控的「烏合之眾」。

當然,稻盛和夫「顧客至上主義」創造的京瓷神話是個例外。

3. 品牌時代——“消費者是老板”

1990年,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提出了著名的「4C理論-第一個C即為Customer」,他強調企業「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

1995年-2000年期間,歷任兩屆CEO的寶潔銷售低迷,甚至經歷了股價一天暴跌30%的噩夢;直到2000年6月,新CEO雷富禮(A·G·Lafley)接手,打開了寶潔復蘇和后20年的全球繁盛。

「消費者是老板(Consumer is Boss)」——這成為雷富禮領導寶潔復蘇的核心。

雷富禮親自在世界各地公司召開一種被稱為“Toun meeting”的集會,灌輸「Consumer is Boss」理念。

全球3600人的市場人員隊伍,必須輪流進入“P&G市場大學”的學校進行為時5天的訓練。

寶潔總部設立“Listening to Boss”(傾聽老板的聲音)客服部門,200人“公司代表”(representative),接受投訴和咨詢。

革新有60年歷史的消費者購買動機調查(Consumer relation):破除“為調查而調查”,為“樣本”而工作的官僚方法;將員工趕出辦公室,要求他們同活生生的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親密接觸”。

在全球各地設立場景實驗室。既有廚房、也有臥室的模仿消費者家庭的實驗設施,在這里可以觀察、揣摩普通家庭處理家務和哺育孩子的生活情景。

因此,「消費者是老板」變成了其他品牌興致盎然的寶典和圣經。

接著,「顧客第一」成就了傳奇的亞馬遜;也有了你「學不會」的海底撈和西貝。

4. 體驗&數字時代——“以用戶為中心”

“任何商業行為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客戶?!薄芾碇副说谩さ卖斂恕豆芾韺嵺`》(1973年)

“專注用戶進步,而非競爭者和產品”——創新教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與運氣競爭》2016年

他們的「用戶思維」超越了一個時代,碾壓了「顧客至上」和「消費者是老板」的認知。

什么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用戶思維」?

先是喬布斯「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創造出蘋果神話;

接著是,鈴木敏文長達50年來的堅持「不是為用戶著想,而是站在用戶的立場著想」和蔦屋書店增田宗昭 「為生活提案」。

還有星巴克的霍華德·舒爾茨——「以顧客體驗為中心」和新格局「以我們的伙伴、咖啡和顧客為核心」。

少不了納德拉的《刷新》——「我們將賦能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幫助他們成就不凡」。

在中國,任正非「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成就了無上的華為。

在這些偉大的踐行者眼里,消費者已經不再被虛偽地捧在手心,或者假裝他們是老板,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并以同理心去體會他們的感性狡黠、任性多欲、懶惰渙散、多疑善思、精于想象……,“愚,急,喪”和各種美好。

企業和品牌也不應再無節制是滿足他們的需求(現有的/任何的),而是以他們為中心,站在他們的立場,洞察他們的需求,創造新的方法,幫助他們成長,賦能他們的生活,給他們更好的未來。

總結:

我們不難發現,這四個階段濾映出顧客與品牌的四種關系:

  1. 「用戶思維1.0」:「顧客是上帝」=虛偽關系
  2. 「用戶思維2.0」:「客戶需求至上」=迎合關系
  3. 「用戶思維3.0」——「消費者是老板」=服務關系
  4. 「用戶思維4.0」——「以用戶為中心」=伙伴關系

雖然每種認知和關系在不同時代,在品牌的不同階段都發揮著巨大效果,但在這個品牌時代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時代,我們這一代品牌人,該如何選擇?

  1. 品牌不僅代表符號、標識、身份象征,而是體現不同、擁有靈魂、表達自我;
  2. 品牌傳播不再是孤立的、單向的、短期的,而是成千上萬的人長期互動的結果;
  3. 品牌建設不能依靠優秀的產品、極致的服務、統一的形象、創意的廣告;而需要驚喜、參與和共同行動才能持久。

假如你認同以上三點,曾經那些由營銷人創造、眾多品牌信奉,經典的、廣為流傳的,共識的「顧客是上帝」、「用戶至上」、「消費者是老板」理應被拋棄。

更有價值的,或者是面向未來的「用戶思維4.0」——「以用戶為中心」自然而出。

?4.2 在用戶認知上的轉變實現破界創新-用戶任務(JTBD)

從用戶出發,就是我們把用戶關心的推薦給他 – 黃錚

是否以客戶為中心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成敗 – 王興

用戶任務(JTBD)

以用戶為中心的信念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不斷的被肯定。

當前社會的產品大佬不斷的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更加真實而深刻地理解用戶需求?”

