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說明白什么是「蔡格尼克效應」:為什么未完成的事,總是讓人念念不忘?
有時候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們可能會被“蔡格尼克效應”所影響,總是對未完成的事情感到念念不忘?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如何應對呢?和“蔡格尼克效應”的相關案例又有哪些?一起來看看作者的解讀。
你有沒有過以下的體驗:
- 在工作的時候,一件事還沒有處理完,接下來你不得不處理下一個任務,然后你發現無論怎么樣就是無法聚精會神,整個腦袋蒙蒙。你可能會想,是不是昨天沒有睡好,或者覺得是旁邊的人太吵了。
- 你的對象,在你完全沒有發現征兆的時候,突然說了分手,人就消失不見了,然后你會傷心欲絕,在很長的時間都無法忘懷這段關系。你可能會想,自己是不是太愛這個人,或者自己太脆弱了。
- 某個晚上,突然被一部小說迷住了,哪怕明早要上班開會,也要熬夜看完。你可能會想,自己是不是自控能力太弱了。
其實,你想多了,你可能正被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所影響。
本文將用3000字,說明白什么是蔡格尼克效應,為什么我們會對未完成的事情,而念念不忘。
一、什么是蔡格尼克效應?
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是心理學家Β.Β.蔡格尼克在在一項記憶實驗中發現的心理現象。
她讓被試者做22件簡單的工作,如寫下一首你喜歡的詩,從55倒數到17,把一些顏色和形狀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線穿起來,等等。
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大體相等,一般為幾分鐘。
在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許做完,另一半在沒有做完時就受到阻止。允許做完和不允許做完的工作出現的順序是隨機排列的。
做完實驗后,在出乎被試意料的情況下,立刻讓他回憶做了22件什么工作。
結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憶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憶43%。
在上述條件下,未完成的工作的記憶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較好,這種現象就叫蔡格尼克效應。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在事情尚未處理完的時候,潛意識會不斷的提醒我們去完成,這種提示逐漸變成一種內在動機,會讓這個事件給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事情,是因為想要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
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會讓他們對未完成的工作留下深刻印象。
二、產生蔡格尼克效應的原因
為什么人們對未完成的工作的回憶量會優于已完成的工作?
經研究,一般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是與中止完成的工作性質有關。
一般來說,工作難度越大,思維越活躍,短時間強化的強度就越高,而強化對增強記憶是有益的。
因此,被中止的工作往往容易被首先回憶。此外,工作難度大時,人們的情緒變化也大,而情緒對回憶是有很大的幫助。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記憶的效果往往是比較好的
二是中止工作名稱的回憶只受到了前攝抑制的影響。
前攝抑制是先學習的材料對記憶后學習的材料所發生的干擾作用。
換言之,先做的事對后做的事的干擾影響。在中止上工作中,就沒有發生倒攝抑制的影響,而只有前攝抑制的影響。
倒攝抑制是指后面做的事對前面已做的事的干擾作用。
而完成任務的工作,這兩種抑制都是存在的,因此,記憶效果就要差一些。
三是中止工作的期待作用。
完成工作任務后,人們往往認為此事已了結,可以告一落,因此,就不再有強烈的記憶動機。
這如完型小理學派所認為的,做好的事情就心理理而言已經是完型,它就不再有未完型時的那種強烈要求達到完型的心理動機,因此不易回憶。
而未完成的中業工作,人們總想有一個美好的完型出現,即期待工作的圓滿完成。
因此,大腦中常常占有一席活躍的位子,便于回憶時快速地搜索與接通,從而產生蔡戈尼效應。
工作和生活當中也是如此,你可能對于你目前正在做,但還沒完成的事情記憶最深刻,對于已經完成的一些事情或許就不會給予太多關注了。
其實這也符合人們的記憶規律,人的大腦總是記住一些需要加工的內容,將之放在工作記憶中,就像是電腦的內存一樣,而對于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的內容大腦則會有意地去遺忘。
三、蔡格尼克效應的案例
1. 電視劇中間插播的廣告
有沒有這樣體會,作為電視劇的忠實粉絲對節目中插播的廣告甚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著頭皮看完。
因為廣告插進來時劇情正發展到緊要處,實在不舍得換臺,生怕錯過了關鍵部分,于是只能忍著,一條,兩條····直到看完第N條后長嘆一口氣:“還沒完呀?”
