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如何讓騎車成為一種習慣

26 評論 36272 瀏覽 68 收藏 12 分鐘

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p>

一個叫斯圖的男子走進紐約大街電話亭一剎那,電話鈴響了,雖然不知是誰打的電話,但出于習慣,斯圖拿起了聽筒,從而卷入一場神秘驚悚的槍擊事件,這就是《狙擊電話亭 Phone Booth 》的故事情節。

狙擊電話亭 Phone Booth

結尾處,神秘暗殺者的獨白一語道破:“你聽到電話鈴聲,那可能是其他人的電話,但電話鈴聲一響,你會很自然地去接起它?!?/p>

《習慣的力量》一書,用經典的小白鼠逃迷宮實驗告訴我們,行為模式在重復中一旦養成,就會如車塵馬跡般在我們大腦內形成一條習慣回路。而要驅動習慣回路的形成,培養和塑造一個新習慣,我們就必須幫助大腦和身體建立「暗示—渴求—慣常行為—獎賞」的模型。

仔細玩味殺手留下的獨白:

  • 電話鈴聲一響,你會很自然地去接起它。
  • 電話鈴聲,一響,你會很自然地,去接起它。
  • 電話鈴聲,一響,,,很自然地,接起它。

我們發現習慣性接電話的行為,其實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意識到了。借助書里的模型,簡單的剖析一下這一行為:

  1. 暗示,是某種東西對人的身體感官的一種直接刺激,響起的電話鈴聲就是一種暗示。
  2. 渴求,是人本能的一種預期,和行動的驅動力。鈴聲響起,大腦就會預期接電話帶來的好奇心和短暫分心的滿足。
  3. 慣常行為,用手拿起響起的電話,這個動作再熟練不過了,完全不需要思考的時間。
  4. 獎賞,習慣行為的發生,一定程度上是行為本身能夠持續給當事人帶來獎賞,尤其是心理上的滿足。也許電話并有什么實質內容,但我們還是會接聽,因為它滿足了心理預期。

「暗示—渴求—慣常行為—獎賞」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曾說過,奢侈品變成一種必需品,完全是人類對其產生習慣性的依賴導致??梢?,要使一種行為持久下去,變成身體無意識的一部分,構建習慣模型就不可或缺。

中國互聯網公司其實早已深諳其中的奧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燒錢培養用戶習慣,比如外賣O2O,打車軟件等。16年下半年被資本追逐的共享單車,在這個春天早已按耐不住躁動的心,以各種千奇百怪的姿態,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騎車的有買菜的大媽,慢悠悠的游客,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那么騎單車會成為一部分人的習慣嗎?抱著開放的心態,我們來簡單聊一聊吧!

共享公車要湊齊七種顏色,召喚神龍?。?!

習慣的前提:暗示

扣動扳機,子彈才會射出槍膛,暗示就是這一連貫行為的開端。到點了,肚子餓了,叫了,我們就吃飯,但騎車不是硬需求,只有在特定的場景下我們才會獲得暗示并選擇。這個場景就是城市內的短途出行,尤其以上下班通勤居多。

通常共享單車集中投放在地鐵/公交站、辦公樓、居民區、學校等高概率需要出行工具的地方。越多的人流量,帶來越多的曝光,也就帶來更多的使用。

相比城市街道界面和建筑樓房的呆板灰色調,共享單車顏色多彩的設計,帶來了更高的辨識度。尤其是ofo通體醒目的黃色,即使在色調灰暗,雜亂密集的停車地帶,也能讓你1000度近視眼精準定位到一輛充滿危險的黃色ofo。至于橙銀色的摩拜,藍色的小鳴等就要稍遜了。

在短途出行的時候,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一輛酷炫顏色,科技感造型的共享單車,就是最好的暗示:快來騎我?。?!

來源ofo官網:相比摩拜,ofo醒目的黃色車身,給用戶更多的暗示和刺激。

習慣的驅動:渴求(即需求)

最早的自行車是在1791年,由一名買不起馬,坐不起馬車,又想要有代步工具的窮小子西弗拉克發明的。代步工具是人類懶癌爆發的創造出來的杰作,源于對便捷出行的需求。

共享單車,無論套上多么花里胡哨的“互聯網+”“科技+”的概念,其本質上仍脫離不了代步工具的屬性。既然是代步工具,那必定有這么一個場景,大家對騎單車出行的渴求是要遠高于其他場景。

「家里<—>地鐵/公交站<—>公司」三點一線的通勤往返,距離一般都在1.5公里左右。我們會面臨步行耗時,打車昂貴,自用單車維護難的尷尬局面。從共享單車歷史出行數據上看,上下班通勤是用戶使用共享單車頻率最高的場景,占到所有場景的70%左右。

渴求的沖動是基于對獎賞的預期,在這樣一個場景下,大腦就會開始預期騎車消滅最后幾公里的焦慮,帶來省時省力的便捷出行。

習慣的執行:慣常行為

外賣O2O,打車從最開始就是以燒錢模式來補貼用戶,降低使用門檻,從而達到培養用戶習慣,讓用戶對產品的形成路徑依賴的目的。

今年3月以來,包括摩拜和ofo在內的多家共享單車品牌開始了新一輪的補貼活動。對價格敏感,又是高頻用車的無產階級屌絲(包括我自己)而言,騎單車這一習慣極有可能會由價格戰驅動演變成慣性使然。

除去價格這一敏感因素外,促使騎車行為的發生更加連貫順滑,還需要考慮到車輛獲取難易度和騎行的體驗感。

  1. 如果在短途出行的時候,不能方便地找到一輛共享單車,習慣回路將會被終止。ofo被吐槽最多的是無法定位附近單車的位置,找車全靠運氣。好在ofo在市場上投放單車數量足夠多,今年的目標更是2000萬輛,所以「隨時隨地有車騎」的口號也不是白喊的。再看摩拜,雖然車少,但GPS定位加預約功能,保證了單車「觸手可騎」。
  2. 鎖好開嗎?能變速嗎?能避震嗎?符合人體工學嗎?有踩shi感嗎?車身堅固嗎?……?所有一連串的發問,都是對騎車體驗感的拷問。然而壓根就沒有一款完美的單車,能帶你上天下海。ofo普通充氣輪胎,騎車省力,卻容易扎胎;摩拜橡膠實心胎,騎行很沉,但耐操。ofo密碼鎖的開和關,遠不如摩拜電子鎖操作簡單。

習慣的回報:獎賞

在慣常行為結束后,獎賞可以滿足渴求,加深習慣的固化。騎車節省短途出行的時間和精力,是對習慣最原始、最低級的獎賞。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假設前提是“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求的動物 ”,共享單車僅僅滿足出行需求還遠遠不夠的。目前來看,任何一家共享單車品牌都沒有拿出讓用戶獲得超預期的獎勵和驚喜。比如稍微好點的摩拜,用戶能夠看到累計騎行(公里)、節約碳排量(千克)、運動成就(大卡)三個維度上的數據,但依舊比較冰冷,還沒有真正得到變現。

數據的意義不在于展現

共享單車看似一款代步工具,但其鏈接的屬性,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最直接的讓用戶在社交上獲得更多的獎勵和滿足感。

  1. 騎行公里數和時間,需要給用戶一個分享的出口,比如朋友圈、空間或微博等。
  2. 共享單車的另一個理念是環保和城市更加美好,引導用戶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激發用戶參與騎行減少碳排量。在節約碳量積累一定數時,可以獲得稱號成就,也能給用戶更高層次的滿足。
  3. 共享單車完全免費是不可能的,但價格又將是一個限制性的門檻。參考微信讀書,讀書時長兌換書幣的設計,騎行公里數和節碳量也可以換免費騎行。這樣,一個完整的正反饋機制將得以建立:騎車積累數據<—>數據兌換免費騎車<—>更多地使用共享單車。

切忌以為共享單車鏈接的僅僅是一輛輛車,背后本質還是一群有訴求且價值理念趨同的人,所以獎勵的設計一定要以人為本,讓用戶參與進來,和用戶一起玩,一起成長。

結語:

單車在中國的歷史還不到百年,也曾經是每一個家庭出行最重要的工具。在互聯網時代,單車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回歸城市,回歸到個人的生活。至于騎車會不會變成一種習慣,這太難說了,畢竟每個人的習慣回路都不一樣。

 

本文由 @王十二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可以加微信Tibet_cat

    來自北京 回復
  2. 為什么我瘋狂的騎摩拜,因為我失戀了, ??

    來自廣東 回復
  3. 表示這種文章看不下去,鋪墊太長,各種套

    來自福建 回復
  4. 現在很多APP的表達方式真的很冰冷,很多運營的人員只知道用物質來刺激用戶,但是現在感覺越來越麻木了,尤其是互金行業。

    來自上海 回復
  5. 有點看不懂文章的意思 ??

    來自上海 回復
  6. 沒想到在這個這個圈子中也能遇到這種sb

    來自北京 回復
  7. 我都懷疑他從來沒有騎過 就是一個鍵盤俠

    來自浙江 回復
  8. 自從南京出現大量共享單車后,每個都加了押金體驗了一下,最后鎖定在了小黃和小橙,主要的是小黃輕巧 適合女孩子騎,但缺點是車的損壞率高,要么坐凳搖擺不定,要么高度被鎖死了等等問題,若能找到一輛滿意的,真的是看人品;小橙吶,車身像一個藝術品一樣,結實,耐用,同時車多,特別好找,但太重了,特別是不好的路,抖得人要掉了,相對押金也是比較貴的, 講的都是車本身的問題,對于用戶使用后的體驗,APP比較單?。ㄒ部梢哉f是專注吧,沒有其他多余的東西) 這塊應該還需要完善,但這個畢竟是剛出來的一塊蛋糕,有不足,但能基本滿足需求,若要培養用戶習慣使用單車,還需要下一番功夫吧

    來自江蘇 回復
  9. 如果單車可以在校園里應用,出的問題會更少

    來自重慶 回復
  10. 社交屬性支付寶還沒成功呢..單車可能更差點。摩拜說的什么大卡,我一次都沒看過..騎車就騎車,非得轉移注意力干嘛。想想微信的專注吧

    來自北京 回復
  11. 只要是寫共享單車的文章就會火得一塌糊涂。老哥你這也是

    來自廣東 回復
  12. 武漢這邊,小黃車很多人用私鎖,實在忍不了,只能換成摩拜了

    來自湖北 回復
  13. 共享單車與政府的公祖自行車相比,不用停到固定位置,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大方便,不用擔心騎到了地方,還不了車。
    沒有束縛的同時,也出現亂停放問題,樓宇間可停放共享單車的位置資源,隨著共享單車市場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潮汐人流效應,很快就會出現飽和現象。
    現在政府和城管在多地都已經開始進行整治亂停放問題。
    未來,給老百姓帶來便利的同時,與城市和諧的融為一體才是最重要的。
    可持續發展道路很重要?。ó吘菇鉀Q了政府一直說的“公交/地鐵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 ?? ?? 希望未來發展會更好

    來自北京 回復
  14. 用滴滴來解釋教育用戶習慣,總覺得是反面的教材。
    摩拜在還沒有盈利模式的前提下就這樣燒錢,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最終燒完錢 ,還得老百姓買單~~而且就摩拜們這種方式,能保證他們的單車能持續運營到盈利么?一個沒有良好的盈利模式的商業行為就是耍流氓~
    我們能不能換個例子來解釋習慣的問題?

    來自廣東 回復
  15. 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不僅能滿足當前用戶的社會曝光度需求,同時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加入其中;同時,獎勵機制的創建也是非常必要的,感謝分享~

    來自北京 回復
  16. 身處中國南方,福建福州,電瓶車沒有完全禁掉,市中心遍地跑著電瓶車。騎單車的習慣在福州可能不太容易形成,畢竟電動車也是一個短途代步工具的選擇,而且,還有重要的一點(我個人感覺的哈~),福州夏天像一個火爐,夏天騎一輛自行車簡直是煎熬,還不如電瓶車跑得迅速,感覺跟天氣也有關系。

    來自福建 回復
    1. ??

      來自浙江 回復
  17. 我看到南京這邊的ofo,磨白,叮叮還不錯,就是那些用車的人將車亂停亂放比較糟糕!,摩拜車子體驗還好,就是押金和充值金額提現比較麻煩,非常麻煩!

    來自江蘇 回復
  18. 誰先出共享汽車?

    來自浙江 回復
    1. TOGO

      來自北京 回復
  19. 產品習慣的養成:

    1最大化曝光在社會中
    2滿足用戶的需求
    3讓用戶看到利益 優化體驗 減少焦慮 促使習慣的執行
    4針對用戶的價值觀在習慣執行結束后給予獎勵 加深習慣的固化

    回復
  20. 在廣州,小黃車10輛里面8個都是壞的。摩拜的核心競爭力可能就是質量吧

    回復
    1. 小黃車的維修成本真的很高,北京一樣慘不忍睹。

      回復
  21. 使用單車的最大需求還是短距離通勤,對個人來說,其每天或每周使用單車的頻率和時長、距離都不會有太大變化,而將騎行數據發布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的目的是炫耀和比較,比較的前提是分享的數據要經常變動且幅度不小,比如運動量等,因此將基本穩定的騎行數據作為社交信息分享出去并不可取。

    來自北京 回復
    1. 我覺得設計這個功能無可厚非。第一,數據記錄和累計是對用戶的一個反饋,人的本性是苛求反饋的,需要一種掌控感,數據的累計更是對用戶有一種無形的激勵,一天10公里,一年3650公里,看到這個數據無論是出于攀比還是其他心理都會分享吧。第二,三點一線的短途高頻的需求,文中有說占了大部分,并非全部。

      回復
    2. +1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