?舉例子:超級瑪麗游戲案例

將超級瑪麗中的那個獲得了可以發射子彈的花比作一個產品。

思考:“用戶究竟想要什么?”

  • 用戶是想要發射子彈的自己?
  • 還是用戶想要那朵花?

用戶的真實目的:我們以用戶思維,將自己帶入用戶的角色就很明確,用戶的真實需求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可以發射子彈,讓自己可以更強大,讓自己可以更高效的來打敗沿途的怪物。用戶的目的是:更高效的消滅沿途的怪物、最后完成救公主的任務。

結論:認知上的轉變,我們做產品不應該要盯著超級瑪麗中的那朵花,那朵花即使做成一個大便的形狀,他只要能讓用戶具有發射子彈的用途用戶也同樣回去踩。要盯著用戶的變化和用戶想要達成的目的來做。

關于破界創新:

我們的基礎假設是:為用戶提供產品,會導致我們的行為就對產品本身進行大量的創新但是當我們的基礎假設轉變為:我不是為用戶提供產品的而我是幫助用戶完成工作的,這時就會導致我們的思路就會打開,思路就不會灼眼在如何更好的去塑造【超級瑪麗中的那朵花】而是會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幫助用戶完成他的工作。

從而有了當下我要講的,用戶任務(JTBD)三步法。

來源:克里斯坦森

問題場景:用戶“雇傭”我們的產品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

本質,底層邏輯:用戶要的是在他特定的情景、場景下底層邏輯完成一種行為,以達到他所期待的改善。

具體步驟:功能任務、情感任務、任務場景

找到用戶需求的兩大痛點:

  1. 我不知道用戶的需求是什么?
  2. 我太知道用戶的需求是什么?(無法創新)

4.2.1 功能任務

4.2.1.1 真正理解需求 – 用戶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

用戶不是因為什么產品更高品質,或者是什么品牌而選擇這個產品。用戶要的是完成自己的任務,所以要從任務的角度才能知道他究竟想干什么,怎么才能讓他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爽到這才是我們創新的重點,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視角。

目前主要遇到的問題是用戶真實想要什么?我產品經理直接問他不就好了?但是用戶你問他他并沒有辦法給你正確的答案,用戶往往會根據他存在的問題,猜測出一個解決方案回答給你。

舉例子:微信附近的人例子

騰訊的產品經理經過了大量的訪談后,得到用戶的反饋是,用戶需要一個在附近的人列表中將自己的信息置頂的一個功能,即使需要付費。

但是用戶真實的需求并不是需要一個置頂的功能。

經過思維風暴后得出用戶的真實目的是1、我想被周圍更多的人搭訕 2、我想被附近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信息。

反思:用戶提出的置頂的功能,真正能解決用戶想要被更多人搭訕,想要被附近更多的人看到這個需求嗎?

對于用戶的需求的分析:造成用戶沒有被更多的人搭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原因之一:頭像非常丑

那我們針對用戶這個頭像非常丑的需求,進行的優化應該是針對頭像做優化。

解決方案:針對頭像丑,那使用美圖秀秀美化自己的頭像,是不是就可以大大的增加自己被搭訕的頻率。

結論:根據功能任務分析得到用戶想要完成一個什么工作?分析得出用戶真正的需求點,那對產品的創新點就多了。分析出的原因越多創新點將越多

4.2.1.2 直擊人心定位 – 根據用戶任務來做營銷定位

直接舉例子: 之前在書店遇到一本書《教男朋友如何拍照》

這款產品的的銷量和面對的用戶群體肯定要比《攝影技術》這本書的銷量要好。

當用戶進入書店的時候,一眼看到的是教男朋友如何拍照,這樣就直接針對了市場上有一個需求痛點:“男朋友拍照不好看”。雖然書的內容不知道會不會教男朋友拍照和男朋友會不會學習這本書,但是這本書在營銷上是實實在在的針對這用戶思維去分析用戶當前遇到的一個什么痛點去針對的定位出來解決方案 點對點的解決辦法。

痛點:做一個產品,你是考慮做好一款產品,你到底是寫一本更好的攝影術,還是像案例上這幾款產品一樣針對的去解決一個問題。

結論:針對用戶的一個問題去做一款產品,這款產品會更好賣,它針對性的去解決了某一部分人群的問題,它的口碑也會更好,你的產品有沒有可能解決用戶的任務功能,任務會給他一個更加直擊人心的定位。