不得不承認,這廣告的插播時間選得著實精妙。其實說穿了,都是廣告商摸透了觀眾的心理,讓你欲罷不能。
2. 沒說再見的分手,都有遺憾在怒吼
很多人難以開啟一段新的戀情,估計是因為上一段感情沒有好好地說再見,存在不甘和遺憾。
因為在蔡格尼克效應的影響下,這件事很有可能會被視為未完成的,這就會可能在你或者對方心理上產生未完成情結。
簡單來說,隨隨便便的分手會導致你或對方不能徹底放下這段關系。
“我不是不能接受分手,但我們起碼可以好聚好散說聲再見吧。這么多年的感情就這么不值得嗎?”
“這樣戛然而止不明不白的分手,我實在是無法說服我自己”。
“如果當初我不那么愛面子,會不會能挽回這段感情?如果當初我跟著他去到他想去的地方,我們會不會已經結婚了?”
這些想法會一直困擾著當事人,讓當事人對于未來情感關系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所以寧愿不開始,也許就不會再倉促地結束,再次受傷。
想要重新開始,擺脫過去情感的陰影,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交代,讓自己給回憶畫上一個句號,用一個小小的儀式感真正的和過去告別。
3. 蔡格尼克效應在產品設計中運用
蔡格尼克效應已經在產品設計領域已經廣泛運用了。
例如某些產品的連續簽到功能。
面對這個連續簽到的界面,你是不是會覺得有點欲罷不能,如果中間斷開了一天,會非常難受?
例如,早年集郵的套票、童年時的小浣熊干脆面的系列卡牌、近年來的IP系列盲盒。
全部都是利用蔡格尼克效應,對用戶產生欲罷不能、心有不甘的收集驅動力,進而獲得商業上的奇效。
四、如何運用蔡格尼克效應
根據這一效應,以及一些對我們生活造成影響的現象,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可能對你的生活很有幫助的啟發:
1)如果事情沒有做完,你的腦袋里就會一直想著那件事情,讓你嚴重分心,越做越煩
如果有一件事一直讓你嚴重分心,無法放下,這意味著你,只有把這件事做完,你才能把精神心力空出來,轉移到其他地方。
此時不妨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把當前的事情一步步完成,再去忙其他的。
2)刻意中斷學習,記憶或許更清晰
學習的時候,不要一次花很長的時間在一個科目上。
想要讓學習到的東西的記憶更加持久,你可以分段學習,例如,每30-60分鐘學習一個科目并休息一次,不管你看到第幾頁,這樣你的腦袋都會在潛意識里不斷去回顧你剛剛學的東西,無意中加強學習記憶。
3)制造出“懸念”更能讓人意猶未盡
想要讓人記住你,想要讓人對你的印象深刻,想要讓自己表達的事情讓人意猶未盡,這就意味著你不能讓人把你“一眼看穿”,也不能一次性把自己所有的手段都展現出來。
可以透過“制造期待”,例如別人問你什么,你可以回答“你猜”等,保持神秘和懸念。
這樣對方心里會被激起“蔡格尼克效應”式的懸念,讓人產生意猶未盡、想繼續探索你的渴望。
一次約會或交流可能結束,但記憶卻會繼續存在對方心里。
4)想要徹底結束一件事,最好能完成某些特定的“終結儀式”
如果你想要和一個人徹底分手,最好不要僅僅通過信息告知。
因為“蔡格尼克記憶效應”的影響下,這件事很有可能會被視為未完成的,這就會可能在你或者對方心理上產生未完成情結。
隨隨便便,簡簡單單的分手會導致你或對方不能徹底放下這段關系。
五、總結
我們最后總結一下:蔡格尼克效應就是指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簡單來說,就是未完成的事,總是讓人念念不忘。
它就像雙面刃,運用得當,能讓你有效率地使用記憶、達成目標,但運用不當,就有可能會帶來心理壓力、煩燥分心,造成心理壓力。
專欄作家
Hiphop村,微信公眾號:給思考留點時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95后互聯網人,專注互聯網產品/運營和思維/思考/個人成長領域知識的分享。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