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大學生”一詞走紅,“自嘲”文化因何火爆出圈

0 評論 4122 瀏覽 2 收藏 11 分鐘

最近在短視頻平臺上,有關“脆皮大學生”的話題播放量不容小覷,而透視“脆皮大學生”這一標簽,其背后隱藏著的,其實是網絡上流行的“自嘲文化”。那么,怎么解讀“自嘲文化”及其背后所折射的群體心態?一起來看看本文的分析。

近日,“脆皮大學生”、“大學生脆脆鯊”等“自嘲式”熱詞迅速走紅,成為全網熱議的話題。其中“脆皮大學生”在某短視頻平臺累計播放量已經達到了31.07億,近30天的互動量3178.36萬;“大學生脆脆鯊”累計播放量2.64億,近30天的互動量283.51萬。作為新晉的文化頂流標簽,“脆皮大學生”的背后,其實源自“自嘲文化”,我們姑且將之稱之為“自嘲體”。

那么“自嘲體“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火爆出圈的呢?騰訊媒體研究院就此現象進行拆解分析,希望可以找出一些網絡流行語的出圈密碼!

“脆皮大學生”和“大學生脆脆鯊”等詞匯最初起源于網絡流行語,廣泛傳播于大學生群體之中。其源自當代大學生以五花八門的就診經歷火爆出圈,從字面上便可以理解,主打一個“脆”字,“脆”且難“殺”:有低血糖,直接暈倒在火鍋店門口的;有因為一份三小時沒送到的豬腳飯,難過到進醫院的;更有化妝散粉盒掉了用膝蓋擋了一下導致髕骨脫位的。

“離譜”的經歷搭配著搞笑的BGM,看似是在嘲笑自己的脆弱無助 ,實際上卻透露出大學生們內心深處的積極心態。

一、什么是“自嘲”文化

網絡“自嘲”文化指的是網友們以視頻、文字、音樂等多元化方式,將自貶、頹喪、自嘲等內容傳播于網絡中,使其引發網友共鳴,并參與其中進行二次創作,以賦予“自嘲”文化更多的娛樂性與傳播性。

1967年,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曾提出大眾傳播游戲理論,認為傳播的核心在于“傳播快樂”,而“自嘲”文化恰恰符合這個傳播規律,所以除了“脆皮大學生”之外,與之語境相似的“脆皮打工人”、“天選打工人”、“內卷人”、“尾款人”、“后浪”、“小鎮做題家”等“自嘲體”熱詞頻繁出現,逐漸形成了“自嘲文化”。

許多人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自嘲”內容來表達情感或分享生活經驗,眾多明星和網紅也都善于利用“自嘲”來吸引粉絲和增加曝光度,而這些分享或者創作行為最終促成了“自嘲體”的熱度上升。

二、“自嘲”文體的結構性及特性

我們試圖從文體學與語言學的角度去拆解“自嘲文體”所展示出的外部形式特征之后發現,“自嘲文體”明顯呈現出經濟性、節奏性特征,而這些特征恰恰在當下的社交網絡狀態下,更容易被復制,甚至是被二創,簡言之,它的創作門檻更低,我們從三個角度去看:

首先,文字結構簡單易懂。

“自嘲文體”的核心詞匯通常為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或現象,將其詞匯進行二次組合。雖然文字結構看起來很常見,但卻蘊含了多重隱喻特征,非常適合當代網絡不同圈層人群互動的需要。如火爆一時的“尾款人”、“內卷人”、“打工人”等自嘲現象,皆以“XX人”的簡單詞語構造來創造更多隱喻價值。

其次,句式節奏感非常強烈。

如果仔細分析現在流行的“自嘲體”詞匯,會發現它們在句式上多以押韻、重復等語言句式出現。如“鼠鼠文學”,形簡意賅,朗朗上口,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其用意,按照其文化格式進行新的創作也很容易,再伴隨著社交媒體傳播速度極快的特點,極易引發網友們集體共鳴,對內容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幫助。

最后,可復制,易拼接。

從文體傳播的角度出發,網絡“自嘲文體” 可復制的特征十分明顯。在傳播過程中,受眾對于信息的接受門檻非常之低,能夠快速完成信息接收后的二次創作,加上互聯網技術的助力,受眾還可以通過語音、文字、視頻與表情包等形式參與到發布此類文體,借助當前娛樂化傳播手段,高度卷入“自嘲互動”中,最終自嘲文化成功出圈。

還是以“脆皮大學生”為例,衍生出了一些熱梗以及周邊延展,如“脆皮打工人”、“天選打工人”等等,就是這個傳播邏輯。

三、“自嘲”文化折射的青年群體心態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必然有其誕生和發展的土壤。從“打工人”到“后浪”再到“小鎮做題家”,再到近期火熱的“脆皮大學生”等“自嘲”文化的出現,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代人的心理素質和心態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發生了變化。

隨著社交媒體發展日趨成熟,人們面臨著壓力和困惑跟過去相比大幅提升。與以前鼓勵奮斗、努力的語境不同的是,當下的年輕人或者網絡用戶,更多喜歡“躺平”,或者說任憑自己在大環境中“隨波逐流”。

用戶以“自嘲”文化來表達情感和態度的現象越來越多,所以一些所謂的“?!遍_始層出不窮,“自嘲文化”逐漸形成了一種社交密碼,并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例如:“在知識的海洋里,我竟然是條淡水魚”、“所謂進退兩難,就是:抬頭有抬頭紋,低頭有雙下巴”、“誰說我不會樂器,我退堂鼓打的可好了;誰說我沒有優點,我牛皮吹得可好了”等,這種表達方式通常帶有一定自我意識和幽默感,從而引起網友的共鳴。

社會心理學認為,自嘲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方式,這種“自嘲文體”以一種娛樂、調侃、自我貶低、自我解嘲的形式出現,來緩解當代網絡青年人在社交中不必要的緊張。

當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下年輕人的心態普遍更為樂觀,完美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自我成長和進步則更加重要,他們存在一種“盡管生活不盡如人意,生活雖無奈,但同樣可期待詩與遠方”的樂觀心態。而這種樂觀的態度讓他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更加堅韌,同時也使他們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的挑戰,也是群體心態成熟的一種反應。

可預見的是,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類似的語言形態來表現風趣幽默和生活態度,適當運用不僅可以使人們更加積極參與社會話題的討論,還可以借此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此外,通過幽默風趣地調侃自己,不但可以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還能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和互動頻率,尤其是陌生人社交的語境下。

四、結語

總的來說,“自嘲”文化的火爆出圈并不是一種消極的表達方式,相反它是當代人樂觀態度的體現。它們反映了年輕一代對自己的積極認識和自信態度,同時也展示了他們對社會的思考和關注。

而隨著年輕群體在社交平臺上日益活躍,未來可預見的是,會出現更多形態類似,風格多樣的個性化化表達,這即是年輕群體釋放生活壓力的一種途徑;同時,也是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價值觀,尋求互聯網上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一種方式。

參考資料

【1】打工人的自嘲社會心理是如何產生的?網絡“自嘲文體”有哪些?

【2】鼠鼠文學:年輕人的自嘲文化

【3】心理學:自嘲是為了自保,不是為了讓人繼續調侃

作者:騰訊媒體研究院

來源公眾號:騰訊媒體研究院(ID:TencentMRI),深耕媒體行業,探索媒體前沿趨勢研究與實踐落地。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騰訊媒體研究院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