4.2.1.3 廣闊創新空間:如何幫助用戶更好完成任務

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思維著眼于,如何能幫助用戶更好的完成任務。

舉例子:任鑫在做京東到家的時候

京東到家的產品經理思考:“如果我想做一個好的電商產品,那我要準備很多資源,首先要保存好生鮮貨物,要有足夠多的倉管人員去管理倉庫的運行?!?/p>

但是實際分析用戶需要完成的任務則是:“1小時之內有人把我下單要買的東西送到家里來”。

所以京東到家最后的解決方案是:“快遞小哥去附近的商超將用戶需要的東西買到手然后送到用戶手中去”。

結論:京東到家就很好的解決了用戶快速不出門就方便的購買到新鮮的食品的任務。

產品著眼于“如何幫助用戶更好的完成任務”這樣在產品規劃過程中就把自己很多資源上的局限性就給避免了,更優先的去實現與用戶的真實需求,這樣產品創新的地方又大大增加了。

4.2.2 情感任務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用一個產品不是為了他的功能,而是為了感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在一個什么樣的劇本里面。所以我們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再打開一下。

用戶想感覺自己是那個角色,在哪一個劇本里。

4.2.2.1 創造感受價值 – 幫助用戶實現更美好的自己

我們的隱含假設不僅僅是幫用戶完成工作,而是幫助用戶成為或者感受到他成為了想成為的那個人。

比如iPhone的廣告,是一個很帥的設計師,使用這個設備,向市場傳達,“你是設計師就用我們這塊設備,我們這個設備具有某某屬性!”使用戶思考我是這么樣的一個人,而我需要使用這樣的一個設備。這款產品滿足了我在設計師這個場景下可以滿足高效工作的一個需求。

用戶其實不是在選擇產品,而是在選擇在某一個場景下,用戶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

用戶在這個場景下,在選擇自己的劇本和自己需要使用一個什么樣的道具。

我們要理解這個時代想要怎樣的文化、符號,想要怎樣的一個精神需求,我們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滿足;

4.2.2.2 創造感受價值 – 避免用戶感受到他不喜歡的自己

舉例子:大量的成年人有漏尿的問題

早起產品痛點:成年人的紙尿片白色的和在醫院的感覺一樣。

但是,這款產品可以深刻的提醒用戶自己是一個病人,一個成年了還漏尿的病人。

后期解決的辦法:從讓用戶感受不到他不喜歡的自己的角度去營銷和做產品。將成人紙尿褲做成和內褲一樣的樣式并且五顏六色。并且在營銷宣傳的過程中宣傳語并沒有提到漏尿的問題,只是提到 穿這樣的褲子 會讓屁屁更舒服,避免紅屁屁,這樣就避免了用戶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病人,然后用戶使用的同時發現使用這款產品確實方便就會留下更深厚的好印象。

總結:如果你的產品里面有一些負面的元素的話,如何把它消除掉,讓用戶去享受那個方便,但是又不讓用戶去承擔那個心理成本。如何做,這是我們要思考的情緒任務的一個方向。

我們思考情感任務,要去思考的點是 用戶想要怎樣的生活、角色和劇本。我們都生活在劇本里面,就是大家幻想著這樣的角色和劇本需要怎樣的標簽和道具,而我們的產品要成為怎么樣的這個道具。

4.2.3 任務場景

4.2.3.1 洞察創新機會 – 具體場景中有哪些具體需求

舉例子:凱叔講故事產品

用戶在使用凱叔講故事后,經常反應凱叔講故事凱叔的聲音可以讓用戶更快的入睡。

這就是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探索發現了用戶新的需求。

后來凱叔講故事研發“講故事哄睡產品”,在以前產品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從而又抓住了一波新用戶。

4.2.3.2 克服場景障礙 – 如何適應或者軟化做任務障礙

案例:QQ

其實早起的QQ是抄國外的一款軟件的,但是這款軟件的聊天記錄只能在使用的電腦上查看。

而后來QQ進入國內后,針對國內用戶互聯網普及的效率不高,當時的主要用戶使用互聯網往往是通過網吧上網的方式來進行使用。所以騰訊對qq的進行了符合我國用戶的創新。

從而早起在我國抓住了大批用戶。

在場景當中就可以找到更多的機會,工序聯動的機會,也可以找到更多的障礙,去幫助用戶克服困難來完成創新。也可以找到更多的資源讓我們可以不花錢就做到很多很作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看到任務場景有哪些需求,如何移除障礙,如何利用資源。

不要為了優化產品而優化產品,不要為了做產品而做產品。

要看用戶究竟是誰,他究竟要干什么?他的任務是什么?他要感受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劇本是一個怎樣的角色,需要一個怎樣的道具。

本文由 @思而不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