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和e人還沒完呢,怎么又開始濃人和淡人了?

2 評論 2444 瀏覽 7 收藏 12 分鐘

在i人e人之后,現在社交媒體上又出現了新的人格分類,即濃人和淡人。什么是濃人和淡人?為什么幾十年過去了,性格標簽還在被追捧?

前陣子,小辣椒刷到一個帖子:你是淡人還是濃人。

啥玩意,人也分咸淡了?

點進去一看才知道,它類似于 i 人 e 人,又是一個新的人格分類。

所謂淡人,就是啥事都淡淡的。

情緒淡淡的,不悲不喜;說話淡淡的,好的收到;工作淡淡的,隨心情干活,靠緣分拿錢。

濃人呢,就是精神濃濃的,經常發瘋。生活濃濃的,朋友特多,聚會不斷。工作濃濃的,卷王。

啊,這不就 i 人和 e 人的變體么?

接著我再一查,原來淡人濃人都火好幾月了,上過微博熱搜,也衍生出無數梗圖。

在這些帖子的評論區,也有無數人紛紛艾特好友,看看是淡是濃。

看到這,差友們除了下意識對號入座下,也許還會皺著眉頭嘟囔一嘴:

怎么又來了?

是啊,怎么又來。

2 年前, MBTI 人格測試席卷整個中文互聯網的場景,大家還歷歷在目。

大家自我介紹時,都會帶上一嘴是 i 是 e 。

可 i 和 e 的勢頭沒過多久, MBTI 范疇里的 p 人和 j 人在大半年前又突然爆紅。j 人往往條理清晰,做事會列好規劃, p 人更擅長隨機應變。

這頭 P 人和 J 人還在上熱搜,那頭淡人和濃人又來了。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

在社交平臺們,媒體們還把網友分為了社恐,社牛,還有社冷。

按照什么元素族,又給人的性格分成了風象星座、水象星座, “ 不同的象 ” 性格和戀愛模式還不一樣。

看到這,也許有差友搞不懂了。

很早之前,人們就喜歡按十二星座給朋友貼性格標簽。

為什么幾十年過去了,性格標簽還在被追捧?

要知道這當中的原因,我們不妨看看一個 Reddit 網友舉的例子:

“ 自閉癥 ” 這個詞是幾十年前才出現的,但這種疾病已經存在很久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幾百年前,身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小孩,他不愿意說話,害怕有眼神交流。

鎮上的人不知道孩子未來會怎么樣,孩子父母也很愁苦。

直到一天,有位來自遠方的醫生過來看了看,說孩子是自閉癥。

隨后他告訴父母應該如何溝通,如何不刺激到孩子,怎么讓孩子找到合適工作。

不過最重要的是,醫生說:孩子并不孤單,世界上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人,這些自閉癥患者大多也過著幸福充實的生活。

此時對孩子父母來說, “ 自閉癥 ” 這個標簽就是一種解脫。

標簽能受歡迎,是因為它讓有共同經歷的人發現彼此,不再孤單。

再拿小辣椒的親身經歷來說。

去年公眾號有一期《 今日最佳 》我記憶猶深。它是講大家坐高鐵,會不斷地確認車廂號、座位號。

在看到這篇最佳之前,小辣椒一直以為只有自己這樣,甚至還懷疑是不是有性格缺陷。

在看到大家評論后,我發現很多人都是如此,整個人釋懷了很多,因為我找到一種歸屬感。

你看,人類天生就是渴望自我理解,尋求他人認同。

標簽梗為啥容易火。

因為它最擅長的,就是給大家帶來歸屬感,讓相似的人抱團取暖。

加上標簽梗成本低廉,拿捏好人性就能批量制作,自然就成了很多自媒體玩不膩的話題,然后隔三差五出現在你我面前。

誠然,標簽梗是有抱團效應,也能提高社交效率,讓大家快速 get 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特征。

可小辣椒覺得,標簽梗一旦玩魔怔了,呈現出來的卻都是偏見了。

在我小學時,就有很多人追捧星座。

他們認識新伙伴時,都會問對方啥星座。一旦發現彼此星座相沖,雖然嘴巴上不說,但心里已經種下了偏見的種子。

小辣椒是天秤座,我還真就聽過有人在旁邊嘀咕:小心渣男。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這種性格標簽給人們帶來的偏見和誤解,在十幾年后換一種形式出現了。

小辣椒有次朋友聚會,玩桌游嗨了起來后,他們說了一句:誒,你不是 i 人嗎?

不兒?i 人真就得網上渲染的那樣,聚會必躲到角落嗎?

類似情況在社交平臺更是經常出現,點贊量極高。

比如 INFJ 的人就是沒邊界感,情商低,總能搞砸每一段關系;

ISFJ 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永遠在當老媽子;

ESTJ 是個典型的利己主義。

可事實真就如此嗎?我身邊也有 INFJ 的人,我并不認為他情商低,沒邊界感。

吶,一旦被標簽框住了,人們就會先入為主,產生偏見。

脫口秀博主呼蘭因為有次寫稿只睡了 3 小時,被貼上了 “ 勝負欲 ” 的標簽,結果所有人都覺得他每天都只睡三小時。

心理學上也有個著名的實驗。

1972 年,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森漢招了 8 個正常人,讓他們到精神病院去看病,只聲稱自己有幻聽,其他都正常。

結果他們都成功地被關進精神病醫院, 7 個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

羅森漢對此解釋:醫務人員有思維定式,你來精神病院,就應該是精神病人,就容易診斷為精神病。

這就是標簽讓人先入為主,影響了自己判斷。

不光會產生偏見,標簽甚至會影響到自己。

60 年代,有個風靡一時的理論叫標簽理論。簡單點說,當人們被貼上標簽,就讓自己的行為和標簽內容趨于一致,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就像天秤座的人得知天秤座有猶豫不決的性格后,越這么想,以后做事就越糾結。

如果某人測出來自己是 INFJ ,就會下意識找到身上所有的點來證明自己就是 INFJ ,然后對其深信不疑。

但其實很多缺點,他都不一定有。

這種的心理暗示,就在冥冥之中影響到他未來判斷事情的方式。

當然了,標簽的影響也并不完全是負面的。

有些家長善于利用標簽,讓孩子相信自己有這樣那樣的優點,來引導他們進步。

不過結合身邊例子來,我覺得標簽帶來更多的還是偏見和負面暗示。

人性,本就是多維度的,極其復雜的。

僅僅把人類性格分為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也根本不足以 100% 正確概括一個人。

我曾讀過一本書叫《 內向不好嗎 》。

作者是個內向的人,但她有個 “ 社會化開關 ” ,在特定場合下就會打開,成為一個外向的人,和陌生人搭話不在話下。

如果你也內向,或許會覺得奇怪,這對你來說壓根不可能。

你能提出質疑,是因為 “ 內向 ” 和 “ 外向 ” 把性格分得過于簡單粗暴,導致 “ 同一類人 ” 出現了很大偏差。

其實十二星座、水象風象星座、淡人濃人也好,披著一層 “ 科學 ” 外衣MBTI 也罷,它們都有不符合你的描述,都有偏差。

只是這些偏差不夠明顯,在巴納姆效應下,你沒覺得不妥,甚至還當成了人生信條。

要小辣椒說,以后互聯網里的標簽梗只會越來越頻繁,真心建議大家還是圖一樂吧。

你的性格,你處理事情的方式,不是你呱呱墜地的年月日決定的,也不會被天天上的星星影響,更不能被簡單的四個字母所概括。

能定義你的,從來都只有你自己。

圖片、資料來源:

小紅書、抖音

Reddit : Why are people nowadays obsessed with labeling everything?

Wikipedia : Labeling theory 、巴納姆效應、羅森漢恩實驗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差評】,微信公眾號:【差評】,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文

    來自北京 回復
  2. 貼標簽,以前也叫扣帽子,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復雜性,以一種簡單的方式硬概括

    來自美國 